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医理论与实践 3
第一章 中医学基本特点 3
第二章 中医四诊 7
第一节 望诊 7
第二节 闻诊 11
第三节 问诊 12
第四节 切诊 16
第三章 中医的八纲辨证 20
第一节 表里 21
第二节 寒热 23
第三节 虚实 24
第四节 阴阳 25
第四章 中药炮制的理论基础 28
第一节 中药炮制传统制则和制法 28
第二节 中药炮制生熟理论 30
第三节 中药炮制辅料作用理论 32
第四节 中药炮制药性理论 33
第五节 中药炮制的作用 35
第五章 炮制对中药的影响 38
第一节 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38
第二节 炮制对中药药理的影响 44
第三节 炮制对中药方剂的影响 47
第四节 炮制对中药制剂的影响 49
第六章 中药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 51
第一节 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 51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 52
第七章 中药药对在临床的应用 56
第一节 消化系统疾病 56
第二节 头面五官疾病 59
第三节 呼吸系统疾病 61
第四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 62
第五节 脑血管系统疾病 64
第六节 泌尿系统疾病 65
第七节 糖尿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66
第八节 妇科 67
第九节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68
第十节 结石 69
第十一节 肿瘤 70
第十二节 其他 71
第八章 中药不良反应的基本类型和发生机理 72
第一节 中药不良反应的基本类型 72
第二节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理 74
第九章 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81
第一节 药物相关因素 81
第二节 患者机体因素 84
第三节 临床用药因素 86
第十章 中药不良反应的防治 90
第一节 中药不良反应的防治原则 90
第二节 中药不良反应的救治方法 93
第二篇 中医常用特色疗法 101
第一章 灸法 101
第一节 灸法的治病机理 101
第二节 艾灸操作方法 102
第三节 艾灸的适应范围及反应处理 105
第四节 艾灸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106
第二章 拔罐疗法 107
第一节 拔罐疗法的治病机理和作用 107
第二节 拔罐疗法的操作方法 108
第三节 拔罐疗法的适用范围及反应处理 113
第四节 拔罐疗法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113
第三章 刮痧疗法 115
第一节 刮痧的治病机理 115
第二节 刮痧的操作方法 115
第三节 刮痧的适应症及反应处理 119
第四节 刮痧疗法的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119
第四章 推拿疗法 121
第一节 推拿的作用原理 121
第二节 推拿介质 122
第三节 常用推拿手法 124
第四节 小儿推拿 127
第五节 推拿疗法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132
第五章 耳穴压豆 134
第一节 概述 134
第二节 常用耳穴及主治 135
第三节 耳穴压豆的操作方法 137
第四节 耳穴压豆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137
第六章 穴位贴敷疗法 139
第一节 穴位贴敷疗法的治病机理 139
第二节 穴位贴敷的材料及适应症 140
第三节 穴位贴敷的操作方法 140
第四节 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 141
第七章 穴位注射疗法 142
第一节 穴位注射疗法的概念和适应证 142
第二节 穴位注射疗法的操作方法 142
第三节 穴位注射疗法的注意事项 144
第八章 中药熏洗疗法 145
第一节 中药熏洗疗法的作用机理和适应证 145
第二节 中药熏洗疗法的操作方法 145
第三节 中药熏洗疗法的注意事项 147
第三篇 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常见病 151
第一章 内科疾病 151
第一节 感冒 151
第二节 慢性支气管炎 153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 155
第四节 便秘 156
第五节 呃逆 157
第六节 呕吐 158
第七节 慢性腹泻 159
第八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161
第九节 消化性溃疡 162
第十节 肠易激综合征 164
第十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 165
第十二节 肝硬化腹水 167
第十三节 高血压 167
第十四节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169
第十五节 心律失常 170
第十六节 肥胖 172
第十七节 高血脂症 173
第十八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74
第十九节 糖尿病 175
第二十节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76
第二十一节 痛风性关节炎 178
第二十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 179
第二十三节 强直性脊柱炎 181
第二十四节 风湿性关节炎 183
第二十五节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184
第二十六节 三叉神经痛 185
第二十七节 面肌痉挛 187
第二十八节 偏头痛 188
第二十九节 紧张型头痛 189
第三十节 眩晕 191
第三十一节 脑卒中(恢复期) 192
第三十二节 脑卒中(后遗症期痉挛性瘫痪) 193
第三十三节 脑卒中(吞咽障碍) 194
第三十四节 痴呆 195
第三十五节 帕金森病 196
第三十六节 失眠 198
第三十七节 神经衰弱 199
第三十八节 抑郁症 201
第二章 外科疾病 204
第一节 急性胆囊炎 204
第二节 胆石症 205
第三节 急性阑尾炎 206
第四节 麻痹性肠梗阻 207
第五节 泌尿系统结石 208
第六节 尿失禁 209
第七节 痔疮 210
第八节 肛管直肠脱垂 212
第九节 肛裂 213
第十节 良性前列腺增生 214
第十一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15
第十二节 下肢静脉曲张 216
第三章 骨伤科疾病 218
第一节 颈椎病 218
第二节 落枕 220
第三节 骨质疏松症 222
第四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223
第五节 急性腰扭伤 225
第六节 腰肌劳损 225
第七节 腰椎骨质增生症 227
第八节 腰背肌纤维组织炎 228
第九节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29
第十节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230
第十一节 跟痛证 231
第十二节 肱骨外上髁炎 231
第十三节 踝关节扭伤 232
第十四节 肩关节周围炎 234
第四章 妇产科疾病 236
第一节 月经不调 236
第二节 崩漏 237
第三节 痛经 238
第四节 闭经 239
第五节 带下病 240
第六节 妊娠恶阻 241
第七节 胎位不正 242
第八节 胎动不安 243
第九节 滞产 244
第十节 恶露不绝 245
第十一节 产后尿潴留 246
第十二节 急性乳腺炎 247
第十三节 乳腺增生病 248
第十四节 缺乳 249
第十五节 子宫肌瘤 250
第十六节 子宫脱垂 251
第十七节 盆腔炎 251
第十八节 不孕症 252
第十九节 阴痒 253
第五章 儿科疾病 255
第一节 小儿发热 255
第二节 婴幼儿腹泻 255
第三节 小儿厌食症 256
第四节 小儿脑瘫 257
第五节 小儿惊厥 259
第六节 小儿遗尿 260
第六章 五官科疾病 261
第一节 近视 261
第二节 过敏性鼻炎 262
第三节 急性咽炎 262
第四节 慢性咽炎 263
第五节 急性扁桃体炎 264
第六节 耳聋 265
第七章 皮肤科疾病 266
第一节 带状疱疹 266
第二节 手足口综合征 267
第三节 湿疹 267
第四节 脂溢性皮炎 268
第五节 痤疮 269
第四篇 养生知识 273
第一章 中医养生 273
第一节 中医养生观念 273
第二节 阴阳相协调 273
第三节 长寿的秘诀 274
第四节 中医养生的七大原则 274
第五节 中医养生和现代人生活的关系 276
第二章 情志养生 278
第一节 五志太过易伤五脏 278
第二节 心神养生法 281
第三节 调摄情绪节制七情 284
第三章 饮食养生 288
第一节 药膳养生 288
第二节 食疗也要分清体质 289
第三节 食物的五色与无味 290
第四节 饮食营养,需合理搭配 291
第五节 饮食有度,健康才会常伴 292
第六节 卫生饮食,防止病从口入 293
第七节 饮食的二因制宜 294
第八节 进餐时的注意事项 294
第九节 食后摩腹可助消化 296
第十节 饭后饮茶养生 296
第四章 起居养生 298
第一节 作息时间合理安排 298
第二节 劳逸适度 298
第三节 睡眠养生 300
第四节 十二生辰养生法 301
第五节 睡眠的方位与姿势 303
第六节 房事养生 304
第七节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05
第八节 饭后百步走 307
第九节 幼儿穿衣中的“三暖二凉” 308
第五章 四季养生 310
第一节 春季养生 310
第二节 夏季养生 314
第三节 秋季养生 318
第四节 冬季养生 326
第六章 运动养生 334
第一节 运动养生三大要素 334
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注意事项 335
第三节 慢跑 335
第四节 颤抖功 336
第五节 太极拳 338
第六节 保健操 339
第七章 辟谷养生 340
第一节 辟谷养生的原理 340
第二节 辟谷的类型 342
第三节 辟谷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342
第四节 辟谷的方法 343
第五节 辟谷的注意事项 343
参考文献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