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热传导 1
4.1.1 平壁的传热系数 1
4.1.2 金属壁的传热系数 1
4.1.3 保温层的传导热损失 4
4.1.4 管壁的热阻 5
4.1.5 平板不稳定热传导的计算 6
4.1.6 圆柱体不稳定热传导的计算 8
4.1.7 立方体不稳定热传导的计算 10
4.2 热辐射 13
4.2.1 黑体辐射能 13
4.2.2 无限大平行面的辐射系数 14
4.2.3 两物体间辐射系数和传热量 16
4.2.4 物体向周围辐射传热系数(龟井三郎方程) 19
4.2.5 物体向周围辐射传热系数(卡普兰方程) 20
4.2.6 物体向周围辐射传热量 22
4.2.7 炉壁对被加热物的辐射传热量 23
4.2.8 含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的气体辐射传热量 24
4.3 管内强制对流传热 27
4.3.1 水平管内呈层流时的传热膜系数 27
4.3.2 高粘度液体在管内呈层流时的传热膜系数 29
4.3.3 液体在管内呈过渡流时的传热膜系数 31
4.3.4 流体在管内呈湍流时的传热膜系数(迪塔斯-贝尔特方程) 33
4.3.5 流体在管内呈湍流时的传热膜系数(内田方程) 34
4.3.6 流体在管内呈湍流时的传热膜系数(西德尔--塔特方程) 36
4.3.7 液体及气体在管内呈湍流时的传热膜系数 38
4.3.8 过热蒸汽、一般气、液体及致冷剂在管内呈湍流时的传热膜系数 41
4.3.9 液体在管内呈湍流时的传热膜系数(Re〉10000) 45
4.3.10 某些液体在水平管内呈湍流时的传热膜系数(柯尔伯恩方程) 47
4.3.11 常压及低压下某些液体在管内呈端流时的传热膜系数 49
4.3.12 某些液体在管内呈湍流时的传热膜系数(Re〉10000及Re=2100) 52
4.3.13 水在管内呈湍流时的传热膜系数(常压及40~220°F下) 54
4.3.14 水在管内呈湍流时的传热膜系数(改写的迪塔斯-贝尔特方程) 56
4.3.15 水及液体在管内呈湍流时的传热膜系数 57
4.3.16 水、盐水在管内呈湍流时的传热膜系数 59
4.3.17 水在直管和盘管内的传热膜系数 61
4.3.18 水在管内呈降膜流动时的传热膜系数 63
4.3.19 气体在管内呈过渡流或湍流时的传热膜系数 64
4.3.20 气体在管内呈湍流时的传热膜系热 66
4.3.21 一些气体在管内吴湍流时的传热膜系数 67
4.3.22 烃类气体在管内呈湍流时的传热膜系数 69
4.3.23 空气和燃烧气在管内强制对流时的传热膜系数 71
4.3.24 流体在盘管内流动时传热膜系数的修正系数 73
4.4 管外(管束)强制对流传热 75
4.4.1 流体垂直流经管束时的传热膜系数 75
4.4.2 壳程传热膜系数(多诺霍方程,鹤尾定雄法) 77
4.4.3 壳程传热膜系数(多诺霍方程,贾维厄·F·邝法) 79
4.4.4 壳程传热膜系数(麦克亚当斯方程) 81
4.4.5 壳程液体传热膜系数 83
4.4.6 水垂直流经错列管束时的传热膜系数 85
4.4.7 气体垂直流经错列管束时的传热膜系数(麦克亚当斯方程,戴维斯法) 87
4.4.8 气体垂直流经错列管束时的传热膜系数(麦克亚当斯方程,贾维厄·F·邝法) 88
4.4.9 一些气体流经管内和管束时的传热膜系数 90
4.4.10 空气流经平板时的传热膜系数 94
4.4.11 空气垂直流经单管外时的传热膜系数 96
4.4.12 空气流经翅片管表面的传热膜系数 98
4.4.13 空气和燃烧气垂直流经错列管束时的传热膜系数 100
4.4.14 空气和燃烧气垂直流经管束时的传热膜系数 102
4.4.15 浸没式冷却器的管外传热膜系数 104
4.4.16 流化床层内换热器的传热膜系数 105
4.5 搅拌传热 107
4.5.1 搅拌槽内液体的传热膜系数(奥尔德林-格雷-顿方程) 107
4.5.2 搅拌槽内液体的传热膜系数(奇尔顿方程) 109
4.5.3 搅拌槽内液体的传热膜系数(斯密斯修正方程) 111
4.5.4 钢衬玻璃搅拌槽内液体的传热膜系数 113
4.5.5 搅拌槽内非牛顿液体的传热膜系数(格卢兹-罗申科方程) 115
4.5.6 搅拌槽内非牛顿液体的传热膜系数(卡雷奥-查雷斯特方程) 119
4.5.7 螺旋式刮板换热器的传热膜系数 121
4.5.8 转筒干燥器的容积传热系数 123
4.6.1 自然对流传热膜系数 125
4.6 自然对流传热 125
4.6.2 空气自然对流的传热膜系数 127
4.6.3 空气自然对流的传热膜系数(龟井三郎方程) 128
4.6.4 空气自然对流的传热膜系数(努塞尔特-格罗伯方程) 130
4.6.5 自然对流的传热强度 132
4.6.6 室内空气与周围壁板自然对流传热强度 134
4.6.7 水和盐水自然对流的传热膜系数 136
4.7 冷凝及沸腾时的传热 139
4.7.1 管外膜状冷凝的传热膜系数(科尔伯恩-霍根-麦克亚当斯方程) 139
4.7.2 管外膜状冷凝的传热膜系数 144
4.7.3 垂直管外膜状冷凝的传热膜系数 146
4.7.4 一些物质在管外膜状冷凝的传热膜系数 148
4.7.5 一些有机物冷凝的传热膜系数 150
4.7.6 水蒸汽在垂直管外冷凝的传热膜系数 151
4.7.7 水蒸汽冷凝时的传热膜系数 153
4.7.8 水蒸汽在真空下冷凝时的传热膜系数 154
4.7.9 含有空气的水蒸汽冷凝时的传热膜系数 155
4.7.10 上、下排列的水平管各排的“局部”传热膜系数 157
4.7.11 核沸腾传热膜系数(吉尔摩方程) 158
4.7.12 核沸腾传热膜系数(科利尔方程) 160
4.7.13 沸腾时两相流的传热膜系数 161
4.7.14 饱和液体沸腾时的最大热流率 164
4.7.15 水开始沸腾时的热流量 166
4.7.16 回转薄膜蒸发器的传热膜系数 168
4.8 换热器计算的一般问题 170
4.8.1 解传热方程式Q=UA△t 170
4.8.2 包括全部热阻的总传热系数 171
4.8.3 清洁管的总传热系数 174
4.8.4 单侧污垢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 175
4.8.5 两侧污垢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 177
4.8.6 污垢热阻与使用时间的关系 178
4.8.7 对数平均温度差 182
4.8.8 管壁温度 183
4.8.9 壳管换热器的管数与壳径(幡野佐一方程) 184
4.8.10 壳管换热器的管数与壳径(概略式) 186
4.8.11 壳管热换器的管数与壳径 188
4.8.12 壳管换热器的流速与传热面积 189
4.8.13 壳管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194
4.8.14 壳管换热器的壳侧错流面积 196
4.8.15 壳管换热器的壳侧错流面积(TEMA方程) 197
4.8.16 壳管换热器的弓形挡板缺口流通面积 199
4.8.17 壳管换热器的管束当量直径(鹤尾定雄方程) 200
4.8.18 壳管换热器的管束当量直径 202
4.8.19 壳管换热器的管束当量直径(戴维斯方程) 203
4.8.20 套管换热器的环隙当量直径 205
4.8.21 壳管换热器管外流体流经挡板缺口的压力降 206
4.8.22 壳管换热器管外流体垂直流经管束的压力降 208
4.8.23 壳管换热器管外流体垂直流经管束的压力降(格里米森-鲍彻方程) 210
4.8.24 壳管换热器的壳侧压力降 212
4.8.25 壳管换热器的壳侧压力降(克恩方程) 215
4.8.26 翅片管换热器的管束压力降 219
4.8.27 壳管换热器在相同压降时管径与管数的关系 226
4.8.28 翅片管效率 228
4.9 换热器及冷凝器计算 230
4.9.1 换热器出口温度和传热量 230
4.9.2 换热器出口温度和传热量(欧文·格兰特传热曲线) 234
4.9.3 换热器出口温度和传热量(幡野佐-方程) 236
4.9.4 间歇加热和冷却时间及传热面积(克思方程) 238
4.9.5 间歇加热和冷却时间及传热面积 247
4.9.6 间歇加热时间及传热面积 249
4.9.7 间歇冷却时间 250
4.9.8 壳管式冷凝器 252
4.9.9 壳管式水蒸汽冷凝器(克恩方程) 267
4.9.10 壳管式水蒸汽冷凝器 270
4.9.11 盘管式水蒸汽冷凝器 273
4.9.12 水蒸汽盘管加热器 275
4.9.13 水蒸汽冷凝器及沸腾器 279
4.10.1 平面和圆柱面对流和辐射热损失 282
4.10 散热、保温及电热 282
4.10.2 炉壁对流和辐射散热量 288
4.10.3 管道对流和辐射散热量 289
4.10.4 裸管热损失 291
4.10.5 保温及不保温贮槽的热损失 292
4.10.6 铝反射保温层的传热系数 297
4.10.7 炉壁保温厚度和热损失 298
4.10.8 垂直炉壁的热损失 300
4.10.9 平面和圆柱面保温厚度 302
4.10.10 管道保温厚度和热损失 304
4.10.11 管道保温厚度和热损失(坎默方程) 308
4.10.12 管道保温厚度 310
4.10.13 管道不结露时的保温厚度 313
4.10.14 管道不结露时的保温厚度(比尔·西森方程) 313
4.10.15 蒸汽管散热引起的温度降 316
4.10.16 蒸汽加热管道的冷凝水生成量 317
4.10.17 加热空气用热水量 319
4.10.18 电热体表面温度 322
4.10.19 加热空气用电量(约翰·莫纳尔法Ⅰ) 324
4.10.20 加热空气用电量(约翰·莫纳尔法Ⅱ) 326
4.10.21 加热空气和水的用电量 327
4.10.22 电加热器用电量 328
4.10.23 电保温管用电量 330
4.10.24 加热管道用电缆的缠绕间距 337
4.11 燃烧 339
4.11.1 燃料的高热值 339
4.11.2 由API比重指数计算燃料油的高低热值 340
4.11.3 燃料的高低热值换算 342
4.11.4 煤的灰熔点 343
4.11.5 燃烧所需的理论空气量 344
4.11.6 燃烧理论空气量和实际空气量(比尔·西森法) 345
4.11.7 燃烧理论空气量和实际空气量(威廉·西森法) 346
4.11.8 烟气中二氧化碳最大理论量和空气过剩率(比尔·西森法) 348
4.11.9 烟气中二氧化碳最大理论量和空气过剩率(威廉·西森法) 350
4.11.10 烟气的体积 351
4.11.11 干烟气和湿烟气的重量 352
4.11.12 由烟气成份计算烟气体积 353
4.11.13 干烟气的重量和热损失 354
4.11.14 过剩空气所引起的热损失 356
4.11.15 燃料中的氢含量和生成水引起的热损失 358
4.11.16 不完全燃烧的热损失 359
4.11.17 固体燃料不完全燃烧的热损失率 360
4.11.18 液体燃料不完全燃烧的热损失率 361
4.11.19 气体燃料不完全燃烧的热损失率 362
4.11.20 预热空气取得的燃料节约率 363
4.11.21 烟气的露点 364
附录 常用单位换算表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