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配价语法面面观 1
第一节 “价”的定义和性质 2
1.1.1 配价的化学插曲 2
1.1.2 语言学上的“价” 4
第二节 配价语法和依存语法 7
1.2.1 配价和依存观念的源流 7
1.2.2 配价语法和依存语法的关系 12
1.2.3 历史的思考:青年语法学派的影响 17
第三节 配价语法和格变语法 21
1.3.1 解释语义学和生成语义学 21
1.3.2 菲尔墨的格语法理论 26
1.3.3 从离散的格到原型角色 32
第四节 配价语法的系统化和实用化 38
1.4.1 配价语法在法国和德国的发展 38
1.4.2 定价原则和动词的配价分类 42
1.4.3 样例:一个配价语法的实用模式 47
第二章 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概观 55
第一节 动词的“系”和句子分析 56
2.1.1 动词的“系”及其各种补词 56
2.1.2 动词的“系”和句式安排 63
第二节 动词的“向”和歧义指数 69
2.2.1 动词的“向”和句法空位 69
2.2.2 名词配价和歧义指数 77
第三节 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85
2.3.1 对国外配价语法理论的介绍和评论 85
2.3.2 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全面展开 88
第四节 汉语配价语法研究中的理论分歧 95
2.4.1 配价这种范畴的性质和基础 95
2.4.2 确定价数的标准和测试方法 102
第三章 汉语动词的配价层级和配位方式 112
第一节 动词的价和配价层级 113
3.1.1 动词的配价层级:联、项、位、元 113
3.1.2 提取元的框架:原子句 118
第二节 动词的联和语义场景 124
3.2.1 语义场景的结构化:“框架一槽”和填项 124
3.2.2 联的确定原则:典型性、现实性、适中性、专门性 125
3.2.3 语义场景的词汇化:最小义项和最纯义项 128
第三节 动词的项和句子压模 130
3.3.1 联的语义角色化:格指派 130
3.3.2 记忆容量的后果:句子压模 137
第四节 配位方式和语义过程 140
3.4.1 透视域的句法化:配位方式 140
3.4.2 调整配位的语义机制:格的细分、合并和转化 144
第五节 配位方式和语法过程 150
3.5.1 调整配位的语法机制:(1)话题化 150
3.5.2 调整配位的语法机制:(2)述题化 156
第六节 配价语法和汉语语法的意合机制 165
3.6.1 从基础句到派生句 165
3.6.2 配位方式和意合机制 167
第四章 一元动词的配价和配位分析 171
第一节 从配价层级到配位方式 172
4.1.1 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困境 172
4.1.2 配价层级和配位方式 174
第二节 一元一位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175
4.2.1 一元一位一项一联动词,简称一元动词 175
4.2.2 一元一位二项二联动词,简称一元二项动词 177
4.2.3 假一元二位动词 178
第三节 一元二位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179
4.3.1 一元二位二项二联动词,简称一元二位动词 179
4.3.2 一元二位二项三联动词,简称一元二位三联动词 184
4.3.3 一元二位二项四联动词,简称一元二位四联动词 187
4.3.4 一元二位二项五联动词,简称一元二位五联动词 188
4.3.5 一元二位三项三联动词,简称一元二位三项动词 189
4.3.6 一元二位三项四联动词 191
第四节 一元三位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192
4.4.1 一元三位三项六联动词,简称一元三位六联动词 192
4.4.2 一元三位四项五联动词 194
第五节 形容词的配价层级和配位方式 195
4.5.1 形容词和动词的界线 195
4.5.2 一元形容词的配价和配位分析 197
4.5.3 二元形容词的配价和配位分析 203
第六节 从配价语法走向意念—交际语法 208
4.6.1 对配价层级的反思 208
4.6.2 走向意念—交际语法 209
第五章 二元动词的配价和配位分析 215
第一节 二元二位二项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216
5.1.1 二元二位二项二联动词,简称二元动词 216
5.1.2 二元二位二项三联动词,简称二元三联动词 224
第二节 二元二位三项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226
5.2.1 二元二位三项三联动词,简称二元三项动词 226
5.2.2 二元二位三项四联动词,简称二元三项四联动词 231
5.2.3 二元二位三项五联动词,简称二元三项五联动词 234
第三节 二元二位四项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235
5.3.1 二元二位四项四联动词,简称二元四项动词 235
5.3.2 二元二位四项五联动词,简称二元四项五联动词 236
第四节 二元三位三项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237
5.4.1 二元三位三项三联动词,简称二元三位动词 237
5.4.2 二元三位三项四联动词,简称二元三位四联动词 245
5.4.3 二元三位三项五联动词,简称二元三位五联动词 253
第五节 二元三位四项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256
5.5.1 二元三位四项四联动词,简称二元三位四项动词 256
5.5.2 二元三位四项五联动词 262
5.5.3 二元三位四项六联动词 269
第六节 二元三位五项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274
5.6.1 二元三位五项五联动词,简称二元三位五项动词 274
第七节 对配价层级和配位方式的再认识 277
第六章 准二元动词的配价和配位分析 279
第一节 准二元动词的归类和分类 281
6.1.1 确定准二元动词的分布框架 281
6.1.2 协同动词和针对动词的分布框架 284
第二节 准二元动词构成的基本句式 287
6.2.1 协同动词构成的基本句式 287
6.2.2 针对动词构成的基本句式 294
第三节 准二元动词句的语义模式 299
6.3.1 协同动词句的语义模式 299
6.3.2 针对动词句的语义模式 303
第四节 常用的准二元动词及其界限 307
6.4.1 常用的协同动词 307
6.4.2 常用的针对动词 308
6.4.3 准二元动词的内部差异和外部界限 309
第五节 配位方式的转变和谓词价的飘移 311
6.5.1 动词和形容词在配位方式上的差异 311
6.5.2 谓词的支配能力和介词的作用 316
6.5.3 谓词和介词的合并 322
第六节 零元谓词和二元不及物动词 324
6.6.1 零元谓词及其假论元 324
6.6.2 二元不及物动词 328
第七章 三元动词的配价和配位分析 332
第一节 取得义三元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333
7.1.1 表示取得义的三元动词 333
7.1.2 谓词隐含造成的三元动词 336
7.1.3 使动用法造成的三元动词 338
7.1.4 表示称号的三元动词 340
第二节 给予义三元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342
7.2.1 不能用介词引导与事的三元动词 342
7.2.2 在后面用“给”引导与事的三元动词 344
7.2.3 在前面用“给”引导与事的三元动词 349
7.2.4 在前后用“给”引导与事的三元动词 350
7.2.5 用“向/给”引导与事的三元动词 353
第三节 三元四联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355
7.3.1 表示取得义的三元四联动词 355
7.3.2 表示给予义的三元四联动词 356
7.3.3 三元五联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358
7.3.4 三元四项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360
第四节 准三元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363
7.4.1 三元一位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363
7.4.2 表示取得义的三元二位动词 365
7.4.3 表示给予义的三元二位动词 368
7.4.4 表示协同义的准三元动词 372
第五节 动词的语义预设和配价转变 376
7.5.1 动词意义的转变及其对与事的预设 376
7.5.2 给予—取得两向动词的配价和配位 382
第八章 主谓谓语句的配价和配位分析 387
第一节 主谓谓语句和汉语的类型 388
第二节 主谓谓语句的语义连结模式 389
8.2.1 VP的自由说明语作S/S’ 389
8.2.2 VP的补足语作S/S’ 391
8.2.3 隐含的谓词的补足语作S/S’ 393
第三节 主谓谓语句的句法派生过程 395
8.3.1 动词宾语的前移及其条件 395
8.3.2 内嵌宾语的前移及其条件 399
8.3.3 降级宾语的前移及其条件 401
第四节 话题化过程和话题结构 403
8.4.1 话题化过程的形式规则 403
8.4.2 汉语和英语在话题结构上的一致性 405
8.4.3 多重话题结构的语用和配列特征 407
第五节 跟话题化相关的语法过程 411
8.5.1 话题化的语法后果 411
8.5.2 主语和话题的语法特性 414
8.5.3 基础句的主语和派生句的主语 418
第六节 递归原则和参数设定 421
第九章 述结式的配价和配位分析 423
第一节 述结式及其构件的配价 423
9.1.1 V1+V1→VC 424
9.1.2 V2+V1→VC 425
9.1.3 V2+V2→VC2 426
9.1.4 V3+V1→VC 427
9.1.5 V3+V2→VC3 428
9.1.6 配价整合: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428
第二节 述结式的论元整合的类型 429
9.2.1 并价:述结式的价数等于述语和补语的价数之和 429
9.2.2 消价:补语动词以述语动词为配价成分 431
9.2.3 共价: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的从属成分所指相同 434
第三节 述结式论元指派的准入规则 438
9.3.1 论元整合的结果:等价、减价和增价 438
9.3.2 使动关系的层次及其论元指称 440
9.3.3 述结式论元指派的准入规则 444
第四节 述结式配价的控制—还原分析 447
9.4.1 V1+V1→VC 447
9.4.2 V2+V1→VC 449
9.4.3 V2+V2→VC2 455
9.4.4 V3+V1→VC 456
9.4.5 V3+V2→VC 457
9.4.6 V1+V2→VC 458
第五节 由述结式构成的基础句式和派生句式 459
9.5.1 从基础句到无标志的派生句的推导 459
9.5.2 从无格标句到有格标句的派生过程 468
第六节 多义述结式及相应的配位方式 475
9.6.1 述结式的施受指称及相应句式 475
9.6.2 使役的“让”字句和被动的“让”字句 478
第十章 论元结构和句式结构的互动 482
第一节 从动词配价走向句式配价 482
10.1.1 动词配价学说和论元结构理论 482
10.1.2 动词变价和论元增容过程 485
10.1.3 句式语法和句式配价 489
第二节 表达精细化和句式套用、词项代入 491
10.2.1 句式意义从何而来? 491
10.2.2 句式套用和词项代入 494
10.2.3 动词代入的语用动因:表达的精细化 497
第三节 句式对动词的选择限制条件 501
10.3.1 句式的不完全能产性 501
10.3.2 语义场景和基本层次概念 504
10.3.3 义项固定、词汇衍生和论元结构改变 506
第四节 句式扩张的认知基础和逻辑机制 512
10.4.1 句式套用的认知基础:隐喻投射和完形包装 512
10.4.2 归纳和类推:超越动词配价和句式构造之间的循环论证 516
10.4.3 句式扩张的逻辑机制:归因推理和动因解释 519
第五节 从原理走向规则的互动研究 522
附录 关于配价语法研究答客问 525
0.开场白 525
1.研究配价语法的缘起 525
2.理论背景和学术渊源 528
3.徘徊于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之间 530
4.整体把握和还原论分析 532
5.配价语法和汉语语法的意合机制 533
6.配价语法和认知解释 536
7.句法的串行推导和大脑实时处理 541
8.在方法的背后寻找智慧 547
参考文献 551
术语索引 563
英文目录 571
旧版后记 574
新版后记 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