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信息空间的历史变迁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陆阳等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7567133891
  • 页数:302 页
图书介绍:

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政策与法规背景 1

1.1.2 理论背景 4

1.1.3 实践背景 5

1.2 研究意义 7

1.2.1 理论意义 7

1.2.2 实践意义 8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9

1.3.1 公共信息空间国内外研究综述 9

1.3.2 政府信息公开国内外研究综述 16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4

1.4.1 研究内容 24

1.4.2 研究方法 24

2公共信息空间的理论基础 26

2.1 理论基础——空间 26

2.1.1 空间词源 26

2.1.2 空间的后现代地位 27

2.1.3 空间与公共信息空间的关系 28

2.2 理论渊源——公共领域 30

2.2.1 公共领域的内涵 30

2.2.2 公共领域与公共信息空间的关系 33

2.3 理论辨析——流动空间、赛博空间和信息空间 38

2.3.1 流动空间 39

2.3.2 赛博空间 44

2.3.3 信息空间 48

2.3.4 公共信息空间与三个空间的关系 51

3公共信息空间的基本问题 55

3.1 公共信息 55

3.1.1 公共信息的定义 55

3.1.2 公共信息的类型 57

3.2 公共信息空间 59

3.2.1 公共信息空间的基本含义 59

3.2.2 公共信息空间的核心主体 60

3.3 公共信息空间的特征 64

3.3.1 动态性 65

3.3.2 开放性 65

3.3.3 交融性 66

3.3.4 集成性 66

3.4 公共信息空间的结构及功能 67

3.4.1 公共信息空间的结构 67

3.4.2 公共信息空间的功能 74

4公共信息空间的萌芽期 79

4.1 时代背景 79

4.1.1 制度环境 80

4.1.2 经济条件 84

4.1.3 社会状况 86

4.2 政府信息公开状况分析 89

4.2.1 政府信息公开状况 89

4.2.2 政府信息公开的特点 91

4.3 政府信息公开对公共信息空间的影响 96

4.3.1 孕育公共信息空间雏形 96

4.3.2 提供公共信息空间实践载体 98

4.3.3 引导公共信息空间意义指向 99

4.4 公共信息空间的特点 100

4.4.1 公共信息空间主体扩大化 101

4.4.2 公共信息空间客体优化 103

4.4.3 公共信息空间开放度较高 105

5公共信息空间的蛰伏期 108

5.1 时代背景 108

5.1.1 制度环境 109

5.1.2 经济条件 111

5.1.3 社会状况 113

5.2 政府信息公开状况分析 115

5.2.1 政府信息公开状况 115

5.2.2 政府信息公开的特点 121

5.3 政府信息公开对公共信息空间的影响 123

5.3.1 有限的政府信息公开范围限制公共信息空间容量 123

5.3.2 匮乏的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减缓公共信息空间流动 124

5.3.3 高度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阻碍公共信息空间开放 125

5.4 公共信息空间的特点 126

5.4.1 公共信息空间主体意识薄弱 126

5.4.2 公共信息空间信息客体容量狭小 127

5.4.3 公共信息空间自我封闭性较强 127

6公共信息空间的发展期 129

6.1 时代背景 129

6.1.1 制度环境 129

6.1.2 经济条件 132

6.1.3 社会状况 134

6.2 政府信息公开状况分析 136

6.2.1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状况 136

6.2.2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状况 140

6.2.3 现代政府信息公开的特点 144

6.3 政府信息公开对公共信息空间的影响 150

6.3.1 丰富公共信息空间的内涵 151

6.3.2 扩展公共信息空间的传播途径 151

6.3.3 夯实公共信息空间的公共意义 152

6.4 公共信息空间的特点 153

6.4.1 公共信息空间公众主体意识提升 153

6.4.2 公共信息空间的客体关注公共利益 154

6.4.3 公共信息空间平台多样化 155

6.4.4 公共信息空间内容立体化 156

7公共信息空间的创新期 158

7.1 时代背景 158

7.1.1 制度环境 158

7.1.2 经济条件 161

7.1.3 技术条件 162

7.2 21世纪政府信息公开状况分析 165

7.2.1 政府信息公开的政策基础 166

7.2.2 互联网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的表现形式 169

7.2.3 互联网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的举措 177

7.3 21世纪政府信息公开实践对公共信息空间的影响 181

7.3.1 政府信息公开强化公共信息空间主体归属意识 182

7.3.2 政府信息公开优化公共信息空间构成元素 184

7.3.3 政府信息公开激发公共信息空间活性 185

7.4 公共信息空间的特点 186

7.4.1 公共信息空间公众主体发挥较大能动作用 187

7.4.2 公共信息空间信息再生产能力增强 188

7.4.3 公共信息空间与社会系统的高融合度 189

8公共信息空间的变迁规律 191

8.1 政府信息公开提升公共信息空间活力 192

8.2 政府信息公开促进公共信息空间互影响力 194

8.3 政府信息公开勃发公共信息空间凝聚力 197

8.4 政府信息公开推升公共信息空间交融力 199

8.5 政府信息公开培育公共信息空间自我成长力 200

9公共信息空间的结构与功能转型 203

9.1 公共信息空间结构与功能转型的背景 203

9.1.1 制度变迁 204

9.1.2 科技创新 213

9.1.3 全球化 217

9.2 公共信息空间结构转型的表现 220

9.2.1 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 220

9.2.2 政府主体作用由信息控制走向充分供给 222

9.2.3 实体空间走向虚拟空间 223

9.2.4 互动模式由单向传播走向多点互动 225

9.2.5 分裂的公共信息空间单元走向聚合 226

9.3 公共信息空间的功能转型 226

9.3.1 塑造型传播向沟通理性的转变 226

9.3.2 社会控制工具向社会治理基础的转变 228

9.3.3 形式的整合向认同的整合转变 229

总结 231

附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35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244

附录3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257

附录4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 279

附录5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287

主要参考文献 295

后记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