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新理念武装教师——《当代教育学》序&顾明远 1
教学建议 1
上篇 3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3
第1节 教育的发展 3
一、教育的概念 3
二、学校教育制度 4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5
第2节 教育学的发展 12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12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7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9
第2章 当代世界教育 23
第1节 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23
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 23
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 25
第2节 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29
一、规模迅速增长 29
二、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 30
三、内涵逐渐扩大 31
四、不平等严重存在 32
第3节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32
一、教育全民化 32
二、教育终身化 33
三、教育民主化 35
四、教育信息化 36
第3章 当代中国教育 39
第1节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39
一、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教育历程 39
二、“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教育 41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 42
第2节 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 43
一、义务教育 44
二、高中阶段教育 45
三、高等教育 45
四、民办教育 45
五、教师 46
六、教育经费 46
第3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49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49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50
中篇 57
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57
第1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57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57
二、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 60
第2节 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 61
一、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 61
二、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 62
三、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 63
四、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 63
第3节 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 65
一、素质的含义、分类与结构 65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 67
三、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69
第5章 教师与学生 71
第1节 教师 71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71
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75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76
第2节 学生 79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79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80
三、学生的发展 82
第3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84
一、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 84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 87
第6章 当代学习理论 90
第1节 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 90
一、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 90
二、现代学习理论 92
第2节 学习的心理条件 95
一、智力因素与学习 95
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96
第3节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97
一、知识的学习过程 98
二、技能的学习过程 100
三、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102
第4节 学生的学习差异 103
一、学习差异与学习风格 103
二、学习差异与学习策略 105
三、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 107
第5节 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 109
一、多元智力理论 109
二、脑科学与人的学习 112
第7章 当代课程理论 120
第1节 课程理论的发展 121
一、课程与课程论 121
二、三大课程流派 123
第2节 课程结构 128
一、当代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 129
二、当代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 130
第3节 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133
一、课程设置 134
二、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135
第4节 我国当代课程改革 138
一、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 138
二、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141
第8章 当代教学理论 146
第1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146
一、教学的概念 146
二、教学理论及其历史演变 148
三、1949年以后我国教学理论的发展 151
第2节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152
一、教学目的 153
二、教学阶段 153
三、教学内容 153
四、教学方法 155
第3节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156
一、教学目标 156
二、教学过程 157
三、教学方法 158
第4节 认知教学理论 159
一、教学目标 159
二、教学原则 159
三、教学内容 160
四、教学方法 161
第5节 情感教学理论 162
一、教学目标 162
二、教学阶段 163
三、教学方法 163
四、师生关系 164
第6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164
一、建构主义是当代教学理论的重大发展 165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165
第9章 当代教学策略 170
第1节 教学策略概述 170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170
二、教学策略的特征 171
第2节 教学设计策略 172
一、教学目标设计 172
二、教学内容设计 175
三、教学组织设计 177
四、教学评价设计 180
第3节 教学实施策略 183
一、导入策略 183
二、讲解策略 184
三、提问策略 186
四、教学指导策略 187
第4节 教学反思策略 188
一、教学反思的历史追溯 188
二、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 191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191
四、教学反思的形式 192
第10章 当代学校德育 195
第1节 道德、品德与德育 195
一、道德与德育 195
二、品德与德育 198
第2节 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 199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200
二、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道德影响 202
第3节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206
一、理论假设 207
二、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210
第4节 体谅模式 212
一、理论假设 212
二、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215
第11章 当代教育评价 220
第1节 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 220
一、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 220
二、教育评价的功能 222
三、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 223
四、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225
第2节 学生评价 226
一、学生评价与学业评价 226
二、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 227
三、几种常用的测验类型 228
四、学业评价的主要类型 229
第3节 教师评价 231
一、教师评价的目的、意义 231
二、教师评价的基本内容 231
三、教师评价的主要方法 234
第4节 学校办学水平评价 235
一、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235
二、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基本内容 236
三、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238
第12章 当代学校管理 240
第1节 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240
一、学校管理理论 240
二、学校管理实践 242
第2节 教师管理 249
一、依靠教师办学的教师管理思想 249
二、教师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249
三、教师管理的方法 253
第3节 班级管理 256
一、班级管理的意义 256
二、班级组织的结构和类型 257
三、班级管理的过程 258
四、班级管理的内容 260
下篇 265
第13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 265
第1节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265
一、人力资本理论 266
二、筛选理论 267
三、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268
四、社会化理论 270
第2节 教育的经济价值 271
一、教育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271
二、教育与经济增长 274
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275
四、教育与收入分配 277
第3节 教育资源的利用 279
一、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 279
二、教育投资的来源与分配 280
三、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 283
第14章 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 287
第1节 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 287
一、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变 287
二、民主问题是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 288
第2节 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 289
一、教育平等的概念 290
二、教育平等的理论 292
三、教育平等的实践 294
第3节 教育制度与教育平等 296
一、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平等的制度根源 296
二、终身教育:教育平等的制度基础 297
第4节 受教育权的确认和保障 298
一、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的转变 299
二、学习权的保障 299
三、学习竞争、选拔与平等 301
第5节 中国教育的民主化 302
一、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 303
二、我国现阶段教育民主化的差距和缩小 304
第15章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308
第1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 308
一、科学、技术是什么 308
二、科学技术如何影响教育 310
三、教育如何作用于科学 313
第2节 教育中的科学成分 315
一、教育过程中的科学成分 315
二、教育决策过程中的科学成分 318
第3节 新科技革命与教育 320
一、“第四次教育革命”的主要特征 320
二、科学教育的新取向 323
三、知识增长对教育的新挑战 325
第16章 教育与文化 328
第1节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 328
一、文化概念的演变与文化的构成 328
二、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330
第2节 学校文化 330
一、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331
二、使理念成为共同追求 331
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332
四、形成办学特色 332
第3节 教师文化 333
一、教师的文化类型 333
二、教师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334
第4节 学生文化 335
一、学生文化的成因 336
二、学生文化的特征 337
三、学生亚文化的类型分析 338
四、学生文化研究与学校教育 339
第5节 班级文化 341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 341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341
三、班级文化建设 342
后记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