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网络技术基础 1
1.1 计算机网络简介 1
1.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
1.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
1.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
1.1.4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3
1.1.5 网络中常用术语 4
1.1.6 数据传输介质 4
1.2 Internet的地址系统 6
1.2.1 IP地址 6
1.2.2 子网掩码 7
1.3 网络设备 8
1.3.1 中继器 9
1.3.2 网桥(Bridge) 9
1.3.3 路由器(Router) 9
1.4 网络设备图符 10
第2章 思科系列设备介绍 11
2.1 路由器设备 11
2.1.1 路由器的组成 11
2.1.2 路由器的启动过程 12
2.1.3 路由器接口 15
2.1.4 路由器接口的命名 19
2.2 交换机设备 20
2.2.1 交换机的启动过程 20
2.2.2 交换机的LED指示灯 23
2.2.3 交换机接口的命名 24
2.3 防火墙设备 25
2.3.1 防火墙定义 25
2.3.2 防火墙分类 25
第3章 路由器基本配置 28
3.1 路由器IOS简介 28
3.1.1 连接到路由器 28
3.1.2 命令行界面 28
3.1.3 路由器的模式 29
3.1.4 路由器基本命令 29
3.2 实验1:通过Console口访问路由器 32
3.3 实验2:通过Telnet访问路由器 35
3.4 实验3:CLI的使用及IOS基本命令 36
3.5 实验4:一台路由器连通两个不同网络 38
3.6 实验5:CDP 39
3.7 实验6:IOS的备份 41
3.8 实验7:路由器密码恢复与IOS的恢复 43
3.9 路由器基本配置命令汇总 44
第4章 静态路由配置 46
4.1 静态路由理论指导 46
4.1.1 静态路由 46
4.1.2 默认路由 48
4.2 实验1:静态路由 49
4.3 实验2:默认路由 53
4.4 静态路由命令汇总 55
第5章 RIP路由配置 56
5.1 RIP协议理论指导 56
5.1.1 RIP工作的基本原理 56
5.1.2 RIP的运行特点 57
5.1.3 路由环路 57
5.1.4 RIP的基本配置 57
5.2 实验1:RIPv1基本配置 58
5.3 实验2:RIPv2基本配置 63
5.4 实验3:RIPv2认证 66
5.5 RIP路由配置基本命令汇总 68
第6章 EIGRP路由配置 70
6.1 EIGRP协议理论指导 70
6.1.1 EIGRP相关术语 70
6.1.2 EIGRP的可靠性 71
6.1.3 邻居的发现 71
6.1.4 EIGRP的邻居表和拓扑表 71
6.1.5 弥散更新算法(Diffusing Update Algorithm,即DUAL) 72
6.1.6 EIGRP的度量 73
6.1.7 自治系统和ID 73
6.1.8 EIGRP的基本配置命令 74
6.2 实验1:EIGRP基本配置 75
6.3 实验2:EIGRP负载均衡、汇总和认证 80
6.4 实验3:EIGRP认证 85
6.5 EIGRP路由配置命令汇总 86
第7章 OSPF路由配置 88
7.1 OSPR协议理论指导 88
7.1.1 OSPF相关术语 88
7.1.2 SPF算法 89
7.1.3 OSPF的负载均衡 89
7.1.4 OSPF的基本配置命令 90
7.2 实验1:单区OSPF基本配置 91
7.3 实验2:多区OSPF基本配置 97
7.4 实验3:基于区域的OSPF简单口令认证 101
7.5 实验4:基于链路的OSPF简单口令认证 104
7.6 OSPF路由配置命令汇总 105
第8章 交换机基本配置 107
8.1 交换机配置理论指导 107
8.1.1 配置交换机IP地址 107
8.1.2 配置交换机接口 108
8.2 实验1:交换机基本配置 108
8.3 实验2:交换机密码恢复 109
8.4 实验3:交换机IOS恢复 111
8.5 交换机基本命令汇总 112
第9章 VLAN 114
9.1 VLAN理论指导 114
9.1.1 VLAN划分 114
9.1.2 TRUNK配置 115
9.1.3 VTP配置 116
9.2 实验1:VLAN划分 118
9.3 实验2:Trunk配置 120
9.4 实验3:VTP配置 122
9.5 VLAN基本命令汇总 124
第1O章 STP 125
10.1 STP理论指导 125
10.1.1 STP 125
10.1.2 PVST 126
10.1.3 RSTP 126
10.2 实验1:STP和PVST 127
10.3 实验2:RSTP 130
10.4 STP基本命令汇总 132
第11章 VLAN间路由 133
11.1 VLAN间路由理论指导 133
11.1.1 物理接口和子接口 133
11.1.2 单臂路由 133
11.1.3 三层交换 134
11.2 实验1:普通VLAN间路由配置 135
11.3 实验2:三层交换实现VLAN间路由 137
11.4 VLAN间路由命令汇总 141
第12章 ACL 142
12.1 ACL理论指导 142
12.1.1 标准ACL 143
12.1.2 扩展ACL 144
12.1.3 命名ACL 145
12.1.4 在VTY上应用ACL 146
12.2 实验1:标准ACL 146
12.3 实验2:扩展ACL 149
12.4 实验3:命名ACL 151
12.5 ACL命令汇总 152
第13章 NAT 153
13.1 NAT理论指导 153
13.1.1 私有IP地址 153
13.1.2 静态NAT 154
13.1.3 动态NAT 155
13.1.4 PAT 156
13.2 实验1:静态NAT配置 157
13.3 实验2:动态NAT配置 160
13.4 实验3:PAT配置 162
13.5 NAT命令汇总 164
第14章 DHCP 165
14.1 DHCP理论指导 165
14.1.1 DHCP基本配置 165
14.1.2 DHCP中继 166
14.2 实验1:DHCP基本配置 167
14.3 实验2:DHCP中继 169
14.4 DHCP命令汇总 171
第15章 HDLC和PPP 172
15.1 HDLC和PPP理论指导 172
15.1.1 HDLC基本配置 172
15.1.2 PPP基本配置 173
15.1.3 PAP认证 175
15.1.4 CHAP认证 175
15.2 实验1:HDLC和PPP基本配置 176
15.3 实验2:PAP认证 179
15.4 实验3:CHAP认证 181
15.5 HDLC和PPP命令汇总 182
第16章 帧中继 183
16.1 帧中继理论指导 183
16.1.1 帧中继基本配置 183
16.1.2 帧中继映射 186
16.2 实验1:帧中继基本配置 187
16.3 实验2:帧中继映射 189
16.4 帧中继命令汇总 191
附录A Packet Tracer 5.2简介 192
A.1 安装 192
A.2 添加网络设备和计算机构建网络 193
A.3 真实或模拟环境测试网络 204
附录B 思科设备命令速查表 206
参考文献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