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江苏传统教育概论 11
一 江苏传统教育之兴盛 11
(一)江苏传统教育发生的背景 11
(二)科举与江苏传统文化氛围 16
(三)江苏传统教育体系 23
二 道、咸之际江苏传统教育的衰败 43
(一)科举制度与江苏传统教育的衰败 43
(二)19世纪中叶江苏传统教育所受之重创 47
(一)江苏近代早期教育家对教育近代化的认识与影响 61
第二章 江苏教育近代化的起步(1861~1897) 61
一 江苏教育近代化起步的原因、特点及不足 61
(二)经世致用学风与江苏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75
(三)江苏教育近代化起步阶段的特点和不足 79
二 冯桂芬与上海广方言馆 91
(一)上海广方言馆创立的背景 91
(二)上海广方言馆基础的奠定 92
(三)1870年上海广方言馆的改革及制约因素 95
三 洋务学堂引起的反应·格致书院和南菁书院 101
(一)创设的不同动因 101
(二)功能·规模·课程 103
(三)格致书院、南菁书院的考课及其特点 109
(四)新政时期的不同命运 116
四 “自强”运动的后期产物:江南水师学堂 118
(一)江南水师学堂与北洋水师 118
(二)刘坤一、张之洞与江南水师学堂 123
第三章 江苏教育近代化的开展(1898~1911) 128
一 清末江苏教育的嬗变和新式教育格局的形成 128
(一)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促进江苏教育近代化开展的动因 128
(二)变革的先导:江苏教育行政制度的建立与刷新 138
(三)以义务教育为基础 以师范学堂为先导,中学、专门、实业学堂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 144
(一)张之洞和三江师范学堂的创设 158
二 两江师范学堂 158
(二)李瑞清的事业:两江师范学堂 162
(三)日本教习与两江师范学堂 169
(四)成就与问题 174
三 地方自治运动与清末江苏义务教育的兴起 177
(一)地方自治与清末义务教育 177
(二)地方自治与江苏义务教育的发动和组织 180
(三)地方自治和江苏义务教育经费的筹集 182
(四)地方自治与江苏义务教育的改进 185
(一)清末江苏实业教育发达的原因 188
四 清末江苏的实业教育 188
(二)清末江苏实业教育发展形成的结构 192
(三)清末江苏实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98
第四章 江苏教育近代化的推进(1912~1927)(上) 201
一 民国前期江苏教育变革的背景、动因及格局 201
(一)军阀势力扩张与江苏教育近代化的推进 201
(二)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与江苏教育制度的变革 207
(三)1912~1927年江苏教育近代化的主题与格局的形成 220
二 江苏与近代教育理论的传播及教育科学化探索 235
(一)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江苏的传播与影响 235
(二)江苏与教育研究方法科学化 247
(三)20年代江苏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引进、实验和创新 253
三 民国前斯江苏的社会教育 261
(一)清末民初江苏社会教育主题的转换 261
(二)民国前期江苏社会教育内容、成就与特点 265
第五章 江苏教育近代化的推进(1912~1927)(下) 272
一 江苏中等教育发展:与实业相联络,与社会相沟通 272
(一)民国前期中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江苏中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272
(二)江苏中等教育取向:与实业相联络,与社会相沟通 277
(三)新学制与20年代江苏中学教育改革 281
(四)江苏私立中学考察 288
二 东南大学与20年代江苏教育近代化 293
(一)从南高到东大:江苏地方官绅作用分析 294
(二)郭秉文与东南大学 300
(三)研究·教授·推广 307
第六章 个案研究:江苏省教育会 313
一 从江苏学务总会到江苏省教育会 313
(一)开创期:江苏学务总会(1905~1906) 315
(二)合法期:江苏教育总会(1906~1911) 320
(三)扩张期:江苏省教育会(1912~1927) 324
(一)江苏省教育会的组织结构 331
二 江苏省教育会组织结构及与其他教育会的关系 331
(二)江苏省教育会与地方教育会及其他教育团体关系 341
三 江苏省教育会与近代江苏教育发展 352
(一)致力于江苏教育经费制度化 354
(二)倡导职业教育和通谷教育 357
(三)推动国语教育与理科教育 367
(四)促进江苏体育事业的发展 372
结语 376
后记 389
附录一 江苏教育近代化大事年表 391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