绪论 1
一 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二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0
三 关于本课题研究最终成果的简介 18
四 关于“社群”等基本概念的简析 23
第一章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的产生及理论来源 50
第一节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 50
一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50
二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 54
第二节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的基本观点、方法论特征及主要代表人物 57
一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的基本观点 58
二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的方法论特征 64
三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68
第三节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的理论来源:亚里士多德论公正与平等 76
一 亚里士多德的公正思想 77
二 亚里士多德的平等思想 81
三 亚里士多德公正和平等思想对社群主义产生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98
本章结语 108
第二章 自我与社群:谁的平等,为什么平等 109
第一节 谁的平等 110
一 自由主义视角下的自我 110
二 社群主义对个人主义自我观的反思与批判 119
三 整体主义视角下的自我 126
第二节 为什么而平等 133
一 社群本身就意味着平等 133
二 人必须依赖于社群集体才能生存 134
三 社会物品是社群成员共同创造的结果 135
本章结语 138
第三章 善与平等:平等为了什么 142
第一节 平等内在于善 143
一 平等从来不能脱离“善” 143
二 追求平等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善 145
第二节 社群主义平等追寻的是社群良善生活和美德共同体 149
一 实现社群良善生活与构建美德共同体的内在统一 149
二 推进社会平等是实现美德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152
第三节 构建美德共同体是时代的主题 155
一 如何应对信仰危机带来的挑战 155
二 构建美德共同体 157
本章结语 160
第四章 复合的与简单的:什么的平等 161
第一节 平等是复合的 162
一 复合平等反对支配性 162
二 复合平等承认差异性 163
第二节 复合平等的实质是社会平等 165
一 反对极端的平等 166
二 反对极端的不平等 166
本章结语 169
第五章 制度正义与道德教育:如何实现平等 171
第一节 完善制度正义,约束公权力 171
一 加强法治建设 172
二 加强民主建设 177
第二节 重建道德社群,塑造公共精神 181
一 重新认识自己 181
二 找回社群感 183
三 培养积极权利观和公民责任意识 185
第三节 扩大公民参与,实现善治 191
一 强化国家职能,支持国家积极作为 191
二 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193
三 搭建民主协商议事平台 194
四 注重发挥小社群在民主生活中的作用 197
本章结语 202
第六章 适度与平等:多大程度的平等 204
第一节 家庭存在对个人未来前景的影响 205
一 “强机会平等”与“弱机会平等” 205
二 家庭存在对个人未来前景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 207
第二节 家庭存在背景下平等主义者的三种抉择 210
一 放弃机会平等 210
二 承认“受损的机会平等” 211
三 坚持“最大化的机会平等” 213
第三节 对平等主义选择的一种超越 215
一 不应过分夸大家庭存在对机会平等的影响 215
二 适度把握机会平等 216
三 以复合平等代替简单平等 218
第四节 对米勒超越平等主义初步尝试的反思 220
一 关于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划分 221
二 关于简单平等与复合平等 222
三 关于社会平等与机会平等 222
本章结语 224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 22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226
一 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的主要内容 227
二 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23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236
一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的合理性 237
二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的局限性 240
本章结语 243
第八章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的当代价值 244
第一节 社群主义注重从道德视角分析平等问题给当代中国的启示 244
一 充分认识限制社会不平等对于拯救社会道德危机的重要性 245
二 推进社会平等,要坚持制度正义与道德教育二者并重 246
第二节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强调的公民参与理念对当代中国的有益启示 252
一 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是实现社会平等的必然要求 252
二 实现政府、社会与公民间良性互动的善治是推进社会平等的必经路径 254
三 扩大公民有序参与要求政府必须创新行政理念 256
第三节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中基于小社群文化的协商民主理念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261
一 发扬小社群的平等与包容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262
二 尊重小社群的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地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264
三 鼓励小社群的参与精神,拓宽协商民主的渠道 264
四 保护好乡村小社群的优良传统,大力开展基层协商 265
第四节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视角下的公共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267
一 实现社会平等有赖于公共精神的养成 267
二 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平等要塑造当代中国的公共精神 269
第五节 实现社会平等,须着眼于实现国家整体繁荣和社会良善生活 272
一 坚持个体善与共同善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国家整体繁荣 272
二 实现全面发展,才能使人民过上幸福和满意的良善生活 273
本章结语 275
结束语 276
参考文献 279
后记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