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3
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3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法 9
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20
中国美学的发展过程 34
第一编 先秦美学思想 59
第一章 先秦美学概观 59
第一节 先秦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59
第二节 先秦美学的发展过程 73
第二章 孔子以前的美学思想 77
第一节 关于美的思想 77
第二节 关于“乐”与“诗”的思想 107
第三章 孔子的美学思想 113
第一节 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仁学 113
第二节 孔子以仁学为基础的艺术观——“成于乐”和“游于艺” 117
第三节 孔子论艺术的作用——“兴”、“观”、“群”、“怨” 122
笫四节 孔子文、质统一的审美观及其美学批评的尺度——中庸 135
第五节 孔子美学的历史地位 151
第四章 墨子的美学思想 161
第一节 墨子“非乐”的实质 161
第二节 墨子美学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171
第五章 孟子的美学思想 174
第一节 孟子对个体人格美的认识和高扬 174
第二节 孟子论美感的普遍性和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186
第三节 孟子对艺术作品特征的认识 191
第四节 孟子美学对后世的影响 197
第六章 老子的美学思想 200
第一节 老子美学的特征 200
第二节 老子对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基本态度 206
第三节 老子论美 211
第四节 老子哲学中与审美相关的言论 220
第五节 老子美学对后世的影响 223
第七章 庄子的美学思想 227
第一节 庄子的美学和他的哲学 227
第二节 庄子论美 242
第三节 庄子论审美感受 262
第四节 庄子论艺术 271
第五节 庄子美学的历史地位 279
第八章 《周易》的美学思想 285
第一节 《周易》与中国美学 285
第二节 《周易》中若干具有美学意义的范畴 299
第九章 荀子的美学思想 317
第一节 荀子美学的特征 317
第二节 荀子论美感的实质和艺术的社会功能 320
第三节 荀子论“美”与“伪” 329
第四节 荀子美学与孔孟老庄美学的比较 333
第十章 《乐记》的美学思想 340
第一节 《乐记》同荀子学派的关系 340
第二节 《乐记》论艺术的本质 346
第三节 《乐记》论艺术的社会功能 351
第四节 《乐记》对艺术欣赏创造中对象与主体的关系的认识 357
第五节 《乐记》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362
第十一章 屈原的美学思想 364
第一节 屈原美学思想的特征 364
第二节 屈原的审美观 374
第十二章 韩非的美学思想 387
第一节 韩非美学思想的特征 387
第二节 韩非对美与艺术的看法 392
第三节 韩非美学对后世的影响 407
第十三章 《吕氏春秋》的美学思想 411
第一节 《吕氏春秋》美学思想的特征 411
第二节 《吕氏春秋》论乐的起源和作用 414
第三节 《吕氏春秋》论美和美感 425
第二编 两汉美学思想 439
第一章 两汉美学概观 439
第一节 两汉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439
第二节 两汉美学发展的历程及其特色和成就 447
第二章 《淮南鸿烈》中的美学思想 452
第一节 美与自然之道 453
第二节 美的多样性、相对性和客观性 460
第三节 论“文”与“质” 467
第四节 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 472
第五节 论形、气、神 477
第六节 《淮南鸿烈》美学的评价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问题 481
第三章 董仲舒的美学思想 484
第一节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与中国美学 484
第二节 论天地之美 489
第三节 董仲舒美学与先秦儒家美学的比较 493
第四章 司马迁的美学思想 497
第一节 司马迁的思想倾向和他的美学观 497
第二节 司马迁对楚骚美学传统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07
第五章 扬雄的美学思想 515
第一节 扬雄的思想和他的美学 515
第二节 “丽以则”与“丽以淫” 518
第三节 “文”与“质” 525
第四节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 530
第六章 王充的美学思想 537
第一节 美与真 537
第二节 “文”与“质”和“文”与“实” 544
第三节 艺术上的古今问题 548
第七章 汉代辞赋理论中的美学思想 553
第一节 司马相如、扬雄论赋的创作 553
第二节 关于汉赋的作用的评价问题 559
第三节 班固和王逸关于屈原的论争 564
第八章 《毛诗序》的美学思想 570
第一节 《毛诗序》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思想渊源 572
第二节 “志”与“情”相统一的诗论 575
第三节 对诗的教化作用的分析——“六义” 579
第九章 汉代书法理论中的美学思想 585
第一节 崔瑗的《草书势》 586
第二节 许慎的《说文解字》序 590
第三节 蔡邕的书法理论 594
后记 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