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位教师都成功:“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构建与实施》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文智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概述 1

第一节 “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发展背景 3

一、教师职后教育的蓬勃发展 4

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7

三、“强师工程”的全面实施 8

第二节 “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内涵 12

一、什么是“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 13

二、“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内容与方式 15

三、“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意义 17

第三节 “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基本特点 21

一、组织主体性 22

二、目标指向性 23

三、操作灵活性 24

第四节 “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主要作用 26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6

二、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29

三、助力教师培训模式变革 32

第五节 “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与教育实施 34

一、目标引领,加速教师梯队建设 35

二、问题深究,解决教师现实困惑 37

三、活动推进,激发教研组活力 38

第六节 “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与教育管理 40

一、发挥文化育人力量,加强教师思想引领 41

二、建立成长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发展潜能 42

三、营造和谐氛围,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45

第二章 “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组织规划 49

第一节 “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组织形成 51

一、设置校本研修组织机构 52

二、建设校本研修教师团队 54

第二节 “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规划制订 57

一、制订“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规划的思路与原则 57

二、制订“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规划的目标与要求 60

第三节 “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行动措施 62

一、主动推进校本研修工作 63

二、建立健全校本研修制度 65

三、创造校本研修良好条件 68

第三章 “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主要类型 73

第一节 单个教师的“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 75

一、以理论学习为基点,革新教育理念 76

二、以实践研究为导向,破解课改困惑 78

三、以价值实现为驱动,促进自我成长 80

第二节 共同协作的“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 83

一、团队互动,擦燃智慧火花 83

二、同伴互助,携手共同进步 86

三、引领示范,提高研修实效 88

第三节 学校范围的“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 90

一、以人为本,激发教师的发展潜力 91

二、多措并举,促进研修的良性发展 93

三、构建文化,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95

第四章 “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 99

第一节 课例分析 101

一、经典课例 101

二、课例解读 107

三、操作要领 111

第二节 课堂观察 113

一、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 113

二、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120

第三节 问题解决 123

一、问题的发现与提炼 125

二、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 126

第四节 备说听评 127

一、集体备课 128

二、课前说课 129

三、课堂听课 130

四、课后评课 132

第五节 课题带动 134

一、课题选择的基本原则 135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136

三、课题研修的落实措施 138

第五章 “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实施步骤 141

第一节 实施“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一般步骤 143

一、确定研修主题 143

二、组织研修活动 144

三、实施研修评价 145

第二节 实施“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几种方式 147

一、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 147

二、行动研究式校本研修 150

三、课例研究式校本研修 153

第三节 实施“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 157

一、第一维度目标:培养学习型教师,让人人提升 158

二、第二维度目标:培养创新型教师,让骨干成才 161

第六章 “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实施策略 165

第一节 强化校本研修的管理 167

一、强化制度管理 167

二、强化过程管理 168

三、强化档案管理 170

第二节 转变教师的研修观念 171

一、转变学习观念 172

二、转变研究观念 173

三、转变培训观念 175

第三节 加强研修理论的学习 177

一、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177

二、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79

三、学习课程改革理论 180

第四节 处理好研修与教学的关系 182

一、联系教学实情 182

二、合理安排时间 184

三、做到研学一体 185

第五节 坚持校本研修的实施原则 187

一、全员性原则 187

二、针对性原则 188

三、实效性原则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