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方法篇 17
第一节 论中国哲学中的研几方法 19
第二节 论中国哲学中的体认方法 26
第三节 论中国哲学中的器物与道理 33
第四节 论孔子对《诗经》中比兴手法的倚重 42
第五节 论魏晋哲学中的天地之教 47
第二章 物象篇 61
第一节 渔翁与樵叟 63
第二节 卵子与婴儿 72
第三节 农夫与工匠 83
第四节 捕风与捉影 99
第五节 鸢飞与鱼跃 116
第六节 游刃与凿 133
第七节 “浑沌”三性 143
第三章 字象篇 159
第一节 论“道” 161
第二节 谈“玄” 185
第三节 诉“朴” 198
第四节 解“爻” 207
第五节 释“?” 222
第六节 析《老子》的“我”和“吾” 229
第七节 论明儒的号(一):斋、庵、轩 244
第八节 论明儒的号(二):山、水、川、谷 252
第四章 行象篇 261
第一节 清谈与酒 263
第二节 医与玄:何晏思想管窥 277
第三节 木石与造化:阮籍的思想轨迹 290
第四节 马性与鸟迹:嵇康的思想特质 298
第五节 “竹林七贤”与中古文化精神 306
第六节 “戒慎恐惧”论(一):儒生篇 331
第七节 “戒慎恐惧”论(二):魏晋名士篇 341
第八节 论“四十不惑” 350
第五章 理象篇 359
第一节 《庄子》中的“数” 361
第二节 秦汉“阴阳五行”中心论 371
第三节 《淮南子》论社会之“和” 383
第四节 刘安治国三要素:天、人与器物 392
第五节 魏晋“玄学”的缘起 402
第六节 魏晋“名教”与“自然”论笺 412
第七节 魏晋“贵无”与“崇有”辨正 422
参考文献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