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部分主会场 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蔡运龙 1
台湾的高中地理教育问题 陈国彦 2
澳洲台湾移民的居住地选择与迁徙过程 姜兰虹徐荣崇 3
中国的战略地理学 李吉均 4
中国人口省际迁移比较研究 李思名 5
资源环境时空数据基础与地理科学方法论的创新 刘纪远 6
全球变化与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战略 任美锷 7
距今40—30ka青藏高原高温大降水事件与东部高海面事件的联系及成因讨论 施雅风 8
缅怀胡焕庸大师对发展中国地理学的贡献 吴传钧 9
从地理学观点再考「郑和下西洋」 徐胜一詹宪学施欣萍陈建彣 10
都市在台湾区域发展上的角色 薛益忠 11
双城记:新世纪上海与香港的相互竞争 杨汝万 12
信息时代地理教育改革的思考 俞立中张超段玉山 13
台湾西部海岸地理环境变迁之探讨 张长义 14
长江营养元素向河口、近海的输送和其成因分析………………………………… 15
章申段水旺晏维金陈喜保张秀梅 15
日据时期台湾南投市之人口成长与分布 周国屏 16
第二部分地理学理论与研究进展 17
地理水文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陈俊合赵雅娟 17
地理学的扰动问题探讨 丁四保 18
如何重建台湾境内的小区域历史地理 高传棋 19
新世纪中国农业和乡村地理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郭焕成 20
21世纪物流地理学的兴起、发展和展望 韩增林王成金 21
沙学浚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贡献 姜道章 22
论21世纪世界经济地理 李秀敏 23
地理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廖金凤 24
21世纪西方经济地理学的动向与问题 沈建法黄叶芳 25
21世纪的犯罪地理学 孙峰华 26
试论湿地科学体系的结构及其建设 孙广友罗新正万忠娟 27
对北京学基本理论的初探 王兵 28
地理学研究的新前沿领域-环境、健康、发展 王五一谭见安 29
海岸海洋科学研究新进展 王颖张永战牛战胜 30
论地理系统优化 巫锡良 31
水文学的教育与研究:机遇与挑战 夏军 32
人地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阎守邕 33
地理系统为有机复杂的生命系统——对复杂巨系统研究的建言 严胜雄 34
“自然地理学”研究过去、预测未来………………………………………… 35
杨达源彭补拙任黎秀李升峰张建新冯立梅蒋晓伟 35
区域地理学创新发展与流域管理学研究展望 杨桂山 36
面向国家西部大开发目标的地理学 张小雷 37
经济地理在台湾的研究与发展 张峻嘉 39
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 周素卿 40
海洋地理学的新进展 朱大奎 41
空间探测和信息时代地理学的透视 朱启疆 42
试论高师地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宝音阿拉腾图雅 43
第三部分地理教育 43
九年一贯制与社会科课程统整 蔡文彩 44
中学地理教育是国民地理意识的培养的主渠道 曹列文 45
地理教育 陈富美 46
花莲地区户外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分析 陈翰霖张瑞津 47
创新地理学科发展基础教育 郭彦强 48
论互连网手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何群 49
关于21世纪世界地理科研与教学的探讨 贺成全 50
价值教学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 黄朝恩 51
中学地理教材与地理教育:杭金士课程发展模式之运用分析 李建平 52
台湾地区高中学生在户外应用地形图的能力 李明燕 53
当代地理教育价值取向定位 林宪生 54
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刘长运 55
信息时代的地理教育与全民素质的提高 刘丰 56
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 陆红星 57
乡土地理教学:地理技能的训练 欧阳钟玲 58
浅谈互联网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潘安定 59
现行高中《中国地理》教科书撰述的基本观念 潘朝阳 60
研究型学习与中学地理教育 全斌 61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教育体系 石培基赵生龙 62
网络地图之特性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石庆得闻祝达 63
地理教学中兴趣的营造 田建辉 64
普通中学开展环境教育的思考 汪国英 65
信息时代的地理教育与公民素质 王础仪 66
国民素质中的国土政区地理学教育问题 王克陵 67
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创新与地理教育改革 王荣成张英 68
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邬金福 69
可持续发展与21世纪的地理教育 吴攀升 70
我国高师地理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意义和途径探讨 许信旺 71
中等学校地理科地形单元计算机网络教学之研究 薛家圆何猷宾 72
师范院校“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改革思路及对策研究 杨国良 73
关于地理学科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实践 叶滢 74
地理科学信息化与地理教育 张超 75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意识教育 张俊泉 76
国情地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切入点 张洋黎鹏 77
大胆创新、让地理课堂“活”起来 赵宏利 78
区域地理教学改革 赵济 79
地理学科网络远距教学的价值 郑胜华 80
地理学科面向21世纪生活教育的发展 郑秀兰 81
地理智力素质辩析 周勤 82
第四部分城市发展 83
柯桥中国轻纺城的开发与发展 陈立人王燕 83
中国东南6省区城市职能分类探讨 陈忠暖阎小培 84
台北市非创作职业乐团之音乐空间建构 陈晓伟 85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预测 邓悦宋秀坤 86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判断 葛永军 87
南京城市贫困阶层的调查 顾朝林陈果 88
安徽省城市系统的结构研究 黄润 89
全球化和中国都市发展策略 简博秀 90
海峡两岸主要都市竞争力之比较分析 蓝逸之庄翰华 91
农牧交错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李百岁阿如罕郑晓平 92
落实城乡一体化,加快福建城镇化进程 林芳 93
经济增长新阶段的上海大都市发展基本分析构架 林涛 94
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 沈俊方 95
上海城市热岛的小波诊断与数值模拟 束炯江田汉杨小明 96
城市内部高新技术企业区位 宋秀坤王铮 97
90年代伊春市域城镇体系的演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修春亮 98
地方竞争与格局政治:台湾南部科学园区的个案分析 杨友仁苏一志 99
城市扩展过程中回族聚居区功能的转变 周尚意王雯菲 100
第五部分区域发展与产业经济规划 101
南昆经济带的外向型地域开发模式及其形成因素分析 陈长春 101
长江三角洲的空间结构 崔丽丽王铮周贵荣 102
跨国R D投资的区位模式研究 杜德斌 103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R/S分析 杜瑜徐建华 104
我国区域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病理调查分析及根治途径 方创琳 105
我国经济的收敛性及区域发展的多重均衡态实证分析 葛昭攀王铮 106
试论长江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间的协同共进 谷人旭 107
1978年以来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分析 黄叶芳 108
从宏观分析到微观操作一体化的区域研究 黎鹏 109
社会镶嵌取径下的彰滨工业区与台湾中部经济发展之分析 林冠慧 110
地理区域产业生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刘力 111
知识经济与山西产业结构优化 刘敏 112
论全球化与地区发展的辨证关系 刘卫东 113
经济政策变动对产业化影响的模拟分析 刘扬王铮傅泽田 114
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与我国的对策研究 刘玉宝 115
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迟发展效应的实证研究 卢艳 116
中国西部地区的迟发展效应、后发优势及创新对策研究 鲁凤徐建华 117
冷战后中国在亚太的地缘安全利益 陆俊元 118
中国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陆玉麒 119
知识经济对传统区位论的挑战 缪磊磊阎小培 120
地理学研究中的「区域」概念 施雅轩 121
浅谈甘肃石化工业技术创新方向 丰志勇 122
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地理学创新 武友德 123
介面的经济地理意义:硅谷—新竹—苏沪的跨界连结 徐进钰 124
交通走廊的发展及其在珠江三角洲的实践意义 阎小培曹小曙 125
黑龙江省空间结构分析 杨妍毛可晶夏海斌 126
新世纪中国区域一体化研究构想 易 峥 127
中国海疆地理格局的形成演变的初步研究 张耀光 128
市场经济与地区形象设计 张占仓杨迅周杨延哲 129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评价 周嵬王铮 130
第六部分全球变化与环境演变 131
黄土记录的冬季风替代指标概念模型及实例分析 戴雪荣李吉均俞立中师育新王家澄 131
太湖流域最近五十年来的湖泊沉积记录与环境变化……………………………… 132
戴雪荣俞立中师育新PeterAppleby HelenBennion JohnBoyle 132
台湾东部太麻里溪冲积扇三角洲型态之研究 董德辉王志伟 133
ENSO事件对钱塘江流域降水的影响 过仲阳陈中原潘黎帆陆衍 134
汾河流域地貌、沉积对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胡小猛 135
周原全新世多周期土壤和气候与侵蚀事件高分辨率研究 黄春长庞奖励 136
福建省海岸带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和调控对策 黄民生 137
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极地冰盖研究的启示 康建成温家洪刘雷保 138
珠江河口演变规律及治理利用问题 李春初雷亚平何为戴志军 139
黄土粒度环境信息高分辨率研究的新途径 李雪铭 140
台湾东部河口地形之变动特性 林雪美 141
台湾北部河阶地形之研究 刘明锜张瑞津 142
黄河径流量的历史演变规律及成因分析 马柱国符淙斌 143
台湾流域地形演育的过去与未来 齐士峥 144
近两万年来河西走廊古湖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沙漠化过程 王乃昂高顺尉胡刚赵强谌永生 145
台湾海岸的侵蚀后退问题与对策 许民阳 146
气候变暖下秦岭南、北地区水气环境变化的差异性比较 延军平 147
草屯河阶群的地形演育 杨贵三张瑞津刘永传 148
东海岛屿风尘沉积与环境信息 郑祥民赵健周立 149
集集地震引发崩山之地貌分析 邹恬慈林俊全 150
第七部分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 151
白河地区居民地震灾害识觉与调适行为分析 曹建宇 151
上海城市地貌演化及其对城市安全的影响 戴雪荣俞立中许世远 152
农田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降雨径流关系 贺宝根周乃晟高效江许世远袁永昆 153
要高度重视滑坡灾害的防治 黄健民 154
太湖流域水患及其综合治理 蒯元林 155
150 kaBP来萨拉乌苏河流域微量元素分布研究………………………………… 156
李保生靳鹤龄章典阎满存张宇红李后信姚春霞罗开利 156
香港河流及近海表层沉积物及其孔隙水的毒性特征及机理 梁涛 157
地震灾害及潜在危险地区环境识觉与调适行为之分析研究 张长义林俊强 158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研究 刘常青陈健飞 159
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大气环境保护研究 陆骏 161
城乡结合部土壤质量变化的土地利用驱动力和特点分析 秦明周 162
西北黄土高原城郊水土资源动态变化与生态安全机制 任志远 163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巫山县新县城175m水位库岸再造带研究……………………… 164
唐晓春刘会平况明生罗鉴银谢世友 164
简论东地中海-红海地区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及其对中东经济格局的影响 杨兴礼 165
气候因子和空气污染物对急性气喘病发之关系研究 徐胜一杨艳屏 166
上海市苏州河市区段支流底泥污染研究 殷效玲周立郑祥民 167
二龙山水库流域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研究 臧淑英王芳张思冲李春艳 168
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生态环境分区及生态恢复研究 张祖陆齐永华姜鲁光 169
第八部分资源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71
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白光润 171
海峡两岸土壤资源参比基础初探 陈健飞 172
永续发展与永续性指标的省思 陈建佑庄翰华 173
地方政府之水资源经营管理决策模式建构之探讨 陈永森 174
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理论探讨 葛京凤郭爱清 175
人类活动对城市植被的影响 管东生 176
西部国际河流水资源合理分配利用和可再生性维持研究 何大明 刘昌明 177
关于澜沧江-湄公河的问题与思考 何大明孔祥德陈艺荣 178
福建省耕地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问题 黄广宇蔡运龙 179
湿地及其周边地区的产业与自然生态 黄明智 180
水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 陈艺荣孔祥德 181
我国历史上的沙漠化问题及其警示 李并成 182
以人为本,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李玉江吴玉麟包玉香 183
黄土高原区域农业发展潜力与前景分析 吕昌河M.K.vanIttersum R.Rabbinge 184
伊洛河流域的土地覆盖与景观动态 钱乐祥丁圣彦秦奋 185
构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体系 任建兰 186
中国土壤分类沿革及其参比系统研究 史学正于东升潘贤章孙维侠龚子同 187
试论福建的可持续发展文化 王晓文 188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水资源供需分区分析 王铮郑一萍冯皓洁 189
台湾海岸地区土地利用对于湿地资源影响之研究 许维中 190
我国海岸带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 张灵杰金建君 191
西部大开发中贫困区域的生态保育和发展问题 郑达贤 192
四川盆地丘陵区生态恢复重建的生态与经济效益亟待提高 钟祥浩 193
第九部分旅游开发与行为研究 195
台北都会区的发展休闲空间 蔡文彩 195
恒春地区农民对落山风气候之短期调适策略 胡金印 196
生态旅游的理念与实践:台湾原住民部落的观点 黄跃雯 197
基于PRED协调的风景名胜区旅游设施建设初探 李山 198
台东县卑南山砾岩分布地区地景特质评估之研究 李筱娟许玲玉王鑫 199
地理学与旅游研究之间文化界面的考察 路紫张静 200
台湾澎湖群岛观光空间之外在作用力分析 倪进诚欧家瑜 201
日本人出国旅游的地域性动态研究 王承云 202
香港居民的跨境消费行为 王冬根 203
福州市旅游商业发展现状及开发研究 韦素琼 204
湖北省旅游客流系统研究 魏卫 205
游憩活动对特殊地质、地形景点冲击之研究 吴佩茹林俊全 206
乌鲁木齐市旅游开发研究 杨兆萍 207
观光农业 张诗履 208
关于安徽省旅游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周秉根万荣荣刘万青 209
第十部分人口迁移和社会变迁 211
清代云林地区旱作农业的人文生态系统 陈国川 211
日本在台殖民时期之神道发展与神社之空间分布初探 陈鸾凤 212
以东西方地理学观点论纳骨塔选址模式之研究 陈燕钊 213
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 丁金宏冷熙亮宋秀坤韩伯仁徐月虎 214
进城回乡:中国乡村女性外出的经历与贡献 C.CindyFan(范芝芬) 215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总人口预测 甘永萍 216
中国贫困人口分布特点的研究 江波 217
矿村人口与景观变迁 刘英毓 218
建立紧急医疗资源空间分布评估指标 施博原刘汉奎 219
淡水河岸同安人祖公会角头空间分布 王志文 220
对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比重的分析 周一星于海波 221
浙江省扶贫攻坚的回顾与思考 祝炜平朱光良 222
台湾地区人口金字塔类型与特性之探讨 庄翰华 223
第十一部分地图与地理信息 225
基于GIS技术的分维自动测算方法研究 查勇 225
试论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 段杰李江 226
应用遥感技术监测米埔拉姆萨尔湿地的生态变化 冯通 227
数字化地形景观研究 何猷宾凤华薛家圆 228
关于地图用户和使用效益调查的思考 黄万华李玲慧 229
基于GIS的旅游研究 蒋轶红王铮李山王瑛周嵬 230
文化生态数字地图博物馆建置研究 赖进贵张春兰王韦力 232
基于GIS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决策系统的开发 李超勤王铮 233
WebGIS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李治洪张超 234
地学虚拟环境:概念特征、系统设计及初步实验 林珲龚建华 235
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道路填挖方边坡自动解析算法 潘小多刘勇邓天阳 236
基于GIS的滇西北地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和减灾规划研究 唐川 237
劳动和社会保障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王凤霞张晓青王玉萍 238
劳动与社会保障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王凤霞聂影郑晓平张超 239
GIS技术支持下的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演变研究 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 240
数字地球对地理科学的机遇与挑战 王心源 241
地方旅游业管理GIS开发 王莹王铮 242
GIS在上海城市气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王远飞张超 243
郊野公园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伍世良冯通 244
基于遥感信息的东亚植被的特征研究 张佳华 245
河南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GIS总体设计研究 张震宇武洪涛付安良 246
GIS支持的城市土地优化配置研究 郑新奇阎弘文赵涛等 247
地图设计知识表现法及其正式化 钟新南朱子豪 248
GIS在人文地理研究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周素红 249
GIS支持下,农业生态环境区域分异的研究 朱鹤健钱乐祥曹文志 250
论文作者索引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