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选题的意义 1
(一)刘宗周对儒学的传承 1
(二)刘宗周对儒学的创新 3
二、刘宗周研究现状 4
(一)港台学者对刘宗周的研究 5
(二)大陆学者对刘宗周的研究 13
(三)国外学者对刘宗周的研究 19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22
(一)研究方法 22
(二)研究思路 23
第一章 刘宗周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7
第一节 晚明的社会环境 27
一、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28
二、政治统治愈加腐朽 31
三、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34
四、学术转型渐趋明朗 38
(一)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潮 38
(二)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 39
(三)西学东渐 40
第二节 刘宗周学术思想的进展 41
一、刘宗周的人生经历 42
二、刘宗周学术思想的转变 49
(一)许孚远的影响 49
(二)东林士人的影响 51
(三)慎独、诚意学说的形成 57
第二章 刘宗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60
第一节“慎独”与“诚意” 60
一、“慎独”之旨 61
(一)作为修身方法的“慎独” 61
(二)作为功夫论的“慎独” 64
(三)“独体”兼具“心体”与“性体” 66
二、“诚意”之教 70
(一)与程朱之“意”的比较 72
(二)对阳明之“意”的批驳 72
(三)“诚意”即是“毋意” 74
三、“主敬、慎独、诚意”三者的统一 75
第二节 实学 77
一、“言工夫而本体在其中” 78
二、实学:一种功夫的力行哲学 81
(一)对“力行”的阐释 82
(二)刘宗周治学中的力行精神 85
三、“学政合一”的圣学经世论 86
(一)圣学治世 87
(二)经术经世 88
第三章 刘宗周的君道观 92
第一节 为君之德 92
一、君为政本 92
二、君主正心 95
三、“慎独可以行王道” 97
第二节 治国之道 101
一、“无为而治” 101
二、重用贤臣 103
三、选才育才 106
(一)以德选才 106
(二)以德育才 108
第三节 推行仁政 110
一、实施教化 111
二、安民心,重民命 114
第四章 刘宗周的臣道观 119
第一节 君臣关系 119
一、“事君者,内尽其心,故外尽其礼” 119
二、君臣“分权共治” 121
第二节 臣子的官德 123
一、“克俭于家” 123
二、“克勤于邦” 125
三、“慎独自律” 127
四、“忠直清正” 129
第三节 臣子的气节 132
一、臣子的“出处” 132
二、“士大夫”的尊严 133
(一)除诏狱 134
(二)废廷杖 135
第五章 刘宗周政治思想的传承与评价 138
第一节 蕺山学派的开创与分化 138
一、蕺山学派的开创 139
(一)万历年间的讲学授徒 139
(二)天启年间在首善书院、解吟轩的讲学活动 140
(三)崇祯年间参与“证人社”会讲 142
(四)“蕺山弟子名录” 144
二、蕺山学派的分化 146
(一)“修正派”:刘汋、张履祥、吴蕃昌 147
(二)“正统派”:黄宗羲、董玚 148
(三)“独立派”:陈确 152
第二节 黄宗羲对刘宗周政治思想的传承 155
一、从“君本”到“君客”的转换 155
(一)论君道 156
(二)论臣道 156
(三)论设相 157
(四)论学校 159
(五)论兵制 160
(六)论阉宦 161
(七)禁倡优 161
二、经史学统的延续 162
(一)黄宗羲对经学的关注 164
(二)史学经世意识的传承 165
第三节“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观 167
一、家国同构 169
二、君父同伦 172
三、得君行道 175
附录 178
参考文献 197
后记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