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方法 2
我们为何而读书? 2
我们能否理解这个世界——“非虚构”与文学的可能性 14
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2011年长篇小说综述 26
新世纪“底层文学”论纲 38
“打工文学”的问题与前景 57
“内心的疼痛”如何表达?——读深圳新生代打工作家代表作品 62
都市文学的五副“面孔” 66
我们如何避免一个同质化的世界?——关于“都市文学”的发言 77
如何开拓中国乡村叙述的新空间? 81
中国人的“世界想象”及其最新变迁 90
新的体验,新的美学——评“70VS80后” 97
理论内外 108
重申“新文学”的理想 108
“文学”与我们的生命体验 111
我们能否想象我们的“未来”? 116
批评是一种创造 120
如何重建批评的公信力? 123
韩少功的“突围” 129
我们为何怀念路遥? 137
“怎么说呢”——王祥夫小说集《愤怒的苹果》序 139
中国乡村的“新现实”及其艺术化——读陈应松近作三篇 145
我们能否理解“故乡”?——读梁鸿的《梁庄》 154
细读 166
历史的碎片与“地方志”小说——读铁凝的《笨花》 166
1980年代的梦幻与爱情——读于晓丹的《一九八○的情人》 170
隐秘的疼痛及其诗意表达——读付秀莹的《爱情到处流传》 175
记忆的诗学及其穿透世界的力量——读付秀莹的《旧院》 179
一篇小说的三种读法——读迟子建的《起舞》 185
小说的“核”与层次感——读林那北的《今天有鱼》 188
一个女人的“史诗”——读孙慧芬的《秉德女人》 191
尴尬,如何成为现代寓言——读顾前的《平安夜》 196
孤独的世代及其奇诡的想象——读笛安的《宇宙》 200
从“烈火青春”走向开阔的世界——读刘丽朵的小说 204
两个藏族人的英雄史诗——读达真的《命定》 209
小批评 214
谁能认定“中国最一流的作家”?——由马悦然高度评价曹乃谦说起 214
《兄弟》为什么这么差? 219
拿什么炮轰文学界?——略谈《如焉@sars.com》 222
比艾滋病更可怕的……——谈《丁庄梦》 227
《风雅颂》读后,或一种批判 231
从《不食》谈鲁敏近期的创作倾向 234
艺术如何切入现实与内心?——读胡性能的《下野石手记》 236
谁是“你们”,谁是“我们”?——读姚鄂梅的《你们》 239
颠覆“白毛女”?——读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 242
乔叶的“化学反应” 246
王蒙的“编织术” 248
三十年后读《伤痕》 250
重读《哥德巴赫猜想》 254
域外一瞥 260
“托尔斯泰在我们心中” 260
成为卡夫卡,是不幸的 262
黑塞,或童年的回忆 264
日本的“《蟹工船》现象”及其启示 266
我们能否理解卡扎菲?——读《卡扎菲小说选》 275
从排斥到认同——二十年来大陆作家对陈映真的“接受史” 287
《赵南栋》与文化领导权问题 298
告别的艰难与缱绻——读黎紫书《告别的年代》 304
附录 308
从“纯文学”到“底层文学”——李云雷访谈录一 308
为什么一条路越走越远?——李云雷访谈录二 320
后记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