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部 成长岁月 3
童年 3
学业与老师 8
批判老师 25
从胡塞尔到托马斯 25
基督教哲学与法国存在主义 29
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 33
阿兰的“谈话录” 38
对女人特性的态度 41
“我还是习惯做女人” 41
埃迪特·施泰因是“激进的女人”? 43
“你们的儿子,西蒙” 45
“爱命运”与犹太人身份 49
本尼迪克塔嬷嬷:“这是我自己的秘密” 49
小写人称代词“我们” 50
变成本来的模样 60
第二部 对世界的态度(1933—1939) 67
1933年 67
背对世界? 68
对世界负责 71
1935年 78
“在思想的世界自由自在” 80
“为了了解我的民族……” 96
1936年 101
西班牙时尚 104
“主义”的战争 109
1938年 113
“时不顺遂” 117
1939年 137
“迦太基的毁灭”在安妮·弗兰克的国家 140
法兰西,德意志帝国的一块殖民地? 152
“不可知论的毛病” 158
第三部 流亡(1940—1943) 169
1940年 169
奔向自由 177
血统与土地的宗教 182
1941年 198
多色的星 203
“我只能和杰弗逊一起说:至于其他,我仍然这样认为” 210
1942年 216
“我觉得自己是个逃兵” 223
特和希恩镇 226
“没有人念祈祷文” 228
战后犹太人地位如何? 236
1943年 246
难以置信 249
“法国教师在绝食自杀!” 256
跋 267
她们是“义人”吗? 267
为了一种友爱政治? 277
创造与毁灭 283
爱命运与爱世界 286
注释 296
主要参考文献 341
译名对照表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