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一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
  • 出 版 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
  • 页数:758 页
图书介绍:

引言 1

第一编 帝国主义的全面危机与法西斯国家的崛起 9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帝国主义的全面危机 9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帝国主义的全面危机 10

一、同盟国战败 11

二、英法意“惨胜” 14

三、美日趁火打劫 18

四、帝国主义全面危机的深化 23

第二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25

一、巴黎分赃和会 25

二、掠夺性的和约 31

三、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34

四、矛盾和争斗的继续 38

第三节 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国际共运的发展 44

一、苏维埃国家的诞生 44

二、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 47

三、欧洲国家的革命浪潮 50

四、共产国际的成立 56

第四节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58

一、朝鲜“三·一”运动和中国“五·四”运动 58

二、印度1919~1922年的民族解放斗争 60

三、阿富汗独立战争和土耳其革命 62

四、北非民族解放斗争 63

五、阿根廷的“流血周” 66

第二章 世界法西斯运动的兴起与意德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69

一、第一个法西斯浊浪掀起的历史前提 70

第一节 法西斯运动的第一个浊浪 70

二、意大利法西斯运动的兴起 72

三、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兴起 77

四、日本法西斯运动的兴起 80

五、其他各国的法西斯运动 83

第二节 法西斯运动的第二个浊浪 86

一、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86

二、德国的纳粹运动 90

(一)制定迎合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利益的纲领和政策 90

(二)进行盅惑宣传,争取民心 91

(三)组织声势浩大的竞选活动 93

(四)宣扬暴力方式的“主动行动” 93

(五)以小恩小惠为诱饵 94

三、日本的法西斯运动 95

四、西方一些国家的法西斯运动 98

第三节 意大利法西斯极权制的建立 101

一、国家法西斯党的夺权准备 101

二、向罗马进军,夺取全国政权 103

三、意大利法西斯极权制的建立 106

(一)增强法西斯党的实力 106

(二)以暴力恐怖推行一党专政 108

(三)为极权统治立法 111

第四节 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112

一、严重的政治危机 112

二、纳粹党争取权势集团和舆论界的支持 115

(一)同垄断资本集团结盟 115

(二)争取容克地主的支持 117

(三)争取国防军和官吏的支持 118

三、希特勒上台与法西斯极权体制的确立 120

(四)争取教会和知识界保守人士的舆论支持 120

第五节 日本军部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126

一、皇道派与统制派的对立 126

二、军部与官僚、垄断财阀的结合 128

三、“二·二六”事件 130

四、广田内阁与军部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132

第三章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主义与战争准备 135

第一节 纳粹德国的扩张战略、军事理论与扩军备战 135

一、德国的基本国策和扩张战略 135

(一)以战争夺取“生存空间”是德国的基本国策 135

(二)德国的扩张战略 138

(一)总体战理论 139

二、德国的军事理论 139

(二)闪击战理论 143

三、德国的扩军备战 146

(一)扩军备战的经济准备 146

(二)扩军备战 149

第二节 意大利的扩张战略、军事思想与扩军备战 155

一、图谋恢复“古罗马帝国”的霸业 155

二、总体战思想与空中战争论 159

(一)总体战思想 160

(二)空中战争论 162

三、扩军备战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63

(一)实行经济军事化,建立战争经济体制 163

(二)强化军国主义教育,实行居民军国主义化 166

(三)增加军事拨款,加强武装力量 167

(四)开展“德国牌”外交,为扩军备战服务 169

第三节 日本的扩张政策、军事理论与扩军备战 170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称霸世界的总构想 170

二、总体战理论与攻势战略 175

(一)总体战理论 175

(二)日军的攻势战略及其特征 178

三、扩军备战 182

第二编 三十年代的中苏英法美及其对大战威胁的态度 189

第四章 三十年代的中国 189

第一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189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189

二、华盛顿会议及英美同日本在华的新角逐 191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与民族民主革命的高潮 194

(一)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的开展 197

四、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的开展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在全国的建立 197

(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在全国的建立 198

第二节 “九·一八”后中国解决民族危机的不同选择 202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202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208

第三节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建立与中国的抗战准备 213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 213

二、中国的抗战准备 221

(一)国民政府着手抗战准备 221

(二)中国共产党积极准备同日直接作战 224

第五章 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苏联与共产国际 228

第一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28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 228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230

二、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 230

(二)以全盘集体化为特征的农业集体化 233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建立 236

(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236

(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237

第二节 苏联的军事理论与国防建设 240

一、苏联的军事理论 240

(一)关于国家积极防御准备理论的提出 242

(二)关于未来战争性质和特点的研究 243

(三)关于现代战争作战方法的探索 245

(四)关于诸军兵种地位与作用的重新评价 246

(一)国防经济实力的全面增强 248

二、苏联的国防建设 248

(二)武装力量现代化的实施 250

第三节 苏联争取集体安全的对外政策 257

一、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和集体安全政策的提出 257

(一)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 257

(二)集体安全政策的确立 258

二、从区域互助到双边互助 260

(一)苏联争取欧洲集体安全的努力 260

(二)苏联争取远东集体安全的努力 264

三、加入国联与声援被侵略国家的正义斗争 264

第四节 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68

一、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 268

二、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斗争 271

(一)积极开展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工作 271

(二)声援被侵略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 274

(三)努力建立国际保卫和平阵线 277

第六章 英法美的经济、政治、军事与对外政策 280

第一节 英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绥靖外交 280

一、30年代英国的经济 280

(一)英国的经济危机 280

(二)英国的经济实力 281

二、英国的国民内阁与和平主义思潮 283

三、英国绥靖外交的形成与发展 286

(一)从均势政策转向绥靖政策 286

(二)绥靖外交的全面实施 288

四、英国的军备政策与军队建设 290

(一)军事理论 290

(二)战略方针 292

(三)军队实力 295

第二节 法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和消极防御战略 299

一、日趋衰退的经济 299

二、动荡不安的政局 301

三、联盟外交与绥靖政策 303

四、消极防御战略 305

(一)军事理论 305

(二)马奇诺防线与“D”字作战计划 308

(三)军队建设 310

第三节 美国的“新政”、孤立主义外交和“前沿防御”战略 313

一、罗斯福的“新政” 313

(一)经济大危机与“新政”的提出 313

(二)罗斯福政府的“新政”措施 316

(三)“新政”的影响 318

(一)踏上孤立主义之路 319

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319

(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321

三、“前沿防御”战略 325

(一)从“海外扩张”战略到“前沿防御”战略 325

(二)“前沿防御”战略的主要内容 326

四、美国的军事理论和陆海空军建设 327

(一)战前美国的军事思想 327

(二)美国的陆海空军建设 328

第三编 大战的序幕 333

第七章 日本最先在中国挑起局部战争 333

第一节 日本发动局部战争的决策与准备 333

一、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的决策 333

(一)经济危机对日本的严重打击 333

(二)日本独占中国东北的企图及其与英美矛盾的激化 335

二、日本发动战争的计划与准备 338

(一)侦察地形,拟定计划 338

(二)调兵遣将,加紧部署 340

(三)频繁挑衅,制造借口 341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 344

一、柳条湖事件 344

二、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全境 348

三、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351

(一)中国共产党号召抗日救国 351

(二)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352

四、伪满洲国的成立 355

第三节 世界主要大国对日本的绥靖政策 359

一、主要大国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359

二、国联决议与李顿调查团 366

第八章 中国军民局部抗战的开展 371

第一节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71

一、东北军部分官兵奋起抗日 371

(一)马占山领导江桥抗战 371

(二)黄显声、李杜等指挥所部抗击日军 373

二、东北义勇军的兴起及抗日斗争 374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 377

(一)抗日游击队的创建及其活动 377

(二)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斗争 378

(三)东北抗日联军编成与抗日游击战争的高潮 380

第二节 从淞沪抗战到绥远抗战 382

一、“一·二八”淞沪抗战 382

二、长城抗战 387

三、察哈尔抗战 390

四、绥远抗战 393

第三节 日本扩大对华侵略与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395

一、逼签《塘沽协定》 395

二、蚕食华北诸省 398

三、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404

第九章 德意在欧非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407

第一节 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与国联制裁的失败 407

一、意大利侵阿的动因与准备 407

二、意大利的入侵与阿比西尼亚人民的抗战 410

(一)意阿双方的战略企图和兵力部署 410

(二)意阿战争的经过与结果 411

三、西方民主制国家的姑息纵容和国联制裁的失败 413

第二节 德国重占莱茵兰非军事区与英法等国的对德政策 418

一、德国重占莱茵兰非军事区 418

(一)德国重占莱茵兰非军事区的准备 420

(二)德国重占莱茵兰非军事区 421

二、英法在莱茵兰问题上的妥协退让政策 423

三、莱茵兰事件的后果及影响 428

第三节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与英法美的不干涉政策 430

一、西班牙内战爆发 430

二、德意法西斯的武装干涉 431

三、英法美等国的“不干涉”政策 434

四、西班牙人民的艰苦抗战 438

第四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与德意日走向结盟 443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443

二、德意柏林协定和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448

三、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453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决策 459

(一)推行世界战略的需要 459

第四编 大战在东方的爆发 459

第一节 日本对华全面开战的决策与准备 459

第十章 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在东方形成 459

(二)摆脱内外困境的选择 461

(三)对中国形势判断的错误 462

(四)大国远东政策的影响 463

二、日本对华作战的构想和准备 463

(一)基本构想 463

(二)临战准备 465

第二节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与展开 468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 468

(一)战前军事态势 468

(二)“七·七”卢沟桥事变 469

(三)北平天津之战 473

二、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展开 475

(一)“八·一三”上海事变 475

(二)日本战时体制的全面建立 477

第三节 中国反法西斯抗日战场的形成 479

一、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确立 479

二、中华民族一致奋起,共赴国难 482

三、中国战场的战略格局与抗战体制 485

(一)中国两个战场战略格局的形成 485

(二)中国国民政府抗战体制的初步建立 487

(三)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政策 489

第四节 主要大国对前期中日战争的态度 491

(一)苏联积极援助中国抗战 492

一、苏联和世界人民支援中国抗战 492

(二)世界人民支持中国谴责日本 494

二、英美法继续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 495

第十一章 中国肩负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任 500

第一节 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与中国“持久战”的指导方针 500

一、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500

二、中国国民政府的持久消耗战略 503

(一)持久战的战略原则 503

(二)消耗战的战略原则 504

(三)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504

三、中国共产党持久战的总方针 505

第二节 华北争夺战。平型关大捷 509

一、日中的战略企图与作战方针 509

(一)平绥铁路沿线的作战 510

二、平津周围铁路沿线的作战 510

(二)平汉、津浦铁路北段的作战 512

三、八路军出师抗日与平型关大捷 514

(一)八路军向华北抗日前线挺进 514

(二)平型关战役 515

四、太原保卫战 518

(一)作战计划 518

(二)忻口作战 519

(三)娘子关作战 520

(四)太原作战 521

一、淞沪会战 523

(一)日中双方的战略企图 523

第三节 淞沪会战与保卫南京 523

(二)黄埔江畔的浴血奋战 524

(三)空海军支援作战 528

(四)淞沪会战的得与失 530

二、南京保卫战 531

三、日本诱降与陶德曼调停 534

第四节 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536

一、三十万南京同胞遭屠杀 537

(一)大规模的集体屠杀 537

(二)残无人道的分散屠杀 538

(三)受难同胞尸体的掩埋与处理 540

二、数万无辜妇女遭蹂躏 541

(一)肆无忌惮地淫虐妇女 542

(二)灭绝人性地残害妇女 543

(一)抢动财物 544

三、历史名城三分之一被摧毁 544

(二)纵火破坏 545

四、南京大屠杀事件决非偶然 545

第五节 八路军开辟华北敌后战场和东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548

一、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方针 548

(一)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方针的确立 548

(二)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战略问题》的发表 549

二、八路军开展华北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551

(一)第115师一部创建晋察冀根据地 551

(二)第120师创建晋西北根据地 552

(三)第115师创建晋西南根据地 553

(四)第129师创建晋冀豫根据地 554

三、山西、河北、山东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554

(二)河北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游击战争的发展 555

(一)山西新军(决死队)的建立与发展 555

(三)山东人民抗日武装大起义 556

四、东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556

(一)抗联第1路军坚持东南满的游击战争 557

(二)吉东抗联各军的英勇斗争与第2路军的成立 557

(三)北满抗联各军主动进攻日伪军,开辟新游击区 558

第十二章 日本侵华“速战速决”战略的彻底破产 560

第一节 南京失守以后中国战场的形势 560

一、日本调整对华政策和部署 560

(一)继续运用“政略和战略”,压中国政府屈服 560

(二)炮制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 562

(三)拟定对华长期持久战指导方案,完善国家动员体制 562

(四)实行“暂不扩大战局”方针,整编部队,调整部署 564

二、中国继续抗战的方略与措施 565

(一)迁都重庆,继续坚持抗战 565

(二)连续召集军事会议,阐述今后的抗战方针 566

(三)改组政治军事机构,整编部队,调整部署 567

(四)召开国民党临全大会,进一步动员全国抗战 568

第二节 徐州会战和台儿庄大捷 569

一、日中作战企图与兵力部署 569

二、守军北攻南守与台儿庄大捷 571

三、日军南北对进,包抄徐州 575

四、守军撤出徐州与陇海路之战 577

第三节 武汉会战与广东作战 580

一、双方的战略意图与作战计划 580

(一)日军进攻武汉的构想与计划 581

(二)中国守军的防御方针与部署 582

(一)第一阶段,日军抢占战略要地 585

二、地跨长江南北五省的大会战 585

(二)第二阶段,武汉外围两军的鏖战 587

(三)第三阶段,中国守军撤出武汉 593

三、会战中的海空军作战 594

四、武汉会战得失评价 596

五、日军大亚湾登陆与广州沦陷 598

第四节 新四军开辟华中敌后战场,八路军发展华北游击战争 600

一、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开辟华中敌后战场 600

(一)新四军改编与挺进华中敌后的部署 600

(二)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 602

二、华北敌后战场的扩大与八路军抗日游击战争大发展 604

(一)发展冀鲁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 604

(二)发展和保卫山区抗日根据地 607

(一)抗联第1路军向辑安老岭山区转移 611

三、东北抗日联军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 611

(二)抗联第2路军主力西征五常、舒兰 612

(三)北满抗联各军主力实行远征,开辟新区 613

第五节 中国前期抗战的国际意义和经验教训 614

一、前期抗战的国际意义 615

(一)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反法西斯战场 615

(二)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616

(三)树立了弱国敢于抵抗强国侵略的榜样 618

二、前期抗战的经验教训 620

(一)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 620

(二)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621

(三)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622

(四)充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623

第一节 德国吞并奥地利 627

一、德吞奥野心由来已久 627

第五编 大战在西方的爆发 627

第十三章 纳粹德国在西方的不流血的征服 627

二、促成德国吞并奥地利的主客观条件 629

三、贝希特斯加登协定 632

四、德国吞并奥地利 633

第二节 捷克危机和慕尼黑会议 637

一、五月危机 637

二、九月危机 639

(一)希特勒不断加剧危机 639

(二)张伯伦两访希特勒 642

三、慕尼黑会议 647

第三节 捷克的沦亡与绥靖主义的破产 650

一、捷克斯洛伐克的沦亡 650

二、英、法两国背信弃义 653

(一)绥靖主义已失去市场 655

三、绥靖主义的破产 655

(二)绥靖主义已失去存在的基础 657

第十四章 大战在西方爆发前夕的欧洲局势与希特勒的开战决策 659

第一节 严重的战争危机 659

一、德意的侵略与战争威胁 659

(一)德国的侵略与战争威胁 660

(二)意大利的侵略与战争威胁 663

二、欧洲的战争恐慌 666

三、英法苏的对应措施 669

(一)德意日军军事同盟谈判 672

第二节 德意军事同盟的建立和英法军事同盟的形成 672

一、德意日军事同盟淡判和德意军事同盟条约的签订 672

(二)德意军事同盟条约的签订 676

二、英法军事同盟的形成 677

第三节 英法苏德多重谈判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682

一、英法苏谈判 682

(一)政治谈判 682

(二)军事谈判 688

二、英德秘密谈判 690

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692

一、希特勒的开战决策 700

(四)有利的国际形势 700

第四节 希特勒的开战决策 700

二、希特勒作出开战决策的主要根据 703

(一)不流血再也不能取得新的成功 703

(二)军事上的相对优势 704

(三)经济上濒临崩溃的压力 707

(五)希特勒的个人因素 712

第十五章 大战在西方的爆发 714

第一节 德国和波兰的临战准备与作战计划 714

一、德国和波兰的临战准备 714

(一)德国的临战准备 714

(二)波兰的临战准备 720

二、德国和波兰的作战计划 723

(一)德国的作战计划 723

(二)波兰的作战计划 725

一、德军突破波军边境防御(9月1~7日) 727

第二节 德国大举入侵波兰 727

二、德军消灭波军主力(9月8~16日) 730

三、波兰的崩溃(9月17~10月6日) 734

第三节 英法对德宣战与苏德边界和友好条约 736

一、英法对德宣战 736

(一)对德宣战 736

(二)坐视波兰败亡 738

(一)苏联出兵波兰 740

二、苏德边界和友好条约 740

(二)苏德边界和友好条约 741

三、波兰败亡的主要原因 743

(一)结盟政策失误 743

(二)战争动员过迟 744

(三)军事决策失当 744

(四)经济落后,国力孱弱 746

本卷结束语 748

本卷后记 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