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管理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民经济管理概论》编写组
  • 出 版 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2
  • ISBN:
  • 页数:493 页
图书介绍:

导言 1

第一编 总论 7

第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任务和原则 7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 7

一 经济管理的概念 7

二 经济管理产生的必然性 8

三 经济管理的性质 9

二 国民经济管理的目的 11

一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 11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目的和作用 11

三 国民经济管理的作用 13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14

一 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果 17

二 民主集中制 18

三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关系 19

四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0

一 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与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关系 23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性质和特点 23

第二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过程 23

第二章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 23

二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性质 26

三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特点 27

四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分类 29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确定 33

一 确定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指导思想 33

二 正确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35

三 我国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经验教训 40

二 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43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 43

一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性 43

三 在实践中修改调整国民经济管理目标 46

第三章 国民经济预测与决策 47

第一节 预测是决策的科学前提 47

一 经济预测的概念 47

二 预测对于决策和计划的作用 49

三 国民经济的预测体系 51

四 经济预测的一般程序和原则 55

一 国民经济决策的意义 57

第二节 国民经济决策的意义和内容 57

二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59

第三节 正确地进行国民经济决策 62

一 逐步完善国民经济决策体系 62

二 提高决策者的理论水平、科学素养和决策能力 65

三 建立科学的国民经济决策程序 68

四 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决策方法 70

一 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 79

第一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79

第四章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79

二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80

第二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订的依据和原则 82

一 制订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依据 82

二 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原则 84

第三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内容和方法 87

一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种类 87

二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标体系 91

三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综合平衡 95

一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织管理工作 97

第四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织和实施 97

二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编制程序 99

三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和检查 100

四 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 102

第五章 经济监督 104

第一节 经济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104

一 经济监督的概念和必要性 104

二 经济监督的性质和作用 106

三 经济监督的种类和特点 108

四 经济监督的机构和职责 111

五 经济监督的过程和效果 112

第二节 经济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114

一 预算监督 114

二 税收监督 117

三 财务监督 119

四 信贷监督 124

五 经济监督的基本方法 129

第三节 经济监督的手段——审计 131

一 审计的概念和种类 131

二 审计的性质和目的 132

三 审计的内容和应用 134

第一节 经济信息的意义与作用 139

一 经济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139

第六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 139

二 经济信息的分类 140

三 经济信息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42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形成及其结构 145

一 建立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和依据 145

二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148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 151

一 管理对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 151

二 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各环节的衔接和正常周转 152

三 改进和完善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的几个问题 154

第四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 157

一 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化的客观必要性 157

二 逐步建立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 158

第一节 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60

一 人力资源的概念 160

第七章 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160

第三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内容 160

二 劳动的人是首要的生产力 162

三 劳动的人具有良好的素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163

第二节 开发人力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64

一 劳动力的再生产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统筹安排 164

二 发展教育事业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 166

三 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劳动力结构 168

四 广开就业门路,使劳动者的能力得以发挥和发展 170

一 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整个国民经济管理的范畴 172

第三节 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172

二 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 173

三 调动人的积极性是管理工作的中心 175

第四节 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行劳动力开放政策 178

一 人员交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178

二 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 179

第八章 对物质资源的管理 182

第一节 物质资源管理的作用和任务 182

一 物质资源的概念 182

二 物质资源管理的作用 183

一 全面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184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84

三 物质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 184

二 大力开发矿业,为国民经济提供丰富的矿产品 187

三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能源工业的建设 188

四 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192

五 逐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194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195

一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 195

二 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 197

三 环境的科学管理 198

一 物质资料的供需平衡 200

第四节 物质资料的管理与合理利用 200

二 物质资料的组织与分配 202

三 物质资料的供应和销售 203

四 物质资料的合理利用 206

第九章 对财力资源的管理 211

第一节 财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211

一 财力资源与资金运动 211

二 财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212

一 财政在资金管理中的作用 214

第二节 财政与银行在资金管理中的作用 214

二 信用资金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215

三 银行在资金管理中的作用 218

第三节 财力的平衡 221

一 财政平衡 221

二 信贷平衡 223

三 财政、信贷与物资的综合平衡 226

四 综合财政计划的平衡体系 227

一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230

第一节 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30

第十章 对科学技术的管理 230

二 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33

三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 234

第二节 科学技术管理的意义、任务和方针 235

一 科学技术管理的意义和任务 235

二 科学劳动的特点及对科学技术管理的要求 237

三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政策 239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组织管理工作 241

一 我国科学技术的管理机构 241

二 科学技术经费与拨款体制 242

三 科学技术队伍 243

四 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244

五 专利制度 245

六 建立专业化的科学技术顾问机构 247

七 科学技术管理的经济方法 248

第四节 技术引进工作 248

一 技术引进的意义 248

二 技术引进的方针 250

三 技术引进的方法与途径 251

一 对涉外经济管理的必然性 253

第十一章 对涉外经济的管理 253

第一节 对涉外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53

二 涉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55

第二节 对涉外经济管理的方针、政策与原则 258

一 制定对涉外经济管理方针、政策的依据 258

二 对涉外经济管理的方针、政策 260

第三节 对外贸易的管理 263

一 对外贸易的意义 263

二 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 264

三 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工作 266

第四节 引进先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管理 269

一 引进先进技术与利用外资的关系 269

二 引进技术的经济管理 270

三 对外资管理的内容 274

第五节 对外金融、外汇的管理 279

一 对外金融管理的方针 279

二 加强中国银行的业务管理 281

三 健全外汇管理法制 283

一 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 286

第六节 对经济特区的管理 286

二 经济特区的管理体制及其主要原则 287

三 走中国式的特区道路 288

四 加强特区的管理工作 291

第四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组织 292

第十二章 对部门经济的管理 292

第一节 国民经济部门的形成和分类体系 292

一 国民经济部门的形成 292

二 国民经济部门的分类体系 293

一 农业部门 296

第二节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296

二 工业部门和基本建设部门 298

三 交通部门和商业部门 300

四 服务部门 300

五 文化部门 302

第三节 建立合理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 303

一 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模式 303

二 影响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因素 305

三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 306

一 加强对全局影响较大的部门的管理 308

第四节 国家对各部门的管理 308

二 解决跨部门的经济技术问题 310

三 调节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 311

第十三章 对地区经济的管理 312

第一节 地区经济的特点和管理上的要求 312

一 国民经济地区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关系 312

二 我国地区经济的特点 315

三 对地区经济管理的目的和要求 316

一 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标志 318

第二节 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318

二 影响生产力布局的条件和因素 319

三 实现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途径 322

四 生产力布局的组织工作 326

五 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协调中的作用 330

第三节 地区经济的综合平衡 332

一 地区物力平衡 332

二 地区财力平衡 335

三 地区的物资和财政信贷之间的平衡 337

一 企业的概念 340

第十四章 对企业经济的管理 340

第一节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340

二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41

三 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和任务 342

第二节 国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 345

一 对企业组织形式的确定 345

二 对企业生产规模的确定 347

三 组织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 351

四 建立经济联合体 355

一 改进企业管理的必要性 362

第三节 不断改进企业管理 362

二 改进企业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364

三 大力培养企业管理人才 365

第十五章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367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 367

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367

二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的客观依据 368

三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 370

一 经济权利的合理划分 372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中的权、责、利 372

二 经济责任的确立 374

三 经济利益的正确处理 377

第三节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379

一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379

二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 382

第五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方法 388

第十六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行政方法和经济方法 388

第一节 行政方法 389

一 运用行政方法的客观必要性 389

二 行政方法的重要作用 391

一 经济方法的核 395

第二节 经济方法 395

二 运用经济方法的客观必要性 396

三 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相结合 400

第三节 发挥价格、税收、信贷的杠杆作用 402

一 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 402

二 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 406

三 发挥信贷杠杆的作用 409

一 经济立法的概念 413

第十七章 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413

第一节 经济立法的地位和作用 413

二 经济立法与经济规律、经济政策的关系 416

三 经济法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419

第二节 建立和健全经济司法 425

一 经济司法的重要性 425

二 加强经济审判工作 429

第三节 经济仲裁 430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434

一 有利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434

第十八章 国民经济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434

二 有利于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435

三 坚持思想领先,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436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内容 438

一 正确处理经济活动中的人民内部矛盾 438

二 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干部的政治素质 439

三 充分调动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440

四 培养又红又专的经济管理干部 442

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 443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方法 443

二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444

三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445

第十九章 现代管理技术 448

第一节 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的意义及其基本要求 448

一 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的必要性 448

二 要用系统工程的思想管理国民经济 449

三 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必须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451

第二节 投入产出分析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452

一 投入产出表的模式及其基本结构 452

二 怎样运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454

一 线性规划 460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优化方法 460

二 计划评审技术 467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在国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471

一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471

二 电子计算机具体应用的若干问题 472

第一节 讲求经济效果的意义 476

一 社会经济效果的概念 476

第二十章 社会经济效果 476

第六编 社会经济效果 476

二 社会经济效果的范围 477

三 讲求经济效果的意义 480

第二节 社会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 481

一 设置社会经济效果指标的原则 481

二 影响社会经济效果的因素 482

三 社会经济效果指标体系的设置 484

第三节 提高社会经济效果的途径 490

一 我国经济效果差的原因 490

二 努力提高经济效果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