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概论 2
第一章 法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2
第一节 法律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2
法律心理学的概念 2
法律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5
法律心理学的体系 8
第二节 法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9
研究的基本原则 9
研究的具体方法 11
第二章 法律心理学发展简史 16
第一节 法律心理学实践史 16
在刑律制定中的心理学问题 17
在刑律执行中的心理学问题 23
第二节 法律心理学理论发展史 25
法律心理学的探讨 25
法律心理学的诞生 26
第二编 犯罪主体的生理分析 38
第三章 犯罪主体的生理分析 38
第一节 遗传因素与犯罪行为 39
性染色体异常与犯罪行为 40
内分泌与犯罪行为 44
脑电波异常与犯罪行为 45
脑损伤与犯罪行为 46
第二节 心理缺陷与犯罪行为 53
心理缺陷与犯罪行为 53
智力与智力差别 58
心理缺陷犯罪主体的心理特点 62
心理缺陷与犯罪的种类 65
第三节 心理失常与犯罪行为 67
精神障碍的分类 68
心理失常与犯罪行为 70
第四节 犯罪预防与优生立法 79
犯罪预防 79
遗传研究 80
心理异常与优生立法 85
第四章 犯罪主体的心理分析 90
第一节 犯罪动机 90
动机的一般概念 90
动机的分类 93
动机的冲突 107
犯罪动机在犯罪过程中的表现形态 110
影响动机模式的决定因素 115
第二节 需要模式 120
需要的一般概念 120
犯罪主体的需要特点 125
第三节 道德结构 128
道德认识与道德信念脱节 129
道德认识水准低劣 132
易于波动的道德情感 133
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脱节 137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138
个性的一般概念 138
个性对行为的影响 139
第三编 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 157
第五章 环境与刺激 157
第一节 犯罪与环境 157
环境在法律心理学上的意义 157
环境及其分类 163
个人的适应 165
第二节 犯罪与刺激 167
法律心理学中刺激的含义 167
刺激性质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168
诱惑与暗示 174
第六章 环境因素与犯罪行为 177
第一节 家庭环境与人格形成 177
亲子关系 178
破裂家庭与人格形成 184
文化、阶层与人格形成 186
出生序列与人格形成 187
亲子关系对人格影响 191
第二节 学校环境与人格形成 194
学校环境与人格形成的研究 194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人格形成 205
个体行为的社会化过程 205
社会环境与人格形成 207
第四编 刑事心理 215
第七章 侦查心理 215
第一节 勘查心理 215
勘查心理的主要特点 215
勘查过程的逻辑心理分析 216
想象在勘查过程中的作用 219
案情复析中的心理学问题 221
第二节 侦查心理 223
心理学在刑侦领域中的运用 223
刑侦人员必备的心理素质 226
第三节 审讯心理 240
预审的心理特点 240
审讯的心理特点 243
辩冤释假的心理依据 248
审讯阶段的教育工作 251
第八章 证词与口供 253
第一节 证词的可信度 254
产生感觉失真的心理依据 255
产生知觉失真的心理依据 268
遗忘、暗示与证词的准确性 281
情绪对证词准确性的影响 286
顺序效果与证词可信度 288
精神失常与证词效力 289
第二节 取证方法 293
证人证言形成的过程 293
取证方法 293
口供 296
第九章 司法鉴定与心理测验 302
第一节 司法鉴定 302
司法鉴定的历史 302
司法鉴定中的责任能力问题 304
司法鉴定的程序与方式 306
几种主要精神病的司法鉴定 311
第二节 心理测验 321
智力测验 322
性向测验 326
人格测验 351
第十章 罪犯改造心理 362
第一节 囚犯心理活动特点 362
犯罪后心理活动的一般特点 363
不同类型犯罪主体拘禁期间心理活动特点 367
第二节 罪犯改造的心理依据 383
建立感情消除疑惧心理 385
抓住转变关键促其转化 391
冲击旧定型形成新联系 395
因人而异灵活施教 401
影响改造效果的其他因素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