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综述 1
儒家 1
第一卷 儒家卷 1
儒家八派 2
古文经学 2
汉学 3
程朱学派 3
郑学 3
王学 3
朴学 3
思孟学派 3
今文经学 3
闽学 4
濂学 4
洛学 4
关学 4
鲁斋学派 4
草庐学派 4
阳明学派 4
常州学派 4
李翱复性说 5
韩愈道统说 5
新儒学 5
公羊三世说 5
吴派 5
皖派 5
乾嘉学派 5
谶纬学 5
二、孔子和《论语》 6
(一)孔子及其弟子 6
孔子 6
樊须 8
颜渊 8
宰我 8
宰予 8
樊迟 8
曾子 8
卜商 8
子夏 8
曾参 8
有若 8
有子 8
公冶长 9
冉有 9
宓不齐 9
冉求 9
言偃 9
子贱 9
冉雍 9
仲弓 9
漆雕开 9
颜回 9
子游 9
季路 9
子路 9
仲由 9
颛孙师 9
子张 9
子贡 9
端木赐 9
《论语》 10
(二)《论语》章义 10
子羔 10
高柴 10
曾皙 10
曾点 10
颜路 10
巫马施 10
伯牛 10
冉讲 10
司马牛 10
闵子骞 10
原思 10
原宪 10
公西华 10
公西赤 10
学而 12
为政 13
八佾 14
里仁 15
公冶长 16
雍也 17
述而 18
泰伯 20
子罕 20
乡党 22
先讲 23
颜渊 24
子路 25
宪问 26
卫灵公 28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9
季氏 30
阳货 31
微子 32
子张 33
礼治 34
君子 34
人治 34
尧曰 34
德治 34
陈蔡之厄 34
(三)语词 34
言而有信 35
孝弟 35
巧言令色 35
无友不如己者 35
三省吾身 35
不亦乐乎 35
仁 35
小人 35
告朔饩羊 36
文献 36
三家 36
八佾 36
了如指掌 36
温故知新 36
言寡尤,行寡悔 3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6
耳顺之年 36
知命之年 36
不惑之年 36
而立之年 36
一言以蔽之 36
温良恭俭让 36
和为贵 36
有道 36
不耻下问 37
听其言而观其行 37
闻一知十 37
三思而行 37
朽木不可雕 37
文质彬彬 37
中庸 37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7
父母在,不远游 37
内省 37
见贤思齐 37
既往不咎 37
是可忍,孰不可忍 37
尽善尽美 37
忠恕 37
求仁得仁 38
暴虎冯河 38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8
学而不厌 38
束? 38
述而不作 38
诲人不倦 38
发愤忘信 38
文行忠信 38
三月不知肉味 38
三人之行,必有我师 38
一隅 38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38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8
行不由径 38
秀而不实 39
匹夫不可夺志 39
待价而沽 39
空空如也 39
苗而不秀 39
河不出图 39
死而后已 39
两端 39
后生可畏 39
各得其所 39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9
犯而不校 39
任重道远 39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9
成人之美 40
四海之内皆兄弟 40
民无信不立 40
以文会友 40
夫子 40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40
色取仁而行违 40
克已复礼 40
侃侃而谈 40
德行 40
三复白圭 40
升堂入室 40
过犹不及 40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40
循循善诱 40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40
言必信,行必果 41
三子 41
岁不我与 41
欲速则不达 41
居处 41
近悦远来 41
一言兴邦 41
名正言顺 41
正名 41
切切偲偲 41
察言观色 41
驷不及舌 41
小不忍,则乱大谋 4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2
无为而治 42
杀身成仁 42
三戒 42
三畏 42
三桓 42
以直报怨 42
志士 42
当仁不让 42
有教无类 42
君子固穷 42
草创 42
知其不可而为之 42
见危授命 42
夫子自道 42
兴 43
观 43
群 43
性相近,习相远 43
怨 43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43
空窬之盗 43
恶紫夺朱 43
虎兕出于柙 43
祸起萧墙 43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43
血气方刚 43
文德 43
圣人 43
不患贫而患不均 43
大人 43
色厉内荏 43
降志辱身 44
齐论 44
古论 44
(四)研究 44
学而优则仕 44
楚狂接舆 44
接舆 44
问津 44
桀溺 44
季孟之间 44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44
三仁 44
割鸡焉用牛刀 44
道听途说 44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44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44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44
论语义疏 45
论语注疏 45
论语集解 45
论语正义 45
论语补疏 45
张侯论 45
鲁论 45
论语集注 46
论语注 46
论语疏证 46
论语译注 46
《易》 47
《礼记》 47
《诗经》 47
《诗》 47
《书》 47
皇清经解 48
《春秋》 48
《中庸》 48
《大学》 48
春秋公羊传 48
春秋公羊解诂 48
十三经注疏 49
经籍?诂 49
五经正文 49
四书章句集注 49
经典释文 49
《论语释疑》 49
四教 50
四术 50
六艺 50
六经 50
家法 50
师法 50
经典 50
儒术 50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50
理学 50
大同 51
心即理 51
小康 51
四端 51
四书 51
四经 51
致良知 52
知行 52
知行合一 52
心 52
性 52
成已成物 52
穷理 53
一物两体 53
日新之化 53
格心 53
格物致知 53
心外无理 53
人道 54
理 54
达道 54
礼 54
无人 54
大义 54
义 54
利 54
纲常 55
托古改制 55
十哲 55
百家争鸣 55
独尊儒术 55
三、孟轲和《孟子》 56
(一)作者 56
孟轲 56
《孟子》 57
(二)《孟子》章义 57
梁惠王上 58
梁惠王下 59
公孙丑上 61
公孙丑下 61
滕文公上 63
滕文公下 64
离娄上 65
离娄下 66
万章上 68
万章下 69
告子上 70
告子下 71
尽心上 73
尽心下 75
(三)语词 77
子思 77
公孙丑 77
缘木求鱼 77
仁政 77
五十步笑百步 78
出类拔萃 78
明察秋毫 78
事半功倍 78
揠苗助长 78
顾左右而言他 78
水深火热 78
匹夫之勇 78
出尔反尔 78
为富不仁 79
富贵不能淫 79
乱臣贼子 79
并耕 79
人伦 79
取长补短 79
养气 79
采薪之忧 79
浩然之气 79
绰绰有余 79
二者必居其一 79
彼一时此一时也 79
规矩不能方圆 80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80
濯缨濯足 80
仁义礼智 80
盈科后进 80
不忘沟壑 80
处士 80
杨墨 80
井地 80
月攘一鸡 80
一傅众咻 80
性善论 81
小体 81
大体 81
本心 81
性 81
一暴十寒 81
寸木岑楼 81
专心致志 81
舍生取义 81
杀人越货 81
岌岌可危 81
左右逢源 81
三过其门而不入 81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81
不言而喻 82
践形 82
良知 82
同流合污 82
言近指远 82
茅塞 82
良能 82
登泰山而小天下 82
以邻为壑 82
一毛不拔 82
引而不发 82
告子 82
孤臣孽子 82
(四)研究 83
《孟子集注》 83
《孟子注疏》 83
《孟子章句》 83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83
中道 83
尽心知性 83
民贵君轻 83
《孟子正义》 84
《孟子译注》 84
四、荀况和《荀子》 84
(一)作者 84
荀况 84
孙卿 85
(二)《荀子》章义 86
《荀子》 86
劝学 87
不苟 88
荣辱 89
非相 90
非十二子 91
仲尼 91
成相 92
儒效 93
王制 93
富国 94
王霸 96
君道 96
臣道 97
致士 98
议兵 98
强国 99
天论 99
正论 100
乐论 101
解蔽 101
正名 103
礼论 104
宥坐 105
子道 106
性恶 106
法行 107
哀公 108
大略 108
尧向 109
梧鼠技穷 110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10
弩马十驾 110
积水成渊 110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110
蓬生麻中 110
(三)语词 110
赋篇 110
君子 110
法后王 111
弱不胜衣 111
跛鳖千里 111
禹行舜趋 111
言之成理 111
闭约而无解 111
涂巷之人 111
散儒 111
陋儒 111
真积力久则入 111
约定俗成 112
移风易俗 112
三技 112
沟中之? 112
三至 112
制天命 112
见侮不辱 112
情欲寡 112
化性起伪 112
性 112
性恶论 112
强本节用 112
啜菽饮水 112
兵不血刃 112
叶落粪本 112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 112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112
三节 112
贵而不为夸 112
拘守而详 112
《荀子补注》 113
《荀子集解》 113
《荀子简释》 113
《荀子诂译》 113
(四)研究情况 113
参于天地 113
伪 113
《晏子春秋》 114
晏子 114
晏子的民本观 114
五、晏子和《晏子春秋》 114
晏子论为君子道 115
晏子论为臣之道 115
王充 116
(一) 作者 116
(二)《论衡》章义 116
《论衡》 116
六、王充和《论衡》 116
晏子研究书目 116
《逢遇》第一 117
《累害》第二 117
《命义》第六 118
《幸偶》第五 118
《无形》第七 118
《气寿》第四 118
《命禄》第三 118
《骨相》第十一 119
《偶会》第十 119
《初禀》第十二 119
《本性》第十三 119
《吉验》第九 119
《率性》第八 119
《书虚》第十六 120
《奇怪》第十五 120
《变虚》第十七 120
《物势》第十四 120
《福虚》第二十 121
《龙虚》第二十二 121
《祸虚》第二十一 121
《感虚》第十九 121
《异虚》第十八 121
《雷虚》第二十三 122
《道虚》第二十四 122
《语增》第二十五 122
《儒增》第二十六 122
《艺增》第二十七 122
《问孔》第二十八 122
《说日》第三十二 123
《程材》第三十四 123
《答佞》第三十三 123
《刺孟》第三十 123
《谈天》第三十一 123
《非韩》第二十九 123
《量知》第三十五 124
《谢短》第三十六 124
《效力》第三十七 124
《别通》第三十八 124
《超奇》第三十九 124
《变动》第四十三 125
《谴告》第四十二 125
《招致》第四十四 125
《状留》第四十 125
《寒温》第四十一 125
《明雩》第四十五 126
《顺鼓》第四十六 126
《乱龙》第四十七 126
《遭虎》第四十八 126
《商虫》第四十九 126
《治期》第五十三 127
《是应》第五十二 127
《指瑞》第五十一 127
《讲瑞》第五十 127
《自然》第五十四 128
《感类》第五十五 128
《齐世》第五十六 128
《宣汉》第五十七 128
《恢国》第五十八 128
《验符》第五十九 128
《纪妖》第六十四 129
《死伪》第六十三 129
《订鬼》第六十五 129
《须颂》第六十 129
《佚文》第六十一 129
《论死》第六十二 129
《言毒》第六十六 130
《薄葬》第六十七 130
《四讳》第六十八 130
《时》第六十九 130
《讥日》第七十 130
《难岁》第七十三 131
《解除》第七十五 131
《诘术》第七十四 131
《辨崇》第七十二 131
《卜筮》第七十一 131
《祀义》第七十六 132
《祭意》第七十七 132
《实知》第七十八 132
《知实》第七十九 132
《定贤》第八十 132
《对作》第八十四 133
《案书》第八十三 133
《正说》第八十一 133
《书解》第八十二 133
《自纪》第八十五 134
(三)、《论衡》语词 134
天人感应 134
谶纬 134
气一元论 134
天道自然无为 134
圣贤不能性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 135
汉高于周 135
人性可变 135
效验 135
神而先知 135
天地故生人 135
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 135
符瑞说 135
谴告说 135
疾虚妄 136
气 136
五德终始 136
命 136
时 136
阴阳之气 136
宜夜说 136
妖象说 136
三性说 136
禀气说 136
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 136
王充著述研究 137
王充生平研究 137
(四)、王充和《论衡》的研究情况 137
八卦 137
兆数 137
太岁 137
封禅 137
五行 137
天 137
性 137
《论衡》的研究整理 138
对王充的评价 138
刘歆 139
杨雄 139
刘向 139
1、汉代 139
董仲舒 139
七、其他儒家 139
海外的王充研究 139
(一)各时期代表人物 139
桓谭 140
王充 140
许慎 140
马融 140
王符 140
郑玄 140
孔颖达 141
刘禹锡 141
李翱 141
韩愈 141
2.三国至唐宋 141
王肃 141
何休 141
柳宗元 142
孙复 142
胡瑗 142
石介 142
李觏 142
王安石 143
程颐 143
张载 143
周敦颐 143
邵雍 143
司马光 143
程颢 144
杨时 144
朱熹 144
吕祖谦 145
张栻 145
陆九渊 145
陈亮 145
王廷相 146
顾宪成 146
王艮 146
叶适 146
王守仁 146
3.明清 146
刘宗周 147
孙奇逢 147
黄宗羲 147
顾炎武 147
颜元 148
唐甄 148
李颙 148
王夫之 148
方以智 148
李光地 149
戴震 149
章学诚 149
崔述 149
阮元 149
梁启超 150
康有为 150
张之洞 150
曾国藩 150
魏源 150
龚自珍 150
4.近代 150
章炳麟 151
王国维 151
刘师培 151
熊十力 151
张君劢 151
梁漱溟 151
贺麟 152
周予同 152
冯友兰 152
钱穆 152
《新论》 153
《孔子家语》 153
《潜夫论》 153
《白虎通义》 153
《申鉴》 153
《春秋繁露》 153
1.汉唐 153
(二)代表作品 153
《孔丛子》 154
《颜氏家训》 154
《原道》 154
《复性书》 154
2.宋 154
《太极图说》 154
《象山先生集》 155
《近思录》 155
《二程全书》 155
《伊洛渊源录》 155
《正蒙》 155
《通书》 155
《王文公文集》 155
3.明清 156
《传习录》 156
《大学问》 156
《明夷待方录》 156
明儒学案 156
宋元学案 156
日知录 156
五种遗规 157
孔子改制考 157
新学伪经考 157
清儒学案 157
女四书 157
船山遗书 157
朱子家训 157
思问录 157
张子正蒙注 157
中国经学史的演变 158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 158
两汉三国学案 158
清代学术概论 158
群经大义相通论 158
仁学 158
大同书 158
劝学篇 158
《古史辨》 159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159
《国史大纲》 159
一、墨家综述 160
墨者 160
墨家 160
第二卷 墨家卷 160
巨(钜)子 161
别墨 161
后期墨家 161
墨家三派 161
二、墨翟及其弟子 161
墨子 161
禽滑鏊 163
耕柱子 163
孟胜 163
高孙子 163
田襄子 163
三、《墨子》章义 163
《墨子》 163
县子硕 163
田鸠 163
高石子 163
曹公子 163
公尚过 163
墨翟 163
田俅子 163
亲士 165
修身 165
所染 166
法仪 166
七患 167
辞过 167
三辩 167
尚贤(上中下) 167
尚同(上中下) 168
兼爱(上中下) 168
非攻(上中下) 169
天志(上中下) 170
节葬(下) 170
节用(上中) 170
明鬼(下) 171
非乐(上) 171
非命(上中下) 171
非儒(下) 172
经(上下) 172
经说(上下) 172
大、小取 173
耕柱 174
贵义 174
公孟 174
鲁问 174
备蛾傅 175
迎敌祠 175
旗帜 175
备穴 175
号令 175
杂守 175
墨子佚文 175
备高临 175
备突 175
备水 175
备梯 175
备城门 175
公输 175
四、语词 176
太盛难守 176
任重致远 176
五路 177
或 177
假 177
效 177
说知 177
侔 177
援 177
推 177
子禽子 177
辟 177
亲知 177
三表 177
三法 177
三本 177
染丝之叹 177
必择所堪,必谨所堪 177
子墨子 177
四行 177
闻知 177
治国七患 178
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 178
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 178
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 178
尚贤者,政之本也 178
墨守成规 178
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 178
志强智达,言信行果 178
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 178
荷辕而击蛾 178
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179
赖其为者性 179
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179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179
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臣害也 179
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 179
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 179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79
兼相爱,交相利 179
利中取大,害中取小 180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 180
五、《墨子》研究 180
《墨经》 180
墨家与道家 182
《墨子守城各篇简注》 182
《墨子校释》 182
《墨子刊误》 182
《墨子校注》 182
《黑子闲诂校补》 182
《墨子闲诂》 182
《墨子注》 182
第三卷 道家卷 184
一、道家综述 184
(一)道家与道教 184
道家 184
老庄学派 184
黄老之学 185
黄老帛书 185
道家与道教 185
《阴?文》 186
《胎息经》 186
《天隐子》 186
《关尹子》 186
《无能子》 186
《亢仓子》 187
元气 187
四海一家 187
帝制神活 187
七法 188
二、老子 188
(一)老子综述 188
老子 188
《老子》 188
(二)《老子》版本评介 190
韩非《解老》 190
谷神子《道德指归论注》 191
王弼《道德真经注》 191
葛玄《老子节解》 191
严遵《老子注》 191
严遵《道德指归论》 191
韩非《喻老》 191
王弼《老子微旨例略》 193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 193
陆德明《老子音义》 197
魏微《老子治姜》 198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 198
颜师古《玄言新记明老部》 198
成率英《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 198
李荣《道德真经注》 198
马总《老子意林》 198
王真《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198
陆希声《道德真经传》 199
李嘉谋《道德真经义解》 200
林希逸《老子献斋口义》 200
赵秉文《道德真经集解》 200
葛长庚《道德宝章》 200
吕祖谦《音注老子道德经》 200
龚士尚《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 200
范应元《老子道德古本集注》 200
刘辰翁《老子道德经评点》 200
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 200
陈观吾《道德经转语》 200
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 200
苏辙《老子解》 200
顾欢《道德经注疏》 200
乔讽《道德经疏义节解》 200
宋鸾《道德篇章玄颂》 200
王安石《老子注》 200
寇质才《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200
程俱《老子论》 200
叶梦得《老子解》 200
程大昌《易老通言》 200
员兴宗《老子略解》 200
吴澄《道德真经注》 201
何道全《太上老子道德经》 201
蒋融庵《老德真经颂》 201
薛蕙《老子集解》 201
张洪阳《道德经注解》 201
朱得之《老子通义》 201
王道《老子亿》 201
彭好古《道德经》 202
归有光《道德经评点》 202
王一清《道德经释辞》 202
徐学谟《老子解》 202
陈懿典《道德经精解》 202
钟惺《老子嫏嬛》 202
钟惺《老子文归》 202
陶望龄《陶周望解老》 202
焦竤《老子翼》 202
林兆恩《道德经释略》 202
沈一贯《老子通》 202
张登云《老子道德经参补》 202
李贽《老子解》 202
王樵《老子解》 202
沈津《老子道德经类纂》 202
陆长庚《老子道德经玄览》 202
陈深《老子品节》 202
程以宁《太上道德宝章翼》 203
《老子》章三 203
《老子》章二 203
《老子》章一 203
(三)《老子》章义 203
顾锡畴《道德经解》 203
龚修默《老子或问》 203
陈仁锡《老子奇赏》 203
郭良翰《老子道德经荟解》 203
潘基庆《道德经集注》 203
洪应绍《道德经测》 203
赵统《老子断注》 203
《老子》章九 204
《老子》章八 204
《老子》章十 204
《老子》章四 204
《老子》章六 204
《老子》章五 204
《老子》章七 204
《老子》章十一 205
《老子》章十二 205
《老子》章十三 205
《老子》章十四 205
《老子》章十五 205
《老子》章十九 206
《老子》章二十一 206
《老子》章二十 206
《老子》章十八 206
《老子》章十七 206
《老子》章十六 206
《老子》章二十二 207
《老子》章二十三 207
《老子》章二十四 207
《老子》章二十五 207
《老子》章二十六 207
《老子》章三十一 208
《老子》章三十 208
《老子》章二十九 208
《老子》章二十七 208
《老子》章二十八 208
《老子》章三十二 209
《老子》章三十三 209
《老子》章三十四 209
《老子》章三十五 209
《老子》章三十六 209
《老子》章三十七 209
《老子》章三十八 209
《老子》章四十三 210
《老子》章四十六 210
《老子》章四十五 210
《老子》章四十四 210
《老子》章四十 210
《老子》章四十二 210
《老子》章四十一 210
《老子》章三十九 210
《老子》章五十四 211
《老子》章五十三 211
《老子》章五十二 211
《老子》章五十一 211
《老子》章五十 211
《老子》章四十八 211
《老子》章四十七 211
《老子》章四十九 211
《老子》章五十八 212
《老子》章六十 212
《老子》章五十九 212
《老子》章六十一 212
《老子》章五十七 212
《老子》章五十六 212
《老子》章五十五 212
《老子》章六十二 213
《老子》章六十三 213
《老子》章六十四 213
《老子》章六十五 213
《老子》章六十六 213
《老子》章六十七 213
《老子》章七十五 214
《老子》章七十四 214
《老子》章七十三 214
《老子》章七十二 214
《老子》章七十 214
《老子》章六十九 214
《老子》章六十八 214
《老子》章七十一 214
《老子》章七十六 215
《老子》章七十七 215
《老子》章七十八 215
《老子》章七十九 215
《老子》章八十 215
《老子》章八十一 215
常道 216
天之道 216
(四)、词语 216
道 216
圣人之道 217
道纪 217
德 218
道法自然 219
常德 219
上德 219
天 220
玄德 220
天慈 221
天恶 222
天网 222
配天 222
名 222
常名 222
无 223
有 223
有无相生 223
反者道之动 224
相反相成 224
物极则反 224
弱者道之用 225
顺化 225
知几 226
无为 226
“虚”“静” 226
观 227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28
玄览 228
营魄抱一 229
玄牝 229
绝圣弃智 230
三、庄子 234
(一)庄子综述 234
庄子 234
齐物论 238
人间世 238
养生主 238
逍遥游 238
1.内篇 238
(三)《庄子》章义 238
德充符 239
大宗师 239
应帝王 239
在宥 240
胠箧 240
骈拇 240
2.外篇 240
马蹄 240
天地 241
天道 241
天运 241
刻意 241
缮性 241
秋水 241
山木 242
田子方 242
至乐 242
达生 242
知北游 243
3.杂篇 243
庚桑楚 243
徐无鬼 243
寓言 244
外物 244
则阳 244
让王 245
盗跖 245
说剑 246
渔父 246
列御寇 246
天下 246
道 247
(四)语词 247
天 248
天人 249
命 250
德 250
气 251
安命 251
逍遥游 252
真知 252
虚静 253
说符 253
齐物论 253
坐忘 254
心斋 254
四、列子 256
(一)列子综述 256
列子 256
《列子》 256
《列子》版本简介 256
周穆王第三 258
(二)、《列子》章义 258
天瑞第一 258
黄帝第二 258
仲尼第四 259
汤问第五 259
力命第六 260
杨朱第七 260
说符第八 261
(三)语词 261
道 261
天 262
命 262
天瑞 262
杞人忧天 263
愚公移山 263
小儿辩日 263
九方皋相马 264
岐路亡羊 264
薛谭学讴 264
纪昌学箭 264
五、道家与玄学 265
(一)玄学综述 265
玄学 265
名理与清谈 265
三玄与儒典 265
有无本末 266
自然与名教 266
言与意 266
以无为本 267
越名教而任自然 267
竹林玄学 267
正始玄学 267
圣人体无 267
至人有情无情 267
声无哀乐 268
元康玄学 268
独化自足 268
性各有分 268
《肇论》 269
东晋玄学 269
内圣外王 269
崇有论 269
支遁逍遥义 270
(二)玄学代表人物 270
郭象 270
裴顾 270
夏侯玄 271
何晏 271
王弼 271
嵇康 271
六、道家研究综述 272
道家研究的二个阶段 272
阮籍 272
张湛 272
重评老庄 273
帛书和“黄老之学”研究 273
道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274
第四卷 法家卷 276
一、法家概述 276
法家 276
晋法家 277
齐法家 277
前期法家 277
后期法家 277
法法家 278
术法家 278
势法家 278
子产 278
李悝 279
慎到 279
申不害 279
管仲 280
二、管仲和《管子》 280
(一)管仲 280
(二)《管子》章义 281
《管子》 281
牧民 283
形势 283
权修 284
立政 286
乘马 287
版法 290
幼官图 291
五辅 291
幼官 291
宙合 292
枢言 293
八观 294
法禁 295
重令 296
法法 297
兵法 298
大匡 299
中匡 299
小匡 300
王言 301
霸形 301
霸言 301
问 302
谋失 302
戒 303
地图 303
参患 303
君臣上 304
制分 304
君臣下 305
小称 306
四称 306
正言 307
侈靡 307
心术上 308
心术下 309
白心 310
四时 311
五行 311
水地 311
九变 312
正 312
任法 312
势 312
明法 313
正世 314
治国 314
内业 315
封禅 315
七臣七主 316
禁藏 316
小问 316
入国 317
桓公问 318
度地 318
九守 318
形势解 319
立政九败解 319
牧民解 319
版法解 319
明法解 319
臣乘马 319
问霸 319
修身 319
言昭 319
弟子职 319
地员 319
问乘马 320
事语 320
乘马数 320
国蓄 321
山国轨 321
海王 321
山权数 322
山至数 322
揆度 323
国准 323
地数 323
轻重丙 324
轻重乙 324
轻重丁 324
轻重甲 324
内言 325
短语 325
外言 325
区言 325
杂篇 325
经言 325
轻重庚 325
轻重己 325
轻重戊 325
四维 326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326
仓?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326
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326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326
国多财则远民来地辟举则民留处 326
(三)语词 326
轻重 326
管子解 326
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 327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327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 327
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 327
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 327
自媒之女,丑而不信 327
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 327
訾哲之人,勿与任大 327
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 327
信小人者失士 327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327
贵而不过度 328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328
因天材,就地利 328
今日不为,明日亡货 328
令贵于宝 328
不理不胜天下,不义不胜人 328
令则行,禁则止 328
凡将举事,令必先出 328
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 328
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328
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 328
闭祸在除怨 329
得人之道,莫如利之 329
取人以已,成事以质 329
奋乃苓 329
言不周密,反伤其身 329
欲而无谋 329
举所美必观其所终,废所恶必计其所穷 329
众之所忿,寡不能图 329
骤令不行,民心乃外 329
喜无以赏,怒无以杀 329
求多者,其得寡 330
惕而有大虑 330
君国之重器,莫重天令 330
沉于乐者洽于忧 330
智者善谋,不如当时 330
寡交多亲,谓之知人 330
法出于礼,礼出于治 330
盛必失而雄必败 330
不以小缺为伤 330
毋访于佞,毋蓄于谄 330
毋失其后,静民观时 331
罪人不怨,善人不惊 331
天时不作勿为客,人事不起勿为始 331
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 331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331
安徐而静,柔节先定 331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 331
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 331
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 331
致赏则匮,致罚则虐 331
见善则从,闻义则服 332
用“则”者安,不用“则”者危 332
求寡而易足 332
得民则威立,失民则威废 332
上无事而民自试 332
我能毋攻人可也,不能令人毋攻我 332
察民所恶,自以为戒 332
循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 332
关闭不开,善否无源 332
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 332
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 332
智者役使鬼神而愚者信之 333
三、商鞅和《商君书》 333
物发而应之,闻声而乘之 333
(一)作者 333
商鞅 333
时至则为,过则去 333
兼听独断,多期门户 333
国无明法,则百姓轻为非 333
商君书 334
更法 334
(二)《商君书》章义 334
垦令 335
去强 336
说民 336
农战 336
开塞 337
壹言 337
算地 337
战法 338
立本 338
错法 338
修权 339
靳令 339
徕民 339
兵守 339
画策 340
弱民 340
境内 340
刑约 340
赏刑 340
御盗 341
外内 341
君臣 341
禁使 341
慎法 341
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 342
法者所以爱民也 342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342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在 342
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342
疑行无名,颖事无功 342
(三)语词 342
六法 342
定分 342
蠢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343
爱之于无,不如先与之有也 343
乐则淫,淫则生佚 343
不法古,不循今 343
以刑去刑 343
治主无忠臣,慈父无孝子 343
行必听之令 343
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343
德生于刑 343
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343
当时立法因事制礼 343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 343
(一)作者 344
四、韩非和《韩非子》 344
韩非 344
不贵文而贵法 344
(二)《韩非子》章义 346
《韩非子》 346
初见秦 348
存韩 349
难言 349
爱臣 350
主道 351
有度 351
扬权 352
八奸 352
二柄 352
十过 353
孤愤 354
说难 354
和氏 356
奸劫弑臣 356
亡征 357
三守 358
苟慎其道,天下可有 358
南面 359
饰邪 359
备内 359
解老 360
喻老 361
说林 362
观行 362
安危 362
守道 363
用人 363
大体 364
功名 364
内储说上七术 365
内储说下六微 366
外储说左上 366
外储说左下 366
外储说右上 368
外储说右下 368
难一 369
难二 370
难三 370
难四 371
难势 372
问辩 373
问田 373
定法 374
说疑 375
诡使 376
六反 376
八说 377
八经 378
五蠹 380
显学 381
忠孝 382
人主 382
饬令 383
心度 383
制分 384
(三)、《韩非子》语词 384
赏罚不信,士民不死 384
一人奋死,可以对十 384
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384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 385
圣言忤于耳而倒于心 385
群臣太富,君主之败 385
不赦死,不宥刑 385
计者所以定事也 385
兵者,凶器也 385
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385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 386
不贤者为贤者师,不智者为智者正 386
形名参同,君乃无事 386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 386
不谨不固,虎乃将存 386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386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 386
道 386
无偷赏无赦罚 387
静退以为宝 387
国无常强 387
负薪救火 387
五壅 387
大不可量,深不可测 387
法不信,则君行危 388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388
因法数,审赏罚 388
人主二患:任贤妄举 388
楚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388
使法择人不自举 388
亡国之廷无人焉 388
去私就法,民安国治 388
圣人之道,去智与巧 389
君操其名,臣效其形 389
名正物定,名倚物徒 389
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辩类 389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389
上有所长,事乃不方 389
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389
去好去恶,群臣见素 389
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 390
小智小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390
不变古者,袭乱之谜 390
徭役少,则民安 390
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 390
巧诈不如拙诚 390
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 390
徭役多,则民苦 390
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 390
两尧不能相王,两桀不能相亡 390
圣人为法逆于世而顺于德 390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 390
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391
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 391
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391
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 391
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 391
除人臣之所苦,立人生之所乐 391
立难为而罪不能,则私怨生 391
贪盗不赴溪而掇金 391
赏足以劝善,威足以胜暴 391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 391
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 391
因可势,求易道 391
无众之助,大功不立 391
爱多者,则法不立 392
一听则愚智分,责下则人臣参 392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 392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 392
深智一物,众隐皆变 392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392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 392
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392
法如朝露,纯朴不散 392
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 392
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 392
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 392
劝饭之说,明主不受 393
不怀爱而听,不留说而计 393
圣人不求无害之言,而务无易之事 393
行制也天,用人也鬼 393
赏贤罚暴,举善之至 393
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 393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393
使民以力得富 393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393
滥竽充数 393
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 393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394
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394
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394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394
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 394
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 394
能象天地,是谓圣人 394
上下一日百战 394
取于任,贤于官,赏于功 394
听不参,则无以责下 394
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叁之以人 394
成败有征,赏罚随之 394
不公会,则犹豫不断 394
听不一,则后悖于前 394
上君尽人之智 394
言无定义,行无常议 395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395
愚诬之学,杂反之行 395
明君务力 395
严家无悍虏,慈母在败子 395
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395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395
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 395
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 395
私门将实,公庭将虚 395
简令谨侏,必尽其罚 395
去言而任法 396
任数不任人 396
诸葛亮 396
王猛 396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396
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 396
急其助而缓其颂 396
苏绰 398
张居正 398
法家研究概述 398
王安石 398
兵权谋家 400
兵家 400
兵形势家 400
一、兵家综述 400
第五卷 兵家卷 400
兵技巧家 401
兵书 401
兵阴阳家 401
《中国兵学现存书目》 402
《馆藏古今军事书目》 402
《历代兵书目录》 402
《中国古代兵书杂谈》 402
《中国兵书知见录》 402
兵法 402
《中华军事人物大辞典》 403
《中国古代兵书通解》 403
《武经七书》 403
《中国兵书名著今译》 404
《中国兵书通览》 404
《中国传统兵法大全》 404
(一)孙武 405
孙武 405
二、孙武和《孙子兵法》 405
孙武传 406
孙武传白话译文 406
(二)历代名人论孙武 407
历代名人论孙斌 407
孙子大事记 407
名家论孙子生平 408
名家论孙子著作 408
名家论孙子思想 411
名家论孙子影响 413
名家论孙子应用 415
(三)《孙子兵法》章义 416
《孙子兵法》 416
计篇 419
作战篇 422
谋攻篇 424
形篇 427
势篇 429
虚实篇 431
军争篇 433
九变篇 436
行军篇 438
地形篇 440
九地篇 442
火攻篇 446
用间篇 448
附录: 450
《孙子兵法》篇题木牍 450
四变 451
吴问 451
黄帝伐赤帝 451
《孙子兵法》佚文 451
柏举之战 452
(四)语词 452
五事 452
见吴王 452
地形二 452
兵者诡道也 453
五德 453
诡道十二法 453
七计 453
不战而屈人之兵 454
谋攻五全 454
谋攻三伐 454
兵贵胜,不贵久 454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454
谋攻六法 455
必以全争于天下 455
三不知之患 455
知胜有五 455
谋攻标准 455
上兵伐谋 455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456
筹算五法 456
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456
攻其所不守,守其所必攻 456
修道保法,能为胜败正 456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456
用兵五法 457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457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 457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457
九变 458
用兵八戒 458
五地 458
五利 458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 458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58
五危 459
将有五危 459
四军之利 459
相敌三十二法 459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459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459
君命有所不受 459
六地 460
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460
六败 460
兵非多益 460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461
五火 461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461
四宿 461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461
陷之死地然后生 461
善用兵者,臂如率然 461
四知 461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461
用间三莫 462
(五)研究情况 462
五间 462
1.《孙子兵法》名家论析摘编 462
计篇名家论析摘编 462
主不可怒而兴军,将不可愠而致战 462
三非之限 462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462
作战篇名家论析摘编 464
谋攻篇名家论析摘编 466
形篇名家论析摘编 468
势篇名家论析摘编 469
虚实篇名家论析摘编 471
军争篇名家论析摘编 473
九变篇名家论析摘编 475
行军篇名家论析摘编 476
地形篇名家论析摘编 477
九地篇名家论析摘编 479
火攻篇名家论析摘编 481
用间篇名家论析摘编 483
《孙子校释》 484
《十一家注孙子》 484
2.书型评介 484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 485
《孙子兵法概论》 485
《孙子兵法的电脑研究》 486
《孙子译注》 487
《孙子兵法今译》 487
《孙子兵法新注》 487
《孙子兵法读解大全》 487
《孙子兵法通俗讲义》 488
《孙子兵法浅说》 488
《孙子兵法入门》 488
《白话孙子兵法》 488
《孙子兵法书目汇编》 489
《孙子考》 489
3.《孙子兵法》研究文献要目 489
《孙子兵法》研究古代书目 489
《孙子兵法在当今世界的妙用》 489
《赵注孙子》 489
《孙子兵法》研究现代书目 491
《孙子兵法》研究外国书目 492
孙膑 493
(一)作者 493
孙膑传 493
三、孙膑和《孙膑兵法》 493
孙膑传白话译文 494
(二)章义 495
《孙膑兵法》 495
擒庞涓 496
见戚王 497
威王问 497
陈忌问垒 498
篡卒 498
月战 499
八阵 499
地葆 500
势备 500
行篡 501
杀士 501
兵情 501
官一 502
五教法 502
延气 502
桂陵之战 503
(三)语词 503
围魏救赵 503
强兵 503
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 504
批亢捣虚 504
战胜而强立 504
马陵之战 504
必攻不守 505
营而离之,我并卒而击之 505
兵之胜在于篡卒 505
让威 505
赞师 505
兵之富在于亟归 506
兵之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506
兵之德在于道 506
德行者兵之厚积 506
信者兵之明赏 506
兵之利在于信 506
兵之巧在于势 506
兵之勇在于制 506
不信于赏百姓弗德 507
不忠于王不改用其兵 507
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507
三不足 507
恒不胜有五 507
恒胜有五 507
恶战者兵之王器 507
孙膑兵法校理 508
孙膑传 508
孙膑兵法浅说 508
(四)《孙膑兵法》研究书目 508
(二)《吴子》章义 509
吴起 509
《吴子》 509
(一)作者 509
四、吴起和《吴子》 509
图国篇 510
料敌篇 511
应变篇 512
论将篇 512
励士篇 512
治兵篇 512
五因 513
四德 513
五兵 513
五卒 513
四不知 513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513
(三)、语词 513
必死则生,幸生则死 514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 514
以治为胜 514
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514
将军五慎 514
四轻、二重、一信 514
审敌虚实而超其危 514
观敌之外以知其内,察其进以知其止 514
安国全家之道,先戒为宝 514
五、《司马法》 515
一人投命,足惧千夫 515
(一)作者 515
司马?苴 515
三威 515
兵有四机 515
《司马法》 516
仁本篇 516
(二)章义 516
严位篇 517
定爵篇 517
用众篇 517
天子之义篇 517
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518
仁本三可 518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亡战必危 518
大捷不赏,大败不诛 518
六德 518
(三)语词 518
教约人轻死,道约人死正 519
治乱七法 519
大善用本,其次用末 519
胜则与众分善,不胜取过在已 519
七政 519
四守 519
五虑 519
尉缭 520
(一)《尉缭子》作者 520
(二)《尉缭子》章义 520
《尉缭子》 520
六、尉缭子 520
从奔勿息,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 520
众以合寡,则运裹而阙之 520
兵谈篇 521
制谈篇 521
天官篇 521
战威篇 522
攻权篇 522
武议篇 523
十二陵篇 523
将理篇 523
守权篇 523
重刑令篇 524
战权篇 524
伍制令篇 524
分塞令篇 524
治本篇 524
原官篇 524
踵军令篇 525
将令篇 525
兵教上篇 525
兵教下篇 525
勒卒令篇 525
经卒令篇 525
束伍令篇 525
先神先鬼,先稽我智 526
(三)语词 526
三不制 526
兵令下篇 526
兵令上篇 526
杀之贵大,赏之贵小 527
三忘 527
力分则弱,心疑则背 527
武为表,文为里 527
(四)研究情况 527
《尉缭子》研究书目 527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527
小过无更,小颖无申 527
夺敌五论 527
战威三胜 527
三悖 527
(一)《六韬》章义 528
《六韬》 528
七、《六韬》 528
盈虚篇 529
文师篇 529
国务篇 529
文韬 529
明传篇 530
六守篇 530
大礼篇 530
上贤篇 531
守国篇 531
举贤篇 531
守土篇 531
文启篇 532
发启篇 532
文伐篇 532
武韬 532
常罚篇 532
龙韬 533
三疑篇 533
王翼篇 533
兵道篇 533
顺启篇 533
论将篇 534
阴符篇 535
阴书篇 535
励军篇 535
军势篇 535
奇兵篇 535
将威篇 535
立将篇 535
选将篇 535
五音篇 536
兵征篇 536
三阵篇 537
军用篇 537
疾战篇 537
必出篇 537
虎韬 537
农器篇 537
金鼓篇 538
动静篇 538
绝道篇 538
略地篇 538
临境篇 538
军略篇 538
林战篇 539
豹韬 539
突战篇 539
敌强篇 539
垒虚篇 539
火战篇 539
少众篇 540
乌云泽兵篇 540
分险篇 540
大韬 540
乌云山兵篇 540
敌武篇 540
均兵篇 541
教战篇 541
武车士篇 541
武骑士篇 541
练士篇 541
武锋篇 541
分合篇 541
战车篇 542
战骑篇 542
钓有三权 543
君子乐其志 543
爱民六无 543
(二)语词 543
战步篇 543
六贼七害 544
三宝 544
文伐十二节 544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 544
六守 544
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544
八胜之地 545
十胜九败 545
十死之地 545
审敌十四变 545
八、《三略》 545
(一)章义 545
《三略》 545
三阵 545
五音 545
将有三胜 545
知将八征 545
五材十过 545
上略 546
中略 546
(二)语词 547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 547
下略 547
军之微权 548
察众心,施百务 548
道者人之所蹈 548
正已化人 548
为国之道,持贤与民 548
若能守微,乃保其生 548
能柔能刚,其国弥光 548
九、《李卫公问对》 549
降体以礼,降心以乐 549
(一)章义 549
《李卫公问对》 549
讨贼报仇,义之决也 549
仁者人之所亲 549
《李卫公问对·卷上》 550
《李卫公问对·卷中》 551
《李卫公问对·卷下》 551
多方以误之 552
兵法三等 552
十、《三十六计》 552
《三十六计》 552
教士三等 552
三门四种 552
(二)语词 552
《三十六计·总论》 553
瞒天过海 554
围魏救赵 554
胜战计 554
趁火打劫 555
以逸待劳 555
声东击西 555
借刀杀人 555
无中生有 556
暗渡陈仓 556
敌战计 556
笑里藏刀 557
李代桃僵 557
隔岸观火 557
打草惊蛇 558
攻战计 558
借尸还魂 558
顺手牵羊 558
欲擒故纵 559
抛砖引玉 559
调虎离山 559
混战计 560
釜底抽薪 560
擒贼擒王 560
金蝉脱壳 561
关门捉贼 561
混水摸鱼 561
并战计 562
假道伐虢 562
偷梁换柱 562
远交近攻 562
指桑骂槐 563
假痴不癫 563
树上开花 564
反客为主 564
上屋抽梯 564
空城计 565
美人计 565
反间计 565
败战计 565
连环计 566
走为上 566
苦肉计 566
《军政》 567
《军志》 567
《握奇经》 567
《太公兵法逸文》 567
1.先秦至唐宋 567
十一、其他兵家著作 567
《武经总要》 568
《百将传》 568
《李卫公兵法》 568
《行军须知》 568
《历代兵制》 568
《将苑》 568
《太白阴经》 568
《诸葛忠武侯文集》 568
《素书》 569
《百战奇法》 569
《虎钤经》 569
2.明代 569
《火龙神器阵法》 569
《兵筹类要》 569
《翠微先生北征录》 569
《施氏七书讲义》 569
《守城录》 569
《古今将略》 570
《火龙经》 570
《火攻挈要》 570
《海防图论》 570
《续武经总要》 570
《武备志》 570
《兵录》 570
《将鉴论断》 570
《登坛必究》 570
《兵法百战经》 571
《广名将传》 571
《兵机要诀》 571
《金汤借箸十二筹》 571
《安民家务》 571
《车营叩答合编》 571
《救命书》 571
《筹海图编》 571
《江南经略》 571
《兵垒》 572
《投笔肤谈》 572
《兵经百篇》 572
《乾坤大略》 572
《武编》 572
《经武要略》 572
《运筹决胜纲目》 572
《兵机类纂》 572
《耕余剩技》 572
《海国图志》 573
《灰画集》 573
《约兵指南》 573
《戊笈谈兵》 573
《军需则例》 573
《乡兵管见》 573
《手臂录》 573
《兵迹》 573
《城守筹略》 573
《闲暇清论》 573
《守城要览》 573
《纪效新书》 573
3.清和近代 573
《兵法》 574
《汪氏兵学三书》 574
《武备三大秘书》 574
《读史兵略》 574
《防守集成》 574
《洴澼百金方》 574
《兵谋》 574
《兵法史略学》 574
《权制》 574
《今兵利弊》 574
《练勇刍言》 575
《太平条规》 575
《兵学新书》 575
《太平军目》 575
《行军总要》 575
《治平胜算全书》 575
《将略要论》 575
《洋防说略》 575
《知古录》 575
《医时六言》 575
《曾胡治兵语录》 576
第六卷名家卷 577
一、名家总论 577
名家 577
名辩 578
名学 579
名家七派 579
宋尹学派 579
惠施学派 579
公孙龙学派 579
荀子学派 580
后期墨家学派 580
桓团学派 580
申韩学派 581
求真派 581
求用派 581
桓团 581
宋鈃 581
尹文 582
《尹文子》 582
邓析 583
《邓析子》 583
兒说 583
惠施 584
《公孙龙子》 585
(二)章义 585
公孙龙 585
二、公孙龙和《公孙龙子》 585
(一)作者 585
迹府 586
白马论 587
指物论 587
通变论 588
坚白论 588
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 589
离也者,藏也 589
指者、天下之所兼 589
名不为指也 589
名实论 589
天下无指,物不可谓物 589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589
(三)语词 589
不当而当,乱也 590
彼彼当乎彼,此此当乎此 590
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 590
名,实谓也 590
审其名实,慎其所谓 590
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 590
天地与其所焉,物也 590
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590
力与智果,不若,因是 590
位其所位焉,正也 590
鸡三足 591
有意不心 591
火不热 591
目不见 591
人三耳 591
狗非犬 591
白马非马 591
三、名家论题 591
物不尽 592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592
轮不辗地 592
黄马、骊牛、三 592
有指不至,至不绝 592
山出乎口 592
发引行钧 593
飞鸟之景(影)未尝动也 593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593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593
孤驹未尝有母 593
郢有天下 593
犬可以为羊 593
白狗墨 593
日方中方睨 594
汜爱万物 594
物方生方死 594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594
今日适越而昔来 594
南方无穷而有穷 594
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594
天地一本也 595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595
连环可解也 595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595
齐秦袭 595
鉤有须 596
马有卵 596
丁子有尾 596
卵有毛 596
龟长于蛇 596
矩不可以为方,规不可以为圆 596
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596
《公孙龙子论疏》 597
《公孙龙子论疏》 597
《惠施思想及先秦名学》 597
《公孙经子蠡测》 597
《公孙龙子》研究书目 597
《先秦名家研究》 597
四、名家研究 597
一、纵横家主要著作和人物 599
第七卷纵横家 599
纵横家 599
《战国策》 600
鬼谷先生和《鬼谷子》 600
张仪 601
苏秦 601
二、纵横术举要 602
捭阖术 602
反应术 603
内楗术 603
抵?术 604
飞箝术 605
忤合术 605
揣摩术 606
游说术 606
谋略之道 607
三、研究情况 608
纵横家研究主要书目 608
一、阴阳和阴阳观 609
第八卷 阴阳家卷 609
阴阳家 609
阴阳失位 610
阴阳的本意 610
阴阳变化的影响 610
六气 610
阴阳观念的历史由来 610
阴阳材物之精,人民禽兽之所安平 611
阴阳接而变化起 611
管子的阴阳观 611
举事慎阴阳之和 611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 611
一阴一阳之谓道 611
一清一浊,阴阳调和 611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11
谶纬神学 612
邵雍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