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指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宪义主编
  •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
  • 页数:694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上编专业基础课 1

刑法学 1

第一章刑法概述 1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 1

第二节刑法的属性和特征 1

第三节刑法的任务 2

第四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4

第五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6

第六节刑法的效力范围 7

第二章犯罪概念 12

第一节犯罪的概念 12

第二节犯罪的基本特征 13

第三节犯罪概念的意义 16

第三章犯罪构成 17

第一节犯罪构成的一般概述 17

第二节犯罪客体 21

第三节犯罪客观方面 24

第四节犯罪主体 29

第五节犯罪主观方面 31

第四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38

第一节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 38

第二节犯罪既遂 39

第三节犯罪预备 40

第四节犯罪未遂 41

第五节犯罪中止 45

第五章共同犯罪 47

第一节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 47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形式 48

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49

第六章一罪与数罪 52

第一节一罪与数罪的概念 52

第二节实质的一罪 52

第三节处断的一罪 55

第一节正当防卫 60

第七章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60

第二节紧急避险 62

第八章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65

第一节刑罚的概念 65

第二节刑罚的目的 66

第九章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68

第一节刑罚的体系 68

第二节刑罚的种类 69

第一节量刑的概念和原则 77

第十章量刑 77

第二节量刑的情节 79

第三节量刑制度 83

第十一章刑罚执行制度 103

第一节刑罚执行概述 103

第二节减刑 104

第三节假释 107

第十二章刑罚消灭制度 110

第一节刑罚消灭概述 110

第二节时效 111

第三节赦免 113

第十三章刑法各论概述 115

第一节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 115

第二节刑法各论的体系 115

第三节罪状、罪名、法定刑 117

第十四章危害国家安全罪 121

第一节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 121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 122

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124

第十五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124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 125

第十六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139

第一节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 139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 141

第十七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162

第一节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概述 162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 162

第一节侵犯财产罪概述 177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 177

第十八章侵犯财产罪 177

第十九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190

第一节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概述 190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 190

第二十章贪污贿赂罪 202

第一节贪污贿赂罪概述 202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 202

第一节渎职罪概述 211

第二十一章渎职罪 211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 212

民法学 218

第一章导论 218

第一节民法的本质 218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219

第三节民法的调整原则 220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222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222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224

第三节民事法律事实 226

第一节公民的概念和本质 228

第二节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228

第三章公民(自然人) 228

第三节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230

第四节监护 232

第五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234

第六节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236

第七节个人合伙 238

第一节法人的概念和分类 241

第四章法人制度 241

第二节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243

第三节法人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244

第四节联营 248

第五章民事法律行为 249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249

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250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252

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254

第五节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255

第六节无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257

第六章代理 264

第一节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264

第二节代理的适用范围和种类 266

第三节代理权及其行使 268

第四节无权代理 273

第五节代理关系的终止 275

第一节诉讼时效概述 277

第七章诉讼时效 277

第二节诉讼时效的种类 280

第三节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281

第四节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282

第五节期间 284

第八章物权概述 286

第一节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286

第二节物权的种类 287

第三节物权的民法保护 289

第一节所有权的概念和特点 293

第九章所有权 293

第二节所有权的内容和限制 294

第三节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 296

第十章他物权 301

第一节国有土地使用权 301

第二节土地承包经营权 302

第三节抵押权 304

第四节质权 308

第五节留置权 310

第二节按份共有 312

第十一章共有 312

第一节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312

第三节共同共有 313

第十二章相邻关系 314

第一节相邻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314

第二节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 314

第三节几种主要的相邻关系 315

第十三章债权概述 316

第一节债的概念和种类 316

第二节债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318

第三节不当得利 323

第四节无因管理 325

第十四章合同法总论 327

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和种类 327

第二节合同的订立 329

第三节合同的效力 333

第四节合同的履行 336

第五节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340

第六节合同的担保 341

第七节几类主要的合同 344

第十五章人身权 366

第一节人身权的概念与特征 366

第二节人格权 368

第三节身份权 371

第十六章知识产权 373

第一节概述 373

第二节 几类主要的知识产权 374

第一节概述 389

第十七章继承 389

第二节法定继承 392

第三节遗嘱继承 396

第四节遗产的处理 400

第十八章民事责任 404

第一节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404

第二节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405

第三节民事责任的分类 406

第四节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 420

第一章法的特征 423

第一节法、法律的词义 423

下编综合课 423

第一部分法理学 423

第二节法的本质 424

第三节法的特征 426

第二章法律历史 430

第一节法律历史概说 430

第二节法律历史的规律 433

第三节法律的历史传统 435

第三章法律作用 438

第一节法律作用释义 438

第二节法的规范作用 439

第三节法的社会作用 441

第四节法的局限 443

第四章法律制定 445

第一节法律制定的概念和特征 445

第二节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447

第三节法律制定的程序 449

第四节法律效力 450

第五章法的要素 452

第一节法律原则 452

第二节法律概念 454

第三节法律规范 455

第六章法律体系 458

第一节法律体系结构 458

第二节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与原则 460

第三节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部门法结构 462

第四节法的分类 465

第一节法律关系的概念 468

第二节法律关系的种类 468

第七章法律关系 468

第三节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469

第四节法律事实 472

第八章法律责任 475

第一节法律责任 475

第二节法律制裁 479

第一节司法权的性质 481

第九章司法原理 481

第二节司法的特征 482

第三节司法体制 484

第十章法律职业 487

第一节法律职业及其形成标志 487

第二节法律职业者 488

第三节法律职业伦理 494

第十一章法律思维 497

第一节法律意识与法律思维 497

第二节法律渊源的识别 499

第三节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 501

第十二章法治国家 506

第一节法治与法治国家的释义 506

第二节法治观念 508

第三节法治原则 510

第四节法治条件 512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 514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514

第二部分宪法学 514

第二节宪法的历史发展及其分类 518

第三节宪法的基本原则 523

第四节宪法规范 526

第五节宪法与宪政 527

第六节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 529

第二章我国国家制度概要 534

第一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534

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38

第三节选举制度 545

第四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549

第三章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554

第一节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 554

第二节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 557

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559

第四节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572

第四章我国中央国家机关 575

第一节国家机构概述 575

第二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578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582

第四节国务院 583

第五节中央军事委员会 585

第六节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586

第三部分中国法制史 590

导论中国法制发展史概述 590

第一章奴隶制法律制度 594

第一节 中国法的起源 594

第二节法制指导思想 595

第三节立法活动 598

第四节刑事法律制度 602

第五节民事法律制度 606

第六节司法制度 609

第二章封建制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612

第一节法制指导思想 612

第二节立法活动 614

第三节刑事法律制度 621

第四节民事经济法律制度 626

第五节司法制度 629

第三章封建制中期(隋、唐、宋)法律制度 633

第一节法制指导思想 633

第二节立法活动 633

第三节刑事法律制度 637

第四节民事经济法律制度 640

第五节司法制度 644

第四章封建制后期(元、明、清)法律制度 647

第一节法制指导思想 647

第二节立法活动 648

第三节刑事法律制度 650

第四节民事经济法律制度 654

第五节司法诉讼制度 658

第五章清末及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663

第一节清末“预备立宪” 663

第二节清末修律 665

第三节清末司法机关的变化与领事裁判制度 669

第四节中华民国时期的制宪活动与宪法性文件 671

第五节中华民国时期的刑法 675

第七节中华民国时期的其他立法及“六法全书” 677

第六节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法 677

第八节中华民国时期的司法制度 681

第六章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 684

第一节立法概况 684

第二节宪法性文件 684

第三节土地立法 687

第四节婚姻继承立法 687

第五节刑事立法 689

第六节司法制度 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