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
1.1 土壤与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2
1.1.1 土壤的基本特征 2
1.1.2 地下水的基本特征 3
1.1.3 陆地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4
1.1.4 土壤和水环境污染的基本特点 5
1.2 污染来源及分类 6
1.2.1 土壤污染 6
1.2.2 地下水污染 8
1.2.3 地表水污染 9
1.3 土壤与水污染状况 10
1.3.1 土壤污染 10
1.3.2 地下水污染 15
1.3.3 地表水污染 17
2.1.1 机械迁移 20
第2章 污染物的迁移过程 20
2.1 污染物的迁移方式 20
2.1.2 物理化学迁移 21
2.1.3 生物性迁移 22
2.2 污染物的转化过程 22
2.2.1 挥发与溶解 23
2.2.2 吸附与解吸 24
2.2.3 化学反应 31
2.2.4 生物作用 35
3.1.1 土壤、含水层及地下水 40
第3章 污染物迁移的流体力学 40
3.1 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的流体力学 40
3.1.2 多孔介质 44
3.2.1 流体 46
3.2.2 渗流 46
3.2 多孔介质中流体的运动过程 46
3.2.3 流体流动的描述方法 47
3.3.1 对流迁移 48
3.3.2 扩散迁移 48
3.3.3 机械弥散 48
3.3 多孔介质中溶质的运移过程 48
3.3.4 水动力弥散 49
3.3.5 多孔介质中溶质运移的理想模型 49
第4章 地下水污染修复 51
4.1 地下水污染修复 51
4.1.1 地下水资源现状及污染状况 53
4.1.2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57
4.1.3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发展趋势 61
4.2 典型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62
4.2.1 原位曝气 62
4.2.2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67
4.2.3 可渗透反应格栅 73
4.2.4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 82
4.2.5 抽出-处理技术 89
4.2.6 自然衰减修复技术 91
4.2.7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92
4.2.8 土壤、地下水联合修复技术 97
4.3 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 109
5.1.1 土壤背景值 110
5.1.2 土壤环境容量 110
第5章 土壤污染的修复 110
5.1 土壤污染修复 110
5.1.3 土壤修复技术 111
5.1.4 土壤修复发展趋势 112
5.2 物理化学修复法 113
5.2.1 土壤通风 113
5.2.2 热解吸修复技术 122
5.2.3 热脱附技术 125
5.2.4 土壤淋洗 127
5.2.5 萃取修复技术 132
5.2.6 原位化学氧化 139
5.2.7 土壤固化/稳定化 144
5.2.8 土壤焚烧 150
5.2.9 原位加热修复技术 151
5.2.10 电动修复技术 152
5.2.11 客土法 153
5.3 微生物修复法 153
5.3.1 生物强化技术 157
5.3.2 微生物共代谢作用 160
5.3.3 土壤耕作 161
5.3.4 生物堆 162
5.3.5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166
5.3.6 生物刺激修复 167
5.4 植物修复法 168
5.4.1 植物修复基本概念 168
5.4.2 植物修复污染环境的基本原理 172
5.4.3 植物修复类型 176
5.4.4 有机污染物的植物降解机理 180
5.4.5 植物修复优缺点 181
5.4.6 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研究与应用 182
5.4.7 植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在实际工程中应考虑的因素 182
5.4.8 植物修复技术的展望 184
5.4.9 生物修复 184
5.4.10 渗透反应墙 188
5.5 联合修复法 190
5.6 工程控制 191
第6章 地上修复技术 195
6.1 热处理技术 195
6.1.1 热氧化 195
6.1.2 催化氧化 198
6.1.3 其他热处理法 199
6.2 吸附处理法 199
6.2.1 活性炭吸附系统 200
6.2.2 沸石吸附系统 204
6.2.3 高分子吸附系统 205
6.2.4 吸附再生技术 205
6.3 生物处理法 206
6.3.1 生物法处理工艺 208
6.3.2 生物法降解动力学 209
6.3.3 生物法技术的存在问题与发展 210
6.4 溶剂吸收法 210
6.4.1 吸收法工艺流程 211
6.4.2 吸收法工程化应用 212
6.5 其他分离方法 212
6.5.1 膜分离法 212
6.5.2 光解和光催化法 213
6.5.3 等离子法 214
6.5.4 压缩冷凝处理法 214
6.6 地表水系统修复技术 215
6.6.1 水资源生态修复理念及目标 216
6.6.2 城市河道底质改善技术 221
6.6.3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222
6.6.4 城市河水强化处理技术 226
6.6.5 城市水体修复技术应用 227
6.7 矿山修复 228
6.7.1 传承自然:生态文化利用主导的矿山生态修复及旅游开发模式 230
6.7.2 还原记忆——工业记忆复原主导的矿山生态修复及旅游开发模式 231
6.7.3 诗意园林——休闲空间营造主导的矿山生态修复及旅游开发模式 231
6.7.4 讲述故事——主题文化演绎主导的矿山生态修复及旅游开发模式 232
6.7.5 彰显个性——自然科普性格主导的矿山生态修复及旅游开发模式 233
6.7.6 转化功能——服务升级换代主导的矿山生态修复及旅游开发模式 233
第7章 修复效果检验和评价 234
7.1 修复效果检验和评价标准的目的与作用 234
7.2.1 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 235
7.2 国内外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基准制定 235
7.2.2 评价标准的制定程序与基本方法 238
7.2.3 评价标准的检验与修订 239
7.3 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生态学评价 239
7.3.1 污染土壤修复生态学评价方法 241
7.3.2 土壤修复生态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243
7.4 地下水质量评价 243
7.5 我国修复基准及评价方法的现状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