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40
第二章 珠江三角洲 46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地貌 46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地貌形成 46
一 水下三角洲形成 46
二 水上三角洲的发育 47
第三节 自然灾害 48
一 热带气旋 48
二 台风灾害 48
三 水灾 48
四 历史灾害统计 48
五 潮汐 48
第三章 龙江地理地貌 51
第一节 水网地貌 51
一 西江 51
二 北江 51
三 甘竹溪 51
第二节 境内河网 52
一 河网的形成 52
二 河网分布 52
第三节 山丘地貌 62
第四节 地貌形成过程 62
一 新石器晚期 62
二 秦汉时期 65
三 唐宋时期 65
四 明清时期 69
第四章 唐代以后的水利建设 75
第一节 唐代水利 75
一 唐代经济社会 75
二 宋代经济社会 76
三 宋代珠江的水文变化 76
四 宋代水患 77
五 宋代堤围修筑 77
第二节 明代水利 79
一 桑基鱼塘滥觞 79
二 明代水文变化 80
三 明代水患记录 81
四 明代堤围修筑 81
五 修堤记录 81
第三节 清代水利建设 82
一 农业发展 82
二 清代水患 85
三 水患原因 85
四 清代堤围修筑 86
(一)合德围 86
(二)保康围 87
(三)北辅围 91
(四)乐成围 91
(五)乐丰围 91
(六)永福围 92
(七)镇安围 92
(八)同德围 92
(九)定安围 93
(十)大成围 93
(十一)同庆围 93
(十二)利生围 93
(十三)富安围 93
(十四)定安围 93
(十五)东园围 93
(十六)合安围 93
(十七)龙乐围 93
(十八)合成围 93
第四节 民国水利建设 94
一 民国社会环境 94
二 无序围垦 95
三 民国时期水患 97
四 民国时期的水利工程 98
(一)联围建闸 98
五 其他水利工程 101
(一)疏浚石圭涌 101
(二)爆破甘竹滩礁石 101
六 民国年间抗险纪实 101
第五章 发展经验 105
第一节 水利技术 105
一 堤围修筑 105
二 堤与围 105
三 谷糠定位 105
四 因地制宜 106
五 与桑基鱼塘发展相结合 106
六 修复堤围 107
七 石工施工 107
八 打桩固基 107
九 土堤修筑 108
十 抛石护岸 108
十一 堵塞水口 108
第二节 水利管理 109
一 围董会 109
二 防汛报汛 109
三 堤闸管理 111
四 岁修管理 111
五 分段经营 111
六 四防 113
七 二守 113
八 器材准备 113
第三节 水文现象 113
一 水文观察 113
第四节 抢险措施 114
第五节 资金筹措 115
一 岁修派工 115
二 按亩派款 116
三 慈善捐款 116
四 官帑拨助与捐款督修 116
五 借帑修堤,分期征还 116
第六节 围垦 118
一 社会背景 118
二 民间资本 119
三 经济效益 119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建设 123
第一节 复堤培修 123
一 培修堤围 123
(一)加固标准 123
(二)土方工程 123
(三)整险护岸 124
第二节 险段处理 125
一 险段情况 125
(一)东基鬼仔氹堤段 125
(二)东基龙凤饼堤段 125
(三)东基大坝至横水渡堤段 125
(四)东基眼镜塘堤段 125
(五)西基万安花园塘堤段 125
(六)西基观音庙堤段 125
(七)西基黄泽基堤段 125
(八)西基同兴南丫尾堤段 125
(九)西基相公庙堤段 125
(十)西基竹树坡堤段 125
(十一)西基牛路口堤段 125
(十二)西基左滩吴家祠堤段 125
(十三)西基砧板铺堤段 125
(十四)西基西安亭旧渡口堤段 125
二 险段处理 125
三 目前存在险段 129
(一)东基大坝险段 129
(一)西基西安亭险段 129
(二)西基相公庙险段 129
四 暗窦、隐患处理 129
五 堤防达标工程 130
第三节 联围 130
一 联入定安围与北胜围 130
第四节 整治防洪水闸 130
一 旧闸维修 130
(一)龙江新闸 130
(二)二渡闸 131
(三)三度闸 131
(四)集北闸 131
(五)万安闸 131
(六)长咀涌闸 131
(七)麦朗闸 131
(八)新涌闸 132
(九)横沙闸 132
(十)里海闸 132
(十一)沙涌闸 132
(十二)龙田涵闸 133
(十三)长洲闸 133
(十四)高滘闸 133
(十五)同兴闸 133
二 新筑水闸 133
(一)甘竹滩船闸 133
(二)英雄闸 134
(三)跃进闸 134
(四)东海船闸 134
(五)万安水闸 134
三 节制闸改建 135
第五节 排灌工程 135
一 疏浚河涌 135
(一)疏深河涌 135
(二)新开大河 135
(三)整治交通排灌系统 138
二 机电排灌 138
(一)西安亭排灌站 138
(二)里海电排站 138
(三)英雄电排站 138
(四)万安电排站 138
(五)三联泵站 141
(六)高滘泵站 141
三 田间电网建设 142
四 山麓梯地灌溉 142
五 小水电站 142
(一)炮台涌潮汐发电站 142
(二)里海东头潮汐发电站 142
(三)河澎潮汐发电站 142
第六节 基塘改造 142
一 大跃进时期 142
(一)併塘 142
(二)平基 143
(三)堵涌养殖 143
二 70年代基塘整治 143
(一)整治河澎塱 143
三 近期基塘整治 143
(一)整治原因 143
(二)整治要求 144
第七节 治河与围垦 144
一 整治潭洲水道 144
二 围垦中心沟 144
三 甘竹滩洪潮发电站 146
第八节 水利管理 149
一 管理体制 149
(一)堤围管理 149
(二)水利会 149
(三)水利经费 149
二 管理制度 149
(一)专管群管相结合 149
(二)培修围堤 149
(三)清除堤围隐患 149
(四)河堤清障 149
三 电排管理 150
四 水利受益费 150
五 设计施工管理 150
六 施工管理 151
七 石方施工 152
八 混凝土施工 152
九 技术培训 152
第九节 三防工作 152
一 组织工作 152
第七章 近年工作回顾 155
第一节 起步阶段 155
第二节 水利达标阶段 155
第三节 五个工作方面 155
一 不断提高全民水患意识 156
二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156
三 实行“四个一点”办法 156
四 推进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156
五 依靠科技进步,实行依法治水 156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 156
一 五个结合 156
(一)水利现代化与城市化建设结合 157
(二)防洪与排涝结合 157
(三)水利建设与交通建设结合 157
(四)治水和治污结合 157
(五)水资源保护和环境整治结合 157
二 十大任务 157
(一)水利达标工程 157
(二)推进堤围硬底化 157
(三)绿化、美化堤围闸站 157
(四)改造危旧水闸 157
(五)提高排涝能力 157
(六)推进河涌整治 157
(七)实行依法治水 157
(八)救灾预案和防汛物料储备 158
(九)强化水利设施管理 158
(十)实施科教兴水战略 158
第五节 发展与展望 158
第六节 抗灾纪实 159
1956年抗洪 159
1959年抗洪 159
1962年抗洪 159
1964年抗台风 159
1965年抗洪 159
1966年抗旱 159
1967年抗低温 160
1968年抗洪 160
1969年抗低温 160
1970年抗低温 160
1971年抗台风 160
1972年抗台风 160
1972年抗台风 160
1973年暴雨 160
1974年抗洪、风 160
1974年抗旱 160
1975年抗台风 161
1976年抗低温 161
1977年抗旱 161
1978年冰雹 161
1979年抗台风 161
1980年抗低温 161
1981年内涝 161
1982年抗高温 161
1983年冰雹 161
1983年抗洪、风 161
1984年抗高温 161
1988年抗洪 161
1994年抗洪 161
1998年抗洪 161
第七节 龙江水利历届负责人 168
第八章 传说 故事 169
第一节 传说 169
一 甘竹滩传说 169
二 张公撒糠定堤围 169
三 鸡公围修成,生葬陆云英 172
四 水城修筑保家园 173
五 出数唔明赖倒坝 175
第二节 人物故事 177
一 治水先贤黄岐山 177
二 救民水火温汝适 179
三 龙江新闸与邓雄 182
四 浚河利众张思云 185
五 布衣善人李南秋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