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 以尚通意趣为中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汪文学著
  • 出 版 社: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7221151469
  • 页数:453 页
图书介绍:

绪论:方法与视角 1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全书提要 7

一、汉晋文化思潮之差异 8

1.经明行修与简易通侻:汉晋士风之差异 9

2.渊综广博与清通简要:汉晋学风之差异 11

3.错彩镂金与清水芙蓉:汉晋文风之差异 12

二、近代以来有关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之观点 14

三、本书研究的切入点 22

1.魏晋之学始于汉末 23

2.魏晋之学起于人物品鉴 26

四、全书内容提要 29

第二章 汉晋间之尚通意趣探析 34

一、“通”义界说 34

二、古今学者对汉晋间之尚通意趣的关注 37

三、汉末魏晋六朝时期的尚通意趣 43

四、尚通意趣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 57

1.汉初的倜傥士风和博达学风 57

2.尚通意趣之产生与经今古文学的斗争 60

3.尚通意趣之形成与老庄之学的复兴 68

4.尚通意趣之发生与《周易》的通变思想 73

5.尚通意趣与汉末魏晋社会的游离特点 77

第三章 尚通意趣与汉晋间的人物品鉴 82

一、人物品鉴释义 83

1.“品鉴”“品藻”和“品题”释义 83

2.汉末魏晋六朝人物品鉴概说 85

二、汉晋间人物品鉴的总体发展趋势 89

1.由实而虚:汉晋间人物品鉴的发展趋势之一 89

2.由形鉴而神鉴:汉晋间人物品鉴的发展趋势之二 95

3.由道德功利而艺术审美:汉晋间人物品鉴的发展趋势之三 105

三、魏晋六朝人物品鉴新品目诠释 116

1.神 116

2.简 126

3.识 132

4.清 136

5.朗、秀、韵等其他品目 142

四、魏晋人物品鉴中的两种重要人物类型 147

1.通人 147

2.英雄 151

第四章 尚通意趣与汉晋士风之变迁 162

一、尚通意趣与魏晋士风之新特点 163

1.“通侻”与尚通 163

2.“雅远”与尚通 165

3.“旷达”与尚通 169

二、汉末魏晋时期的“浮华交会”之风 171

1.“浮华交会”:汉末魏晋的重要社会问题 171

2.汉末魏晋“浮华交会”之特点及其兴起之原因 178

三、魏晋六朝时期的“文人无行”说 191

1.“文人无行”:魏晋六朝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191

2.“文人无行”:文学艺术的本质要求 194

3.“人的自觉”“文的自觉”与“文人无行” 199

附录:“仲宣伤于肥戆”解 205

第五章 尚通意趣与汉晋学风之转移 211

一、从拘泥执障到清通简要:汉晋学风发展之总体趋势 211

二、尚通意趣与汉晋学术取径、方法和目的之变迁 222

1.由实入虚:汉晋学术取径的发展趋势 222

2.由繁入简:汉晋学术方法的发展趋势 224

3.由学入识:汉晋学术目的的发展趋势 232

三、从《人物志》论汉晋学风之变迁 236

1.《人物志》是汉末魏初知识界盛行的尚通意趣的产物 236

2.《人物志》在学术方法上的创新 238

3.“思心玄微”的学术方法在《人物志》中的实践及其影响 247

第六章 尚通意趣与汉晋文风之嬗变(上) 252

一、尚通意趣与文学自觉观念之形成 253

1.通人娴于文辞 254

2.尚通意趣与审美超越意识之形成 258

二、尚通意趣与创作题材 270

1.尚通意趣与“缘情”文学的复兴 271

2.尚通意趣与山水文学的勃兴 286

三、尚通意趣与艺术构思 301

1.艺术构思:六朝文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301

2.尚通意趣对构思主体之能力和修养的影响 304

第七章 尚通意趣与汉晋文风之嬗变(下) 315

一、尚通意趣与创作方法 315

1.尚通意趣与六朝文学创作中的新变意识 315

2.尚通意趣与六朝文学中的繁简问题 327

3.尚通意趣与六朝文学中的佳句创作和欣赏 338

二、尚通意趣与文学风格 351

1.错彩镂金与清水芙蓉:六朝文学的两种基本风格 351

2.说“文秀质羸”——关于钟嵘《诗品》“王粲”条的疏证 374

3.说“直致”——关于钟嵘《诗品》的一个诗学概念的诠释 386

三、尚通意趣与文学批评 400

1.尚通意趣与魏晋六朝文学批评观念之自觉 400

2.尚通意趣与“知音”批评方法 411

参考文献 420

后记 428

“汪文学学术作品集”后记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