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
1.1 背景及意义 1
1.1.1 背景 1
1.1.2 现实意义 3
1.1.3 理论意义 4
1.2 源起 5
1.3 核心概念 7
1.3.1 对外援助 7
1.3.2 政策特征与政策取向 9
1.3.3 价值观、利益观、工具观 10
1.3.4 文化 12
1.4 观察视角 12
1.4.1 分析手段 12
1.4.2 资料来源 13
1.5 分析思路 14
第2章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研究综述 15
2.1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特征研究的内容 15
2.1.1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特征的阶段划分 15
2.1.2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特征的内容 17
2.1.3 对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特征的成因分析 21
2.2 现有基础 27
2.3 特色工作 28
第3章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内涵的结构体系 30
3.1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内涵 30
3.1.1 核心内涵 30
3.1.2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价值取向 32
3.2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取向的影响因素 34
3.2.1 国际道义维度 35
3.2.2 国家利益维度 36
3.2.3 国际制度维度 37
3.2.4 国家身份定位 38
3.2.5 对外援助政策取向的整体框架 39
3.3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取向的生成机制 42
3.4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取向的结构体系 45
第4章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初创阶段(1950—1959) 49
4.1 “一边倒”的战略 49
4.1.1 “冷战封锁”的国际大环境 49
4.1.2 生存是新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 52
4.1.3 “一边倒”的中国对外政策 53
4.2 初步成型的中国对外援助政策 55
4.2.1 扩大反帝反殖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中国对外援助政策 55
4.2.2 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援助活动 57
4.2.3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65
4.3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价值取向 67
4.3.1 “不附带任何条件”“无代价援助”的价值观 67
4.3.2 “革命时外援,胜利时援外”的“国际主义”利益观 68
4.3.3 “力所能及”“见效快”的工具观 69
4.4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69
4.5 案例分析:对越南的援助 75
4.5.1 “只当顾问,不当指挥员” 75
4.5.2 “要多少给多少” 76
4.5.3 急人所急、倾囊相助 76
第5章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成型阶段(1960—1969) 78
5.1 “反帝反修”的“两面出击”战略 78
5.1.1 “冷战+论战”的国际环境 78
5.1.2 “反帝反修”是本阶段的压倒性任务 80
5.1.3 “全方位强硬”的对外政策 81
5.2 完整体系形成的中国对外援助政策 83
5.2.1 作为区分革命标准的中国对外援助政策 83
5.2.2 这一时期的对外援助活动 86
5.2.3 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95
5.3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价值取向 99
5.3.1 以“世界革命”需要为指向的“绝不附带任何条件”价值观 99
5.3.2 “克己助人”“互助”的利益观 99
5.3.3 “因地制宜”“收效快”的工具观 101
5.4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102
5.5 案例分析:援外医疗队 106
第6章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非常阶段(1970—1979) 108
6.1 “反霸”的国际统一战线 108
6.1.1 “美消、苏长”的国际背景 108
6.1.2 “革命”与“现实”交叉的国内政策 110
6.1.3 “三个世界”战略指导下的反霸对外政策 112
6.2 国际化的中国对外援助政策 114
6.2.1 国际化“色彩”变强的中国对外援助政策 115
6.2.2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活动 117
6.2.3 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126
6.3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价值取向 130
6.3.1 “不附带任何政治、军事条件,不要求任何特权或借机牟取暴利”的价值观 130
6.3.2 “不能只算经济账,要算政治账”的利益观 131
6.3.3 “比政策,比作风,比实效”的工具观 132
6.4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132
6.5 案例分析:坦赞铁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项目” 135
6.5.1 背景 135
6.5.2 “他们从未在任何意义上建议我们改变自己的内外政策” 135
6.5.3 “我们宁可自己不修铁路,也要帮助你们修建这条铁路” 136
6.5.4 “提高新独立国家自信心的一种途径” 137
第7章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调整阶段(1980—1989) 138
7.1 “为国内建设服务”的国际战略 138
7.1.1 “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 138
7.1.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内背景 140
7.1.3 “真正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141
7.2 走向正常化的对外援助政策 143
7.2.1 “正常化”的对外援助政策 143
7.2.2 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援助活动 146
7.2.3 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153
7.3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价值取向 156
7.3.1 “不干涉对方的内政,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价值观 156
7.3.2 “负责到底”和“共同发展”的义利观 156
7.3.3 突出“自力更生”“讲求实效”“量力而行”的工具观 158
7.4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158
7.5 案例 161
7.5.1 多哥糖联 161
7.5.2 非洲肯尼亚体育综合设施(莫伊国际体育中心) 163
第8章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改革阶段(1990—1999) 166
8.1 “发展环境外交”战略 166
8.1.1 “一超多强”的国际背景 166
8.1.2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国内政策 167
8.1.3 “发展环境外交”政策 168
8.2 “经贸化”的中国对外援助政策 169
8.2.1 市场化的中国对外援助政策 169
8.2.2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活动 171
8.2.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180
8.3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价值取向 183
8.3.1 “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的价值观 183
8.3.2 “互惠互利”的利益观 184
8.3.3 注重受援国“需要”和“资源”,“优势互补”的工具观 185
8.4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185
8.5 案例分析:苏丹石油开发 187
8.5.1 背景 187
8.5.2 注重平等协商 188
8.5.3 援助双方得利的“互利双赢” 188
8.5.4 以经贸促发展 190
第9章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稳定发展阶段(2000—2010) 191
9.1 “和平发展”的战略 191
9.1.1 “两集”的国际背景 191
9.1.2 国内政策 192
9.1.3 “和平发展”的对外政策 193
9.2 制度化的中国对外援助政策 194
9.2.1 制度化的中国对外援助政策 194
9.2.2 中国对外援助活动 197
9.2.3 中国对外援助活动的特点 201
9.3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价值取向 205
9.3.1 “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受援国内政,充分尊重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的价值观 205
9.3.2 “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观 205
9.3.3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以民为本”的工具观 207
9.4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208
9.5 案例分析:禁毒替代种植 211
9.5.1 背景 211
9.5.2 “不附带任何条件,不干涉内政”的价值观 211
9.5.3 “共同发展”利益观 212
9.5.4 “尽力而为”的工具观 212
第10章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取向的国际比较 214
10.1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取向的演变 214
10.2 中西对外援助政策的价值观比较:“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与“附加条件” 217
10.2.1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价值观:“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原则的含义及演变 218
10.2.2 西方对外援助政策的价值观:“条件性援助” 220
10.2.3 中国与西方对外援助政策的价值观对比:“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与“条件性援助” 222
10.2.4 案例:西方国家对在非洲“附加条件援助”的后果 225
10.2.5 “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价值观是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合法性”理解 226
10.3 中国与西方国家对外援助政策的利益观比较:“互利”与“自利” 227
10.3.1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利益观:“互利”义利观 227
10.3.2 西方国家对外援助政策的利益观:“自利”援助 229
10.3.3 中国与西方对外援助政策的利益观比较 232
10.3.4 中国与西方对外援助政策利益观的案例 234
10.3.5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利益观要点 237
10.4 中国与西方对外援助政策工具观的比较:“民生援助”与“民主援助” 237
10.4.1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工具观:注重灵活性和效率性的“民生援助” 237
10.4.2 西方对外援助政策的工具观:注重形式和制度的“民主援助” 240
10.4.3 中国与西方对外援助政策的工具观比较 241
10.4.4 中国与西方国家对外援助政策工具观比较的案例分析 243
10.4.5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工具观 247
第11章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取向的形成机制分析 248
11.1 由中国农业文明生发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征 248
11.1.1 以农耕文明为基本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 249
11.1.2 以农耕文明生发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49
11.2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生成的中国近代文化及其特征 254
11.2.1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形成的中国近代文化 254
11.2.2 融合了西方工业文明的中国近代文化特征 255
11.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化及其特征 259
11.3.1 中国近代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产生中国现代文化 259
11.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中国现代文化的特征 259
11.4 中国传统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对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取向的构建 262
参考文献 269
后记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