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11
第一章 儒学 书院 社学 私塾 32
第一节 儒学 32
一、沿革 32
二、学官 33
三、生员 35
第二节 书院 37
一、概况 37
二、经费来源 43
三、教育与管理 43
第三节 社学 义学 私塾 44
一、社学 44
二、义学 45
三、私塾 46
第二章 苏区教育 51
第一节 小学教育 51
一、小学教育概况 51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52
三、组织管理 53
第二节 工农大众教育 56
一、工农补习夜校 56
二、识字班 59
三、识字牌 63
第三节 军事、技术教育 63
一、信江军政学校 63
二、赣东北红军总医院附属医务学校 66
三、师范教育 67
第三章 幼儿教育 69
第一节 概况 69
一、建国前的幼儿教育 69
二、建国后的幼儿教育 69
第二节 保教工作 74
一、目标与任务 74
二、学制与课程 74
三、教育与教学 75
四、保健工作 76
第三节管理与经费 79
一、管理和待遇 79
二、经费 79
第四章 小学教育 81
第一节 概况 81
一、建国前的小学教育 81
二、建国后的小学教育 91
三、普及教育与义务教育 101
第二节 教育与教学 105
一、学制、课程与教学 105
二、思想品德教育 109
三、体育、卫生 111
四、教研、教改 112
第三节 领导与管理 114
一、管理体制 114
二、组织机构、管理职能 116
第五章 中学教育 118
第一节概况 118
一、民国时期的中学教育 118
二、建国后的中学教育 119
三、县城中学简介 123
第二节 教育、教学 128
一、教学工作 128
二、思想教育工作 132
三、劳动教育 134
四、体育、卫生 135
第三节 领导与管理 140
一、管理体制 140
二、组织机构、管理职能 141
第六章 专业技术教育 146
第一节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146
一、共大沿革 146
二、学生 148
三、教学、生产、科研 150
第二节 农业、职业教育 157
一、概况 157
二、领导与管理 160
三、教学、生产、科研 161
四、思想政治教育 164
第三节 师范教育 166
一、沿革 166
二、培训班 166
三、教育、教学 168
第四节 卫生教育 170
一、卫生学校 170
二、卫生班 171
第七章 成人教育 173
第一节 扫盲教育 173
一、扫盲运动的进程 173
二、教师、教学及领导管理 177
第二节 农民技术教育 179
一、农民技术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179
二、“燎原计划”示范乡(场) 180
第三节职工教育 186
一、职工文化教育 186
二、职工技术教育 187
第八章 教育行政 193
第一节 机构、管理、职责 193
一、机构设置 193
二、行政管理 198
三、行政职责 199
四、干部、教师的管理 202
第二节 教学研究 205
一、教研机构 205
二、建立教研网 205
三、教研活动 206
第三节 教育经费 210
一、经费来源 210
二、经费支出 214
三、经费管理 217
第四节 校舍、设备 218
一、校舍修建 218
二、教学设备 223
第五节 勤工俭学 227
一、概况 227
二、领导与管理 230
第六节 考试 231
一、科举考试 231
二、招生考试 232
三、招生考试机构 233
附:先进集体名单 235
第九章 教师 244
第一节 教师队伍 244
一、概况 244
二、教师来源 245
三、业务素质 246
第二节 教师培训 248
一、在职培训 248
二、脱产 250
第三节 教师待遇 250
一、政治待遇 250
二、经济待遇 253
三、其他待遇 256
第十章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 260
第一节 实验概况 260
第二节 基础教育的改革 263
第三节 职业教育的改革 265
第四节 成人教育的改革 268
第十一章 党群组织 271
第一节 党组织 271
一、中国共产党 271
二、中国国民党 273
第二节团、队组织 274
一、团组织 274
二、队组织 275
第三节 教育工会 275
一、概况 275
二、组织机构 277
三、活动及成果 278
第四节 教育学会 280
一、概况 280
二、组织机构 281
三、学术活动及成果 281
第五节 青少年科辅协会 282
一、概况 282
二、辅协的活动及成果 283
第六节 离退休教师协会 286
一、概况 286
二、退协的活动及成果 287
第十二章 教育人物 291
人物传略 291
先进人物表 302
附录:文件辑录 306
编后记 344
编纂机构、人员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