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前言 “中国热”之后 1
1958年“大跃进”的意义 2
毛泽东思想相对化的进退维谷 3
变幻莫测的中国形象 5
一、日中经济交流剖析 6
上海宝山钢铁厂 6
日中谈判的内幕 8
正式签订合同 10
武汉钢铁公司的先例 12
“以钢为纲”的现实 14
二、“四个现代化”的意义 18
为什么是“四个现代化”? 18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结果 20
最大的矛盾是什么? 21
三、“现代化”能否成功? 25
“经济规划”本身的薄弱环节 25
没有专家治国论者 28
落后的汽车工业 31
没有经济统计的计划经济 33
四、失败的“大跃进” 36
“中国人是伟大的民族” 37
钢铁生产的伟大号召 39
1982年是危机年 41
通货膨胀怎么办? 44
生活差距扩大后 46
五、中国的贫弱的经济基础 49
能源不足 49
受限制的8%的工业增长率 52
劳动力没有问题吗? 53
铁路运输的薄弱环节 55
公路和铁路都不足 57
贫弱的港口设备 60
进口设备的帐单 62
40亿美元的利息负担 65
对外收支平衡如何? 67
六、经济发展计划的大转变 70
“大寨样板”的自我批判 70
李毓峰文章的要点 72
1979年2月,变化的风波 73
对越南的进攻作战 75
终于号召调整 78
不增长的粮食生产 81
七、人民公社会解散吗? 81
粮食进口急剧增加 83
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85
“农业现代化”有可能吗? 88
有待解散的人民公社 90
天下再次大乱 92
“为工业服务的农业” 94
尾声--迎接紧要关头的日中关系 97
粮食供应量有下降的趋势 97
农产品的提价 100
对1979年农业歉收的估计 102
重工业投资的削减 104
日本赔偿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106
代后记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