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0.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
0.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4
0.3 语料来源及语料说明 4
第一章 受事主语句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空间 6
1.1 受事主语句的界定及内部组成的研究 7
1.1.1 受事主语句的界定研究 7
1.1.2 受事主语句内部组成的研究 8
1.2 NP受的功能研究 10
1.2.1 句法功能的研究 11
1.2.2 语义功能的研究 13
1.2.3 语用功能的研究 15
1.3 受事主语句的形成及表达意义的研究 16
1.3.1 受事主语句形成研究 16
1.3.2 受事主语句表达意义的研究 17
1.4 受事主语句的研究空间 18
1.4.1 受事主语句概念的界定 18
1.4.2 受事主语句的句式结构及句式意义 19
1.4.3 受事主语句与相关句式的关系 20
1.4.4 受事主语句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视野 20
第二章 受事主语句的界定及类型 22
2.1 语义类型的划分 22
2.2 受事主语句的界定 26
2.3 语义角色的受事性 28
2.4 受事主语句的类型 30
2.4.1 典型受事主语句 30
2.4.2 非典型受事主语句 30
2.4.3 其他 32
第三章 典型受事主语句 35
3.1 NP受的结构特征及语义功能 36
3.1.1 NP受的结构特征 36
3.1.2 NP受的语义功能 44
3.2 VP的结构特征及语义功能 58
3.2.1 谓语的结构特征 58
3.2.2 谓语的语义功能 62
3.3 NP施的结构特征及语义特征 70
3.3.1 NP施的结构特征 70
3.3.2 NP施的语义特征 71
3.4 受事主语句内部各句式的差异 72
3.4.1 句法功能的差异 72
3.4.2 语用功能的差异 74
3.4.3 优势语序比较 77
第四章 非典型受事主语句 81
4.1 工具主语句 81
4.1.1 与工具有关的几个问题 81
4.1.2 工具受事主语句的判定 88
4.1.3 工具受事主语句的特点 93
4.2 处所主语句 98
4.2.1 关于处所主语句 98
4.2.2 处所主语句的特点 100
4.3 动机主语句和对象主语句 101
4.3.1 动机主语句 101
4.3.2 对象主语句 103
第五章 受事主语句的典型性强弱 105
5.1 典型受事主语句的强弱等级 105
5.2 非典型受事主语句的强弱等级 108
5.3 典型/非典型受事主语句的强弱等级 109
5.4 受事主语句动名之间的语义关系 110
第六章 典型事件模型与受事主语句的形成 115
6.1 关于典型事件模型 115
6.1.1 概述 116
6.1.2 弹子球模型(Billiard-ball Model) 117
6.1.3 舞台模型(Stage Model) 119
6.2 “NP受+VP”形成的认知解释 120
6.2.1 典型受事主语句的形成 121
6.2.2 非典型受事主语句的形成 128
第七章 及物性理论视角下的受事主语句 139
7.1 “及物性理论”和及物性判断标准 140
7.1.1 关于“及物性理论” 140
7.1.2 “NP受+VP”的及物性判断标准 144
7.1.3 “NP受+VP”及物性的总体情况 149
7.2 “NP受+VP”的及物性与句法功能 150
7.2.1 “NP受+VP”的及物性与谓语 150
7.2.2 “NP受+VP”的及物性与时体标记“了” 152
7.2.3 “NP受+VP”的及物性与情态动词和否定副词 153
7.2.4 “NP受+VP”的及物性与其他句法形式 154
7.2.5 “NP受+VP”的及物性与现实/非现实性句法形式 154
7.3 “NP受+VP”的及物性与表述功能 155
7.3.1 关于表述功能 155
7.3.2 “NP受+VP”的表述功能与及物性的关系 158
7.4 “NP受+VP”的及物性与信息功能 161
7.4.1 关于信息功能 161
7.4.2 “NP受+VP”的信息功能与及物性的关系 165
第八章 现实性/非现实性视角下的受事主语句 169
8.1 关于现实与非现实范畴 169
8.1.1 现实/非现实的界定 169
8.1.2 现实/非现实的句法形式 172
8.2 受事主语句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 175
8.2.1 “NP受+VP”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总体情况 175
8.2.2 “NP受+VP”中现实性的句法表现 176
8.2.3 “NP受+VP”中非现实性的句法表现形式 181
8.3 现实性与非现实性对“NP受+VP”句式义的影响 183
结语 187
参考文献 192
后记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