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编: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史论 21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生态文化 21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生态文化 136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文化 275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生态文化 332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生态文化 403
第六章 明代的生态文化 572
第七章 清代的生态文化 644
下编: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专论 695
第八章 中华五千年生态环境概论 695
第九章 中国历代气候与生态文化 800
第十章 中国古代土壤与生态文化 878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生物资源与生态文化 963
第十二章 中国历代治水与生态文化 1033
第十三章 中国历代矿产与生态文化 1063
第十四章 中国历代灾害与生态文化 1183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生态旅游文化 1244
第十六章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 1372
余论:从生态文化视野看当代中国的主要环境问题 1415
主要参考文献 1435
后记 1469
一、生态与文化的关系 1
(一)存在决定意识,生态决定文化 2
(二)文化对生态环境有反作用 3
(三)生态环境总是不断地回报人类文化 4
(四)文化是生态环境变迁的见证 4
二、生态文化学 5
(一)生态文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5
(二)生态文化学的任务 6
(三)生态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7
三、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特征 7
四、生态与文明兴衰 14
上编: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史论 21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生态文化 21
一、史前时代的生态与文化 21
(一)史前的生态环境 22
(二)考古所见史前生态与文化 26
(三)三皇时代的生态与文化 30
(四)水域孕育了中华多元文化 35
二、夏商周时代的生态与文化 38
(一)洪水时代与夏朝的建立 39
(二)商朝的生态与文化 46
(三)西周的生态与文化 51
(四)春秋战国的生态与文化 65
(五)三代区域生态与文化 78
三、先秦的环境保护与改造 85
(一)环保法令 85
(二)环保举措 90
(三)对环境的改造 91
四、先民对生态知识的求索 95
(一)巫术感应与生态 95
(二)神话传说与生态知识的积累 97
(三)先秦典籍与生态知识总结 101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生态文化 136
一、生态的基本情况 137
(一)秦汉时期的气候环境 138
(二)秦汉时期的地貌与植被 147
(三)秦汉时期的水文状况 154
二、秦汉政治文化与生态 158
(一)秦汉政权的兴衰和政区的划分与生态 159
(二)政府政策、举措与生态 164
(三)有关生态的法律 183
(四)战争与生态 193
三、秦汉经济文化与生态 200
(一)经济区域的划分 201
(二)农业经济与生态 202
(三)畜牧业经济与生态 206
(四)林业经济与生态 210
(五)手工业生产与生态 217
(六)水利与生态 220
(七)灾荒与赈灾 226
四、秦汉民俗与生态 229
(一)北方生态与游牧民俗 232
(二)关中生态与民俗 238
(三)山东生态与民俗 241
(四)巴蜀生态与民俗 244
(五)楚越生态与民俗 246
五、秦汉学术与生态 250
(一)生态思想 251
(二)人才分布与生态 267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文化 275
一、生态的基本情况 275
(一)疆域与政区 275
(二)人口与文化变迁 276
(三)灾害与文献 279
二、三国生态与文化 285
(一)魏:残破与恢复 285
(二)蜀:开发与治理 289
(三)吴:归化与发展 290
三、两晋生态与文化 294
(一)由生态引起的社会动荡 295
(二)对生态环境的改造 298
(三)人们对生态的认识 301
四、南朝生态与文化 305
(一)宋人性爱山水 305
(二)齐帝有明有昏 308
(三)梁朝灾情频繁 309
(四)陈霸先恤灾 312
(五)南朝人的自然观 313
五、北朝生态与文化 317
(一)十六国的骚动与局部兴盛 317
(二)北魏迁都求发展 321
(三)北齐北周对生态的举措 330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生态文化 332
一、生态的基本情况 332
(一)疆域的变迁 332
(二)气候的变迁 334
(三)水文的变迁 337
(四)植被的变迁 342
二、生态与政治文化 345
(一)生态对政权兴衰的影响 345
(二)诏令法律 349
(三)政府的举措 353
(四)战争 360
三、生态与经济文化 365
(一)生态与自然经济区 365
(二)人口增减和人口思想 372
(三)城邑 380
(四)赈灾 387
(五)环境改造 391
四、生态文献与思想 392
(一)生态文献 392
(二)《隋书》、《旧唐书》之《五行志》中的生态观 395
(三)朝野上下的生态观 397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生态文化 403
一、生态的基本情况 403
(一)疆域与政区 403
(二)“骨架”与“脉络” 411
(三)生态要素的排列组合 423
二、生态与政治文化 436
(一)第三次南北对峙 437
(二)南下的“寒潮” 450
(三)“大地微微暖气吹” 461
三、生态与经济文化 472
(一)地域差异与区域经济 473
(二)经济文化重心区的标志 488
(三)传统经济重心区的南移 489
(四)传统文化重心区的南移 511
(五)经济文化重心转移的原因 518
(六)生态与人口 528
(七)灾害与赈灾 545
四、生态保护 553
(一)生态保护思想 553
(二)生态保护举措 561
第六章 明代的生态文化 572
一、生态的基本情况 572
(一)森林面积大幅度下降 572
(二)江河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574
(三)沙漠化进度加快 575
(四)湖泊资源衰减 577
(五)野生动物明显减少 579
(六)灾荒发生频繁 580
二、生态与政治 582
(一)对生态带来负面效应的政策 582
(二)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律令 593
(三)相应官署机构的设立 603
(四)地方禁规和民约 605
三、生态与经济 607
(一)朝廷对森林的掠夺式采伐 607
(二)作物商品化迅速发展的影响 610
(三)玉米和甘薯引入推广的利弊 612
(四)手工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613
(五)木材商业之兴及其副作用 615
四、生态思想和生态科技 617
(一)生态环境思想 617
(二)生态农业的初始 622
(三)方方面面的生态科技 625
(四)重要的生态科技典籍 632
第七章 清代的生态文化 644
一、疆域与灾害 644
(一)疆域与行政区划管理 644
(二)频繁的灾害 647
(三)人多地少的危机 658
二、社会对生态的反应 663
(一)统治者对生态及环保的态度 663
(二)有识之士对生态的关注 675
(三)乡规民约与环境保护 680
(四)灾情引起社会动荡 682
三、生态思想与文献 685
(一)有关天、地、人的思想 685
(二)生态文献 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