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通史 13 宋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大为总主编;商传,王和,赵世瑜,张其凡本卷主编;戴逸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507753189
  • 页数:313 页
图书介绍:

综述 3

一、辽宋夏金时期概述 3

二、宋朝历史发展大势 6

三、宋朝历史发展的特点 14

(一)政治方面的变化 14

(二)经济发展的特点 17

(三)社会结构 19

(四)司法成就 21

(五)文化特点 25

四、宋朝的历史地位 26

治乱兴衰编 33

第一章 两宋兴亡(上)——北宋政治概况 33

一、宋朝的建立 33

(一)新皇朝的诞生——陈桥兵变 33

(二)新政权的确立——平定二李 34

(三)防止割据局面重演——加强中央集权 36

(四)基本统一——削平诸国 37

(五)九原遗恨——争夺幽云失利 39

二、文官统治的确立 40

(一)太宗之继位 40

(二)文官统治的确立 41

(三)太宗后期的危局 41

三、从澶渊之盟到濮议之争 43

(一)北方战争的结束——澶渊之盟 43

(二)绝世闹剧——天书封祀 43

(三)濮议 45

四、北宋之党争 46

(一)寇丁之争与刘后专政 46

(二)“朋党论”与庆历党争 48

(三)熙丰、元祐时期的新旧党争 50

(四)旧党内部的政争 51

(五)哲宗亲政与新党重新崛起 52

(六)调和党争的建中靖国之政 52

(七)党争的影响 53

五、北宋的覆灭 54

(一)宋徽宗的统治与“丰、亨、豫、大” 54

(二)北宋王朝的覆灭 55

第二章 北宋的政治变革与反复——“庆历新政”与“熙丰变法” 58

一、政治危机的显现 58

(一)“天书封祀”的恶果 58

(二)“三冗”之弊 58

(三)变革的酝酿 60

二、庆历之治 61

(一)政治变革的尝试——庆历新政 61

(二)学统、学风、士风、文风的重大转变 63

(三)人才辈出的时期 64

三、大变革时代——熙丰变法 65

(一)变法的兴起——王安石的任用 65

(二)变法的高潮——熙宁变法 65

(三)变法的余波——元丰改制 67

四、变革的反复 68

(一)元祐更化 68

(二)变革的反复 69

(三)蔡京掌政后新法的变质 70

第三章 两宋兴亡(下)——南宋政治概况 72

一、南宋统治的确立 72

(一)即位南京到定都临安 72

(二)任用李纲至赵鼎罢相 73

(三)宋金和战 74

(四)绍兴十一年和议 78

二、挟虏自重,专权误国——秦桧掌权时期 79

(一)秦桧之发迹 79

(二)专权十七载 80

三、从采石之捷到隆兴和议 81

(一)采石之捷 81

(二)张浚北伐 81

(三)隆兴和议 82

四、宋金战事的基本结束——嘉定和议 83

(一)绍熙废立 83

(二)庆元党禁 84

(三)开禧北伐 85

(四)嘉定和议 86

五、重振时机的丧失——史弥远专权时期 86

(一)理宗之立 86

(二)端平入洛 87

六、南宋走向灭亡——贾似道专权时期 88

(一)贾似道之起 88

(二)贾似道专权 89

(三)蒙元军攻宋与贾氏误国 90

七、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末抗元斗争 90

(一)咽喉被扼——襄樊失守 90

(二)南宋灭亡——临安陷落 91

(三)风雨飘摇——二王时期 92

(四)最后的斗争——崖山之战 92

第四章 两宋时期的民变与兵变 94

一、两宋民变 94

(一)三大起义 94

(二)斗争口号之变 95

(三)斗争范围与目标 96

(四)起义的组织形式 97

二、两宋兵变 98

(一)北宋兵变 98

(二)南宋初年的北方义军 99

(三)南宋兵变 100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02

一、开拓西北 102

(一)灵州冯氏与府州折氏 102

(二)唃厮啰政权与宋夏战争 103

(三)李宪开边与进占青、湟、兰、会 103

(四)北宋开边之评价 104

二、经营南方 105

(一)交趾和战 105

(二)侬智高之变 105

(三)章惇经营湖湘 106

三、宋辽关系 107

(一)宋辽争战 107

(二)百年无事 108

(三)宋金联合灭辽 109

四、宋夏关系 109

(一)西夏建国 109

(二)宋夏和议 110

(三)南宋时期的宋夏关系 111

五、宋金关系 112

(一)宋金之战 112

(二)宋蒙灭金 112

六、宋蒙(元)关系 113

第六章 宋朝的对外关系 116

一、对外交往政策 116

(一)市舶司的设立 116

(二)招徕蕃舶的政策 117

二、与东亚各国的交往 118

(一)高丽 118

(二)日本 122

三、与东南亚各国的交往 125

(一)占城 125

(二)蒲甘、罗斛、真腊、真里富 125

(三)三佛齐、阇婆、渤尼 126

(四)佛罗安、蓬丰、单马锡等国 128

(五)麻逸、三屿、蒲哩噜、蒲端等国 129

四、与南亚各国的交往 129

(一)天竺、南毗、故临、注辇等国 129

(二)细兰 131

五、与阿拉伯和非洲诸国的交往 131

(一)阿拉伯诸国 131

(二)非洲诸国 133

经济编 138

第一章 资源与环境 138

一、自然资源和生态 138

(一)第三寒冷期的到来 138

(二)草场南移和北部农耕线的收缩 139

(三)森林砍伐和中原水旱灾害的增多 141

(四)圩田、涂田和梯田——南方寻觅新耕地的努力 143

(五)水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45

二、人力资源及其利用 148

(一)宋代人口疑案解析——“一户二口”还是“一户五口” 148

(二)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 149

第二章 经济管理体制与政策 150

一、财经管理机构 151

(一)中央财经机构的演变——从三司一统体制到户部、朝廷、御前财赋的分立体制 151

(二)地方财经体制的演变——从北宋转运使到南宋总领所 152

(三)从中央到地方的商税征收网络 153

(四)外贸外侨管理机构——市舶司和蕃坊司 154

二、带有时代特色的土地赋役制度 155

(一)田制模式的变化与“不抑兼并” 155

(二)国家干预开始转向租佃领域——限定租率 157

(三)整顿赋税不均——“方田均税”和“经界”、“推排法” 158

(四)职役(差役)、力役和兵役残余 161

(五)摊丁入亩的趋势 163

三、有别于汉唐模式的经济运行体制 166

(一)户籍体制——主客户制的确立 166

(二)农业经济体制——租佃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 168

(三)工商业体制——行会制度的形成和官府对行会的控制 169

(四)矿冶管理体制——国有、官监、民营、专卖 171

(五)漕政体制的革新——发运司与转般法 172

(六)禁榷体制的演变——茶法、盐法和榷酒政策 173

(七)外贸体制——民营舶商贸易和官营市舶贸易的衔接与并存 176

(八)货币流通体制——以铜钱为本位的钱楮双轨制 177

第三章 部门经济 181

一、耕作制度的变革和商品性农业的成长 181

(一)轮作复种链条的初步形成 181

(二)耕作革命——单作制向多熟制的过渡 183

(三)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劳动生产率和耕地面积 185

(四)经济作物的发展和局部地区商品性农业的成长 189

二、手工业各部门的成就 191

(一)异军突起的煤炭采掘业 191

(二)冶铁和有色金属业的重大变革 193

(三)丝织重心的南移和棉织业的兴起 196

(四)遍布全国、精品迭出的陶瓷生产 198

(五)居于领先地位的造船业 200

(六)繁荣的造纸业和印刷业 201

三、都市化进程的加速 203

(一)城市的增加和城市人口的膨胀 203

(二)草市勃兴和太湖流域镇市网络体系的初现 205

(三)商品构成的变化和商税收入的激增 208

(四)两宋都市化进程的特点、程度和影响 210

第四章 区域经济 212

一、“东强西弱,南升北降”——宋代区域经济的基本格局 212

(一)从各路人口密度看区域经济布局 212

(二)从各路垦殖指数看区域经济布局 217

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219

(一)顽强发展但速率减缓的中原经济 219

(二)蓬勃兴起、后来居上的东南经济 222

(三)发展不平衡的四川经济 225

(四)困顿停滞的中南经济 226

(五)地旷人稀、起点过低的广南经济 227

三、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完成 228

第五章 发达的交通与兴盛的贸易 231

一、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漕运网络 231

二、宋金之际汴渠的堙塞和南宋江南运河的利用 233

三、陆路交通干线重心的南移、东移与南北交通之加强 234

(一)东京开封、南京临安成为新的交通中心 234

(二)南北交通干线之拓展——江北地区 235

(三)南北交通干线之拓展——江南地区 235

(四)陆路交通向周边地区的延伸——滇桂博马商道和川陕运茶通道 236

四、宋朝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 237

五、海上交通和国际市场的拓展 239

(一)以广州、泉州为中心的沿海港口分布 240

(二)《海道图》所记的国内海道 241

(三)《海道图》所记的通外海道 242

(四)海外贸易范围的扩大 243

(五)进出口商品的比较分析 244

第六章 科学和技术 246

一、农业水利科技的巨大进步 246

(一)物候观察和气象测量、预报技术的进步 246

(二)农田耕具的改革 247

(三)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成熟 249

(四)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251

二、手工业的技术革新 252

(一)冶铜工艺——胆铜法的迅速传播 252

(二)金属器皿加工工艺——“旋作”中简易车床的使用 253

(三)纺织工艺——机具创新与蜡染 254

(四)掘井工艺——近代型小口深井技术的发明和传播 254

(五)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车船的创制和航海罗盘的发明 255

(六)印刷工艺——雕版的推广和铜版、活字版的相继发明 256

三、建筑科技与工程图学的成就 257

(一)福圣木塔和喻皓的《木经》 257

(二)李诫的《营造法式》和材分制的完善 258

(三)工程图学的规范与成熟 258

社会结构编 265

第一章 社会各阶层 265

一、高居顶层的皇帝 265

二、特权阶层 266

(一)品官 267

(二)贵族 268

(三)宦官 269

(四)僧道 269

三、良人阶层(上)——主户 270

四、良人阶层(中)——客户 272

五、良人阶层(下)——商人 274

六、社会最下层——贱民 275

七、贫富无定势——社会阶层变动的加剧 277

第二章 家庭、宗族、社会保障 279

一、婚姻论财 279

二、家庭形态与小农、客户家庭 281

(一)家庭形态 281

(二)个体小农家庭 282

(三)客户家庭 284

三、大家庭的家政管理 286

四、社会的重要组织——宗族 288

五、贫富相资与社会福利 291

(一)贫富相资 291

(二)社会福利制度 292

第三章 城乡社会与人口流移 294

一、乡村聚落形态的变化 294

二、城市化与城市等级 295

(一)城镇数量的增加 295

(二)城市等级 297

(三)城市化水平估测 299

三、城市格局的变化 300

(一)新兴交易街市的形成 300

(二)附郭草市纳入城市 302

四、人口的流移 302

第四章 少数民族社会 306

一、北方和西域各少数民族 306

(一)鞑靼 306

(二)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 306

(三)回鹘各支政权 309

二、藏族及西藏佛教社会 309

三、西南大理国白族与彝族社会 310

(一)大理国白族 310

(二)彝族 311

四、宋王朝统治下的南方各少数民族 312

(一)壮族 312

(二)瑶族 312

(三)苗族 313

(四)黎族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