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关于中国古代乌托邦与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起点 1
二、中国古代乌托邦与近代社会主义空想的基本轮廓 5
三、古代乌托邦和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4
第一章 先秦乌托邦思想 22
第一节 道家的乌托邦思想 22
一、老子的“小国寡民” 22
二、庄子的“至德之世” 30
第二节 墨家的乌托邦思想 39
一、墨子及墨家集团 39
二、“尚同”——乌托邦政治观 40
三、“尚贤”——“尚同”政治的保障 45
四、“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风尚 49
第三节 农家的乌托邦思想 53
一、许行和农家学派 53
二、“君民并耕” 54
三、“国中无伪” 55
第四节 先秦乌托邦思想的总结——“大同”理想的形成 57
一、孟子的“王道”理想 57
二、《礼记·礼运篇》的“大同”理想 61
第二章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反现实思想和乌托邦理想 65
第一节 汉朝“异端”思想滥觞 65
一、何休“公羊三世说”与“井田之法” 65
二、《太平经》与黄巾农民大起义 69
三、五斗米道与汉中农民政权 75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无君思潮 77
一、“无君”思潮涌起 77
二、鲍敬言的无君论构思 85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外桃源”理想 89
一、陶渊明和《桃花源记》 89
二、小国寡民的社会组织 90
三、“有父子无君臣”的社会关系 91
四、人人参加生产劳动的平等社会生活 92
第四节 隋唐时期“异端”的乌托邦理想 93
一、怀海和“宗教公社” 93
二、无能子和“狂人日记” 96
第三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异端思潮与乌托邦理想 99
第一节 摩尼教与宋代农民起义 99
一、摩尼教所宣扬的理想社会 99
二、宋代农民起义军的异端思想 103
第二节 白莲教与元末农民大起义 109
一、白莲教所宣扬的社会理想 109
二、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异端思想 111
三、《水浒传》中的“忠义堂”乌托邦 114
第三节 宋元时期形形色色的乌托邦模式 117
一、李觏的“井田平土” 117
二、康与之的“西京隐乡” 121
三、邓牧的“至德无君” 124
第四节 明末清初——社会新思潮的涌起 129
一、“聚和堂”型的“三代”理想 129
二、黄宗羲的“井田”构想 134
三、唐甄“平”的社会理想 138
四、颜元、李塨、王源的均田理想 141
五、《镜花缘》中的“君子国”空想 146
六、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均田免粮”理想 149
第四章 太平天国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 153
第一节 洪秀全的天国理想 153
一、寻找改造“世道人心”的良方 153
二、“三原”中对建立“天国”的设想 158
第二节 太平天国建立人间天国的蓝图——《天朝田亩制度》 164
一、《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及其内容 164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 166
第三节 理想天国的尝试 171
一、圣库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171
二、城市管理的新尝试 175
第四节 太平天国空想农业社会主义的特点和意义 179
一、基本特点 179
二、历史意义 185
第五章 戊戌前后的社会主义空想 192
第一节 戊戌大同思潮的发展 192
一、兴起与繁盛 192
二、兴起的社会土壤 194
三、戊戌大同思潮的特点 196
第二节 戊戌大同思潮的主要派别 199
一、儒家大同说 199
二、墨家大同说 203
三、“自治”大同说 209
四、佛学大同说 211
五、无政府大同说 213
第三节 戊戌大同思潮的标志——康有为的《大同书》 221
一、《大同书》的成书、版本与思想渊源 221
二、《大同书》的主要内容 231
三、《大同书》的性质和作用 263
第六章 西方社会主义的输入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社会主义宣传 22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最早信息 227
一、出使西国的述奇 227
二、漫游海外与《普法战纪》 285
三、出洋考察拾零 292
四、西国近事汇编 297
第二节 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输入 303
一、社会主义学说开始传入中国 303
二、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早期理解和中文对译 316
第三节改良派对社会主义的介绍与探索 321
一、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宣传 321
二、介绍欧美社会主义的译著 332
三、改良派介绍、探索社会主义的特点 345
第七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社会主义宣传与探索 351
第一节 早期革命派书刊中对社会主义的介绍 351
一、早期革命报刊对社会主义的介绍 351
二、马君武和《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的比较》 356
三、邓实和《论社会主义》 360
第二节 孙中山和民生社会主义 365
一、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65
二、民生社会主义的内容 369
三、实现民生社会主义的方法和途径 381
四、民生社会主义的实质和特点 382
五、胡汉民等对民生社会主义的宣传 389
第三节 朱执信和科学社会主义 394
一、朱执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介绍与探索 394
二、宋教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译介 419
三、廖仲恺等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评述 427
第四节 章太炎和均贫富社会主义 437
一、章太炎的均贫富社会主义思想 437
二、陶成章等的均贫富社会主义宣传 454
三、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平民要求 464
第五节 革命派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作用 473
一、突出特点 473
二、重大作用 479
第八章 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宣传 484
第一节 无政府主义的起源及最初传入 484
一、西方的舶来品 484
二、初潮顿起 489
三、1903年前后无政府主义宣传的特点 493
第二节 辛亥革命前无政府主义的宣传 496
一、“社会主义讲习会”派 496
二、《新世纪》派 516
三、辛亥革命前无政府主义宣传的特点 531
第三节 民国初年的无政府主义宣传 536
一、无政府主义在国内较为广泛的传播 536
二、师复主义 539
三、民初无政府主义宣传的特点 548
第四节 清末民初无政府主义派社会主义的地位 551
一、作为社会主义派别之一的启蒙作用 551
二、破产小生产者的空想 559
后记 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