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半导体器件 3
第1章 功率开关电子器件:促进电力电子系统发展的技术 3
1.1 引言 3
1.2 关键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简要历史和基础 4
1.2.1 双极型器件:晶闸管 4
1.2.2 单极型器件:功率MOSFET 4
1.2.3 MOS控制双极型功率器件IGBT 5
1.2.4 关键功率器件开发及其主要特性 6
1.3 双极型器件 6
1.3.1 晶闸管和LTT 6
1.3.2 门极关断晶闸管和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 9
1.3.3 功率二极管 11
1.4 双极型MOS控制模式器件 13
1.4.1 IGBT 13
1.5 单极型器件 21
1.5.1 高压功率MOSFET 21
1.5.2 低压功率MOSFET 23
1.6 宽禁带器件 24
1.6.1 SiC肖特基二极管 24
1.6.2 SiC功率开关 27
1.7 智能电力系统 28
1.7.1 高压系统集成 28
1.7.2 用于低电压集成的SMART电源技术 29
1.8 总结 30
参考文献 30
第二部分 电机 35
第2章 交流电机绕组 35
2.1 引言 35
2.2 MMF和气隙中的磁场波形 35
2.2.1 简介 35
2.2.2 单个整距绕组生成的MMF波形 36
2.2.3 单相分布绕组的MMF波形 37
2.2.4 短距绕组的MMF波形 38
2.2.5 绕组极性的定义(极对概念) 41
2.2.6 单导体的气隙MMF波形 42
2.2.7 气隙磁通密度波形 45
2.3 旋转磁场 49
2.3.1 三相绕组的磁场 49
2.3.2 笼型绕组中的旋转磁场 51
2.3.3 不同绕组之间的等效性 52
2.3.4 气隙分布的矢量表示 53
2.3.5 气隙有效磁通 54
2.3.6 谐波旋转磁场 54
2.3.7 直线交流电机的绕组 56
2.3.8 分数槽集中绕组 57
2.3.9 交流分布绕组的构造 58
参考文献 61
第3章 多相交流电机 62
3.1 引言 62
3.2 原始相变域中的多相感应电机数学模型 63
3.3 解耦(克拉克)变换和解耦电机模型 66
3.4 旋转变换 68
3.5 完整的变换矩阵 71
3.6 空间矢量建模 72
3.7 多个三相绕组的多相电机的建模 75
3.8 同步电机的建模 78
3.8.1 概述 78
3.8.2 励磁绕组同步电机 80
3.8.3 永磁同步电机 81
3.8.4 同步磁阻电机 82
3.9 结束语 83
参考文献 84
第4章 感应电动机 85
4.1 总则和结构特点 85
4.2 转矩特性测定 89
4.2.1 起动转矩和起动电流 92
4.2.2 峰值转矩 92
4.3 感应电动机铭牌数据 93
4.4 感应电动机拓扑 94
4.4.1 绕线转子 94
4.4.2 笼型转子 94
4.5 感应电动机调速 95
4.5.1 调节极对数 95
4.5.2 调节转子电阻 95
4.5.3 调节供电频率 96
4.6 注意事项 98
参考文献 98
第5章 永磁电机 99
参考文献 105
第6章 永磁同步电机 107
6.1 转子结构 107
6.2 硬磁材料(永磁) 110
6.2.1 带PM的磁性装置 112
6.2.2 电流的影响 112
6.2.3 参数 114
6.3 PM电机的磁分析 114
6.3.1 空载工作(SPM电机) 115
6.3.2 d轴电流运行 115
6.3.3 q轴电流运行 116
6.3.4 IPM电机的电感 116
6.3.5 PM同步电机的磁路模型 117
6.3.6 饱和效应 118
6.4 电机转矩 119
6.4.1 齿槽转矩的计算 119
6.4.2 带负载时的计算(SPM电机) 120
6.4.3 带负载时的计算(IPM电机) 120
6.5 减小转矩脉动 120
6.5.1 减少SPM电机齿槽转矩 120
6.5.2 减少IPM电机中的转矩脉动 124
6.6 分数槽PM同步电动机 126
6.6.1 通过槽星形分布的绕组设计 127
6.6.2 绕组因数的计算 128
6.6.3 双层到单层绕组的转换 128
6.6.4 MMF空间谐波引起的转子损耗 130
6.7 PM电机的矢量控制 131
6.7.1 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 131
6.7.2 弱磁控制 132
6.7.3 最大转矩电压比控制 132
6.7.4 最大效率控制 133
6.7.5 工作区域限制 133
6.7.6 损耗最小化控制 134
6.8 容错PM电机 136
6.8.1 短路故障 136
6.8.2 相间解耦 138
6.8.3 多相电机驱动 138
6.9 无传感器转子位置检测 139
6.9.1 脉动电压矢量技术 139
6.9.2 旋转电压矢量技术 140
6.9.3 PM电机无传感器性能预测 140
6.9.4 转子位置误差角信号的等高线图 142
参考文献 143
第7章 开关磁阻电机 148
7.1 引言 148
7.2 历史背景 148
7.3 工作基本原理 150
7.4 SRM驱动控制基础 152
7.4.1 转矩开环控制策略 153
7.4.2 SRM驱动的闭环转矩控制 156
7.5 总结 160
附录7.A 160
7.A.1 8/6 SRM电感曲线的建模 160
参考文献 165
第8章 热效应 167
8.1 引言 167
8.2 基本传热和流量分析 168
8.2.1 传导 168
8.2.2 对流 168
8.2.3 辐射 170
8.3 热分析和相关热模型 170
8.4 数值模型 171
8.4.1 数值计算流体动力学 171
8.4.2 有限元分析 171
8.5 使用热网络的热分析 171
8.5.1 导热热阻 172
8.5.2 辐射热阻 173
8.5.3 对流热阻 173
8.6 电机热阻 173
8.6.1 对流换热热阻 173
8.6.2 辐射传热 173
8.6.3 绕组与叠片之间的等效热导率 174
8.6.4 端部绕组和端盖之间的强制对流传热系数 174
8.7 使用热网络的瞬态热分析 174
8.8 注意事项 175
参考文献 175
第9章 旋转电机的噪声与振动 176
9.1 引言 176
9.2 旋转电机噪声和振动的来源 176
9.2.1 机械、气动和电磁噪声 176
9.2.2 旋转电机频谱示例 177
9.3 交流旋转电机电磁噪声 180
9.3.1 现象描述 180
9.3.2 变形模式 181
9.3.3 示例 182
9.4 机械和声学建模 183
9.4.1 静态变形的幅值 184
9.4.2 共振频率和振幅 184
9.4.3 电机的声辐射 185
9.5 交流电机的磁通密度谐波 187
9.5.1 磁动势谐波 187
9.5.2 气隙磁导谐波 188
9.5.3 磁通密度谐波 189
9.6 结论 191
参考文献 191
第10章 交流电机转矩谐波 193
10.1 引言 193
10.2 空间矢量定义 193
10.2.1 只有一个定子相通电的情况 193
10.2.2 三相供电情况 194
10.2.3 备注 195
10.3 使用空间矢量进行三相系统的表征 195
10.3.1 三相正弦平衡系统 195
10.3.2 三相正弦不平衡系统 196
10.3.3 非正弦系统的情况 196
10.4 旋转电机的初步考虑 197
10.4.1 转子空间参考坐标系的介绍 197
10.4.2 电压方程:瞬时功率 198
10.4.3 电磁转矩定义 198
10.5 感应电机建模 200
10.6 平滑气隙感应电机的建模 201
10.6.1 磁链空间矢量 201
10.6.2 电磁转矩的其他公式 202
10.6.3 正弦三相平衡供电:稳态运行模式 202
10.6.4 非正弦电源:转矩谐波 203
10.6.5 数值应用 205
10.7 磁阻转矩 207
10.7.1 电机建模 207
10.7.2 磁阻转矩计算 209
10.8 结论 210
参考文献 210
第三部分 变换 215
第11章 三相AC-DC变换器 215
11.1 概述 215
11.1.1 引言 215
11.1.2 控制策略 217
11.2 三相PWM AC-DC变换器控制技术 217
11.2.1 PWM AC-DC变换器基本控制原理 217
11.2.2 PWM AC-DC变换器的数学描述 218
11.2.3 线电压、虚拟磁链和瞬时功率估计 221
11.2.4 电压定向控制 224
11.2.5 基于虚拟磁链的直接功率控制 225
11.2.6 直接功率控制-空间矢量调制 227
11.2.7 有源阻尼 228
11.2.8 PWM AC-DC变换器控制方案总结 233
11.3 总结和结论 234
参考文献 237
第12章 AC-DC三相/三开关/三电平PWM升压变换器:设计、建模与控制 239
12.1 引言 239
12.2 开关模式变换器建模技术概述 240
12.2.1 平均建模技术 241
12.2.2 开关函数建模技术 244
12.3 基本拓扑研究:单相、单开关、三电平变换器 245
12.4 三相/三开关/三电平变换器的设计与平均建模 250
12.4.1 三相/三开关/三电平变换器拓扑与运行 251
12.4.2 三相/三开关/三电平变换器的状态-空间平均建模 253
12.4.3 理想稳定运行状态 256
12.4.4 设计准则 258
12.4.5 状态空间小信号模型 259
12.4.6 仿真结果 263
12.5 三相/三开关/三电平PWM升压变换器平均模型多环路控制技术 264
12.5.1 线性控制设计 265
12.5.2 非线性控制设计 266
12.5.3 仿真结果 268
12.5.4 比较评估 270
12.6 结论 273
参考文献 273
第13章 DC-DC变换器 276
13.1 引言 276
13.2 开关模式变换概念 277
13.3 输出电流源变换器 277
13.4 输出电压源变换器 280
13.4.1 直接变换器 280
13.4.2 间接变换器 280
13.5 基础拓扑关系 281
13.6 双向功率流 281
13.7 隔离DC-DC变换器 282
13.7.1 单端正激变换器 282
13.7.2 单端混合桥式变换器 283
13.7.3 反激变换器 283
13.7.4 双端隔离变换器 283
13.8 控制 284
参考文献 285
第14章 DC-AC变换器 286
14.1 引言 286
14.2 电压源逆变器 287
14.2.1 简介 287
14.2.2 VSI拓扑 287
14.2.3 调制方法 291
14.3 多电平电压源变换器 306
14.3.1 引言 306
14.3.2 多电平变换器 307
14.3.3 多电平逆变器的调制技术 313
14.4 电流源逆变器 316
14.4.1 引言 316
14.4.2 PWM-CSI 316
14.4.3 PWM-CSI调制方法 318
参考文献 325
第15章 AC-AC变换器 328
15.1 矩阵变换器 328
15.1.1 引言 328
15.2 矩阵变换器的概念 329
15.2.1 电源电路的实现 329
15.2.2 电源电路的保护 333
15.2.3 调制算法 333
15.2.4 两阶矩阵变换器(稀疏矩阵变换器) 336
15.2.5 应用 339
致谢 339
参考文献 339
第16章 AC-DC-AC变换器控制与应用的基本原理 340
16.1 引言 340
16.2 VSI供电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 345
16.2.1 任意角速度旋转坐标系下的IM数学模型 345
16.3 电压源整流器的运行 346
16.3.1 电压源整流器的工作极限 347
16.3.2 同步旋转xy坐标下的VSR模型 348
16.4 AC-DC-AC馈电式变换器感应电机的矢量控制方法:综述 349
16.4.1 磁场定向控制和虚拟磁链定向控制 349
16.4.2 直接转矩控制和基于VF的直接功率控制 351
16.4.3 带空间矢量调制的直接转矩控制和带有空间矢量调制的直接功率控制 353
16.5 电源侧变换器控制器设计 355
16.5.1 电源电流和电源功率控制器 355
16.5.2 直流母线电压控制器 360
16.6 直接功率和转矩控制与空间矢量调制 362
16.6.1 带有功功率前馈的AC-DC-AC变换器供电感应电机驱动模型 362
16.6.2 功率响应时间常数的分析 363
16.6.3 直流母线电容器的能量 364
16.7 直流母线电容器设计 366
16.7.1 直流母线电容器额定值 366
16.8 摘要和结论 369
参考文献 370
第17章 电源 373
17.1 引言 373
17.2 单相整流器 374
17.2.1 无内部输入电流控制回路的PFC环节 374
17.2.2 内部控制电流环的PFC环节 377
17.3 直流负载功率变换 378
17.3.1 隔离 380
17.3.2 开关电容变换器 381
17.3.3 软开关变换器 382
17.4 趋势 385
17.4.1 新器件和新磁芯 385
17.4.2 并联工作 385
17.4.3 节能 386
17.4.4 数字建模与控制 387
17.5 结论 388
参考文献 388
第18章 不间断电源 391
18.1 引言 391
18.2 UPS系统分类 391
18.3 储能系统 394
18.4 分布式UPS系统 395
18.5 基于分布式UPS系统的微电网 400
18.6 下垂法概念 403
18.7 通信 403
18.8 虚拟输出阻抗 404
18.9 微电网控制 405
18.10 结论 407
参考文献 407
第19章 多电平逆变器发展趋势 409
19.1 引言 409
19.2 多电平逆变器基础 409
19.3 多电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 411
19.3.1 中性点钳位逆变器 411
19.3.2 级联H桥逆变器 412
19.3.3 飞跨电容逆变器 413
19.4 多电平逆变器运行问题 414
19.5 感应电机驱动多电平拓扑的发展趋势 414
19.6 逆变器供电开放式绕组驱动 415
19.7 常规2电平逆变器级联多电平逆变器 416
19.8 十二边形空间矢量结构 419
19.9 多电平逆变器PWM策略 423
19.10 多电平逆变器的未来趋势 427
参考文献 428
第20章 谐振变换器 430
20.1 引言 430
20.2 二阶谐振电路 430
20.3 负载-谐振变换器 433
20.3.1 输入时间函数 434
20.3.2 串联谐振变换器 434
20.3.3 不连续模式 436
20.3.4 并联谐振变换器 437
20.3.5 E类变换器 438
20.3.6 串并联负载谐振DC-DC变换器 438
20.4 谐振开关变换器 439
20.4.1 ZCS谐振变换器 440
20.4.2 ZVS谐振变换器 441
20.4.3 ZCS和ZVS变换器的总结与比较 441
20.4.4 两象限ZVS谐振变换器 442
20.5 ZVS谐振DC环节变换器 444
20.6 双通道谐振DC-DC变换器 445
20.6.1 基本结构 445
20.6.2 稳态运行 447
20.6.3 四个受控开关的结构 448
20.6.4 控制特性 449
致谢 450
参考文献 450
第四部分 电机驱动 453
第21章 变换器供电感应电机驱动控制 453
21.1 引言 453
21.2 变换器供电感应电机分析中使用的符号 453
21.3 感应电机理论基础 455
21.3.1 空间矢量方程 455
21.3.2 框图 456
21.3.3 稳态特性 458
21.4 IM控制方法分类 460
21.5 标量控制 461
21.5.1 开环恒定电压/频率控制 461
21.6 磁场定向控制 463
21.6.1 简介 463
21.6.2 电流控制的R-FOC方案 463
21.6.3 电压控制定子磁场定向控制方案:自然磁场定向 469
21.7 直接转矩控制 471
21.7.1 基本原则 471
21.7.2 通用DTC方案 473
21.7.3 基于查表的DTC:圆形定子磁链矢量路径 474
21.7.4 直接自控:六边形定子磁链矢量路径 479
21.8 空间矢量调制的DTC方案 481
21.8.1 基于滞环DTC方案的关键评估 481
21.8.2 具有闭环转矩控制的DTC-SVM方案 482
21.8.3 具有闭环转矩和磁链控制的DTC-SVM方案 482
21.9 总结和结论 483
参考文献 485
第22章 双馈感应电机驱动 487
22.1 引言 487
22.2 电机模型 488
22.3 DFM的特性 489
22.4 电机稳态运行 491
22.5 控制规则和解耦控制 492
22.5.1 基于MM电机模型的解耦控制 493
22.5.2 基于矢量模型的解耦控制 494
22.5.3 基于转子电流方程的解耦控制 494
22.6 总体控制系统 494
22.6.1 基于MM模型的控制系统 496
22.6.2 基于矢量模型的控制系统 497
22.7 变量估计 497
22.7.1 计算定子与转子之间的角度 497
22.7.2 用于估计转子速度和位置的锁相环的应用 498
22.8 控制系统数字化实现的说明 498
22.8.1 采样引起的延迟时间的补偿 498
22.8.2 电流和电压的测量 498
参考文献 499
第23章 独立双馈感应发电机 500
23.1 引言 500
23.2 独立DFIG拓扑 501
23.2.1 独立DFIG模型 501
23.2.2 滤波电容器的选择 502
23.2.3 独立DFIG的初始励磁 503
23.2.4 定子配置 504
23.3 控制方法 505
23.3.1 定子电压矢量的无传感器控制 507
参考文献 511
第24章 FOC:磁场定向控制 512
24.1 引言 512
24.2 多相永磁同步电机的磁场定向控制 516
24.3 多相同步磁阻电机的磁场定向控制 523
24.4 多相感应电机的磁场定向控制 525
24.5 结束语 535
参考文献 536
第25章 电驱动自适应控制 538
25.1 引言 538
25.2 自适应控制结构:基础 538
25.3 驱动系统中的增益调度 540
25.4 驱动系统的自校正调速器 542
25.5 模型参考自适应结构 546
25.6 自适应调节器的特例——电驱动神经控制 552
25.7 结束语 555
参考文献 555
第26章 带弹性联轴器的驱动系统 558
26.1 引言 558
26.2 驱动器的数学模型 558
26.3 扭振阻尼方法 559
26.4 被动方法 560
26.5 经典控制结构的修正 561
26.6 谐振比控制 564
26.7 状态控制器的应用 565
26.8 模型预测控制 567
26.9 自适应控制 568
26.10 结束语 572
参考文献 572
第27章 基于多标量模型的交流电机控制系统 574
27.1 引言 574
27.2 非线性变换与反馈线性化 574
27.3 笼型感应电机模型 576
27.3.1 笼型感应电机矢量模型 576
27.3.2 笼型感应电机的多标量模型 576
27.3.3 感应电机多标量模型的反馈线性化 579
27.4 双馈感应电机模型 579
27.4.1 双馈感应电机的矢量模型 579
27.4.2 DFM的多标量模型 580
27.4.3 DFM的反馈线性化 581
27.5 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581
27.5.1 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模型 581
27.5.2 IPMSM的多标量模型 582
27.5.3 IPMSM的反馈线性化 582
27.5.4 IPMSM的高效控制 583
27.6 反馈线性化的交流电机控制系统结构 583
参考文献 585
第五部分 电能应用 589
第28章 可持续照明技术 589
28.1 引言 589
28.2 调光技术 590
28.2.1 白炽灯调光 591
28.2.2 频率控制电子镇流器的低压放电灯调光 591
28.2.3 直流母线电压控制电子镇流器的低压放电灯调光 595
28.2.4 带电子镇流器的高强度放电灯调光 596
28.2.5 带电子镇流器的大型照明系统调光 598
28.3 可持续调光系统——可回收磁镇流器的放电灯调光 599
28.3.1 方法Ⅰ:控制灯的电源电压或电流 599
28.3.2 方法Ⅱ:镇流器灯阻抗路径的控制 601
28.3.3 方法Ⅲ:灯端阻抗的控制 601
28.3.4 可持续照明技术的实例 601
28.4 未来可持续照明技术——T5荧光灯超低损耗无源镇流器 603
28.5 结束语 605
参考文献 605
第29章 光-电-热的一般理论及对发光二极管系统的影响 607
29.1 引言 607
29.2 白色高亮度LED和荧光灯的热与光比较 608
29.2.1 散热比较 608
29.2.2 热损失机理比较 609
29.3 LED系统的一般光电热理论 609
29.3.1 总体分析 610
29.3.2 简化方程 611
29.3.3 LED的结壳热阻Rjc的影响 611
29.3.4 在LED系统设计中使用的一般理论 611
29.4 一般理论的含义 613
29.4.1 增加冷却效果可提高光输出 613
29.4.2 多芯片与单芯片的LED器件 613
29.4.3 多个低功率LED与单个大功率LED的使用 614
29.5 结束语 615
参考文献 615
第30章 太阳能转换 618
30.1 引言 618
30.2 太阳能电池:现状与未来 618
30.3 系统平衡 622
30.4 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 623
30.5 单级和多级光伏逆变器 628
30.6 结束语 631
参考文献 631
第31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与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 634
31.1 引言 634
31.2 HEV分类 634
31.2.1 微混合 634
31.2.2 轻度混合 634
31.2.3 全混合 635
31.2.4 强混合 635
31.2.5 插电式混合 635
31.2.6 纯电动汽车 635
31.2.7 增程式电动汽车 635
31.2.8 燃料电池汽车 635
31.3 混合动力传动结构 636
31.3.1 串联混合动力汽车 636
31.3.2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 637
31.4 EV与HEV的电池与电子系统 637
31.4.1 汽车电池管理系统 638
31.4.2 过电流保护 639
31.4.3 过电压与欠电压保护 639
31.4.4 过热与欠温保护 640
31.4.5 HEV动力电池检测系统实例 640
31.4.6 动力电池的均衡方法 642
31.4.7 分流主动均衡法 643
31.4.8 穿梭主动均衡法 646
31.4.9 能量变换器主动均衡法 647
31.4.10 对比分析 649
31.4.11 智能电池单元 649
31.4.12 电池模型 649
31.4.13 荷电状态测定 650
31.4.14 健康状态确认 652
31.4.15 历史记录功能 652
31.4.16 充电调节 652
31.4.17 通信 654
第32章 汽车系统电力负载 655
32.1 引言 655
32.2 电动转向系统 656
32.2.1 传统动力转向系统 656
32.2.2 线控转向系统 656
32.3 电子稳定控制系统 657
32.3.1 无级变速传动系统 657
32.3.2 点火系统 658
32.3.3 防抱死制动 659
32.4 电子燃油喷射 660
32.4.1 汽车泵 660
32.4.2 电动门窗 660
参考文献 661
第33章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662
33.1 引言 662
33.2 PHEV技术 663
33.2.1 PHEV能量储存 663
33.2.2 PHEV控制策略 664
33.2.3 功率电子和驱动电机 664
33.3 PHEV充电基础设备 665
33.3.1 从电网充电 665
33.3.2 从可再生能源充电 665
33.3.3 功率流控制策略 666
33.4 PHEV效率 666
33.4.1 PHEV油井-油箱效率 666
33.4.2 PHEV油箱-车轮效率 666
33.5 结束语 667
参考文献 668
第六部分 电力系统 671
第34章 三相电力系统 671
34.1 平衡多相电力系统示例 671
34.2 平衡三相电路分析 672
34.2.1 星形三角形联结 675
34.3 功率因素考虑 678
34.4 结束语 682
第35章 非接触式能量传输 683
35.1 引言 683
35.2 基本运行准则 684
35.2.1 补偿拓扑 685
35.2.2 电力谐振变换器 686
35.3 CET系统概述 689
35.4 配有多个二次绕组的CET系统概述 689
35.5 配有级联变压器的CET系统 690
35.6 配有滑动式变压器的CET系统 691
35.7 配有多个一次绕组的CET系统 692
35.7.1 引言 692
35.7.2 平面电感绕组 692
35.7.3 电磁设计 693
35.7.4 电力电子的应用 694
35.7.5 运行特点 695
35.8 结束语 695
参考文献 696
第36章 智能能源分配 699
36.1 智能能源分配的发展 699
36.2 智能电网的关键概念 701
36.3 智能电网展望 704
参考文献 705
第37章 柔性交流输电系统 706
37.1 引言 706
37.2 FACTS的基本技术 706
37.2.1 电力半导体 707
37.2.2 基于晶闸管的FACTS设备 707
37.2.3 基于变换器的FACTS设备 707
37.3 FACTS的种类和建模 708
37.3.1 静止无功补偿器 709
37.3.2 静止补偿器 712
37.3.3 可控串联补偿器 715
37.3.4 晶闸管控制的调压器和移相器 718
37.3.5 统一潮流控制器 720
37.4 FACT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723
37.4.1 电压稳定性和无功补偿 723
37.4.2 潮流控制和可用传输容量(阻塞控制) 723
37.4.3 暂态小扰动稳定性 724
37.4.4 可靠性 724
37.5 FACTS的额定值 724
37.6 FACTS的成本 724
37.6.1 成本结构 725
37.6.2 价格指南 725
37.7 结束语 726
参考文献 726
第38章 电能质量改进的滤波技术 731
38.1 引言 731
38.2 谐波产生和特性 732
38.3 干扰特性 732
38.3.1 功率因数 733
38.3.2 总谐波畸变率 733
38.3.3 畸变因数 733
38.3.4 峰值因数 734
38.4 谐波源的种类 734
38.5 提高电能质量的滤波器 738
38.5.1 无源滤波器 739
38.5.2 有源电力滤波器 743
38.6 有源滤波器的控制 755
38.7 单相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拓扑结构 756
38.7.1 参考信号的提取 757
38.7.2 单极PWM的控制原理 757
38.7.3 PWM门控信号的产生原理 763
38.7.4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控制 763
38.7.5 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小信号模型 763
38.7.6 仿真结果 768
38.7.7 实验验证 773
38.8 三相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 776
38.8.1 参考电流提取 776
38.8.2 控制技术原理 779
38.8.3 仿真结果 781
38.9 结束语 785
参考文献 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