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绪言 6
1 范围 9
1·1 应用范围 9
1·2 安全的估计 9
2 定义及符号 9
2·1 定义 10
2·2 符号 11
3 设计一概述 11
3·1 概述 11
3·2 极限状态 12
3·3 作用的表示值 13
3·4 材料性质 14
3·5 部份系数法 15
3·6 静力平衡 20
3·7组合梁的设计要求 20
4 结构分析 22
4·1 概述 22
4·2 有效跨度 22
4·3 稳定性 22
4·4 在使用极限状态时弯曲力矩及竖向剪力的分布 22
4·5 在最终极限状态时弯曲力矩及竖向剪力的分布 23
5 截面分析 25
5·1 概述 25
5·2 定义 26
5·3 密实梁-最终极限状态 27
6 剪力连结的设计-概述 31
6·1 概述 32
6·2 极限状态的要求 32
6·3 剪力连结性质 32
6·4 剪力连结件的设计强度 33
6·5 剪力连结的详节 40
6·6 剪力连结试验 43
6·7 摩擦紧握螺栓 45
7·1 临界截面 47
7·2 每个连结件的最大荷载 47
7 剪力连结的设计-最终极限状态 47
7·3 纵向剪力 48
7·4 完全剪力连结 48
7·5 部份剪力连结 48
7·6 横向钢筋 50
8 剪力连结的设计-使用极限状态 52
8·1 纵向剪力 52
8·2 每个连结件的最大荷载-静力荷载 52
8·3 设计要求-静力荷载 54
8·4 疲劳设计 54
9 温度、收缩及徐变 54
9·1 温度效应 54
9·2 收缩及徐变 55
10·1 概述 56
10 裂缝控制 56
11 挠度 57
11·1 概述 57
11·2 挠度计算 57
11·3 不完全连结的简支梁挠度 57
11·4 挠度限制 57
12 组合结构中的予应力 58
12·1 概述 58
12·2 予应力方法 58
12·3 予应力程度 58
12·4 极限状态要求 59
12·5 能使用性 59
12·6 最终极限状态 59
12·7 裂缝控制 59
14·1 概述 60
14 用予制板的组合梁 60
14·2 钢梁与混凝土坂间的连接 60
14·3 剪力连结 60
13·3 用于桥的架 60
13·2 用于建筑的梁 60
14·6 收缩及徐变 61
14·5 做为横隔的混凝土楼板 61
15·1 范围 61
15 用模压钢板的组合楼板 61
14·4 横向钢筋 61
15·2 材料 62
15·3 设计方法-撑模 63
15·4 组合坂的设计及试验 64
16 组合柱 67
16·1 范围 67
16·2 材料 67
16·3 组合柱截面 68
16·4 承载能量的分析 70
16·5 设计方法 71
16·6 需要提供的机械剪力的连结 74
17 用于建筑的框架结构 75
16·8 施工 75
16·7 使用极限状态 75
18 工作质量及施工 76
18·1 责任 76
18·2 施工程序 76
18·3 钢结构的稳定 77
18·4 施工时的支承情况 77
18·5 施工时的气温影响 77
18·6 予应力索的锚固 77
18·7 施工的精确度及材料的度量控制 78
18·8 剪力连结件 78
18·9 做为组合梁翼的予制混凝土坂 79
18·10 用模压钢钣的组合楼板 79
13 振动 80
13·1 概述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