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甲编序说 1
第一章 基本史料 1
第一节 编年体、纪传体史料 1
《满文老档》 2
起居注 3
《清实录》 4
《东华录》和《清史稿》 9
第二节 政书 9
清三通 10
清会典 11
科举和吏治则例 12
《枢垣记略》、《中枢政考》和《八旗通志》 13
法律 14
财政 14
礼法 15
诏令、奏议 16
第三节 档案 16
第四节 地方史志 24
官修方志 24
方志的体裁 25
清代方志的繁富 26
清人边疆史地著述 27
第五节 清人边疆史地书籍 27
《皇朝藩部要略》 28
《卫藏通志》 28
《朔方备乘》 29
《新疆识略》 29
第六节 文集 30
第七节 笔记 35
《广东新语》 36
《池北偶谈》 36
《簷曝杂记》 38
《读书堂西征随笔》 38
《啸亭杂录》、《续录》 39
《阅世编》 41
第八节 记事本末体史料 42
第九节 契据文书 44
第十节 类书和丛书 49
《古今图书集成》 49
《四库全书》 51
第十一节 文物 52
文物的类别 52
《北征督运图》 53
《花盆行历例工价列》 56
文告 57
《东宁陈氏番俗图》、《台湾风俗图》 59
第二章 研究概述 62
第一节 辛亥革命(1911年)以来的清史研究 62
第二节 1949年以来的清史研究 67
第三章 本卷编写旨趣 74
第一节 金国英明汗 77
首攻图伦 77
第一章 后金兴起 77
乙编综述 77
女真统一 78
八旗建制 82
第二节 明满关系 84
龙虎将军 84
萨尔浒大捷 86
进据辽沈 90
宁远之败 95
第二章 清的确立 102
第一节 宽温仁圣皇帝 102
转危为安 102
兵逼明都 109
统一漠南 113
改元崇德 117
第二节 无敌军威 120
深入腹地 120
松锦决战 124
第三章 入主中原 128
第一节 君临天下 128
山海大战 128
九州一统 131
“满洲根本” 133
第二节 既沿明制又增新章 133
“满汉一家” 135
革除“三饷”,整饬吏治 138
五大弊政 141
第四章 康乾盛世 145
第一节 计擒鳌拜玄烨亲政 145
四大臣辅政 145
智捕鳌拜 151
第二节 强化统治机构加强思想控制 154
设军机处乾纲独断 154
常设督抚编制保甲 159
广开科举屡兴文狱 161
修订清律 170
第三节 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 172
削平“三藩” 172
统一台湾 183
第四节 平定准部统一回疆 188
三征噶尔丹 188
逐准安藏 191
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 192
定乱安回 193
西藏直隶朝廷 196
第五节 安定西南辖治蒙区 196
改土归流 199
蒙区尽隶清帝 201
第六节 经济发展“大清全盛” 205
鼓励垦荒 205
兴修水利 208
改革赋役制度 211
大蠲赋税除贱为良 215
生产发展国库充盈 218
第五章 嘉道渐衰 222
第一节 政以贿成昏庸腐朽 222
英国加剧侵华 228
第二节 罪恶的鸦片贸易和清政府的防范 228
鸦片贸易和清政府禁毒 234
第六章 白莲教和川楚陕农民起义 257
第一节 白莲教 257
第二节 川楚陕农民大起义 260
第七章 天地会 269
第一节 天地会的起源 269
第二节 天地会的群众基础、特点和性质 275
第三节 天地会的作用 278
蒙古并入清朝 281
第一节 蒙古族 281
第八章 少数民族 281
盟旗制度的实施 283
社会阶级 285
经济生活 287
文化生活 290
第二节 藏族 294
达赖和固始汗的册封 294
蒙、藏贵族之争 296
准噶尔军袭扰西藏 299
阿尔布巴事件 301
平定珠尔默特 303
清军逐走侵藏廓兵及“藏内善后章程”的订立 305
清朝对甘、青、川、滇等省藏区的施政 308
藏区的土地制度和宗教文化 309
第三节 彝族 312
凉山彝族奴隶占有制的保持 312
土司制度下奴隶制经济向封建领主经济的过渡 316
改土归流的有效推行与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320
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 322
第四节 回族 325
回民的反清斗争 325
以农为主农商工兼营 328
文化 334
第五节 维吾尔族 338
统一回部 338
平定张格尔叛乱、“七和卓之乱”、“倭里汗之乱” 343
驱逐阿古柏收复伊犁 346
新疆设省 349
第六节 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族 350
“索伦”诸部 350
抗击沙俄入侵 353
布特哈八旗 354
鄂温克 357
达斡尔 360
鄂伦春 362
第九章 台湾的开发 365
第一节 土地的开发 365
第二节 经济的发展 369
第十章 中俄关系 376
第一节 起源和冲突 376
第二节 早期俄使来华 379
第三节 雅克萨之战 381
第四节 中俄第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 384
第五节 俄商来华与《布连斯奇条约》及《恰克图条约》 388
第六节 俄国传教士的在华活动 394
丙编典志 398
第一章 农学和农业技术 399
第一节 农具和农田水利 399
农具 399
农田水利 400
第二节 对生产技术原理认识的提高和耕地技术的改进 402
生产技术管理 402
耕地技术 403
第三节 作物构成和“一岁数收”技术的发展 404
作物构成 404
一岁数收 405
第四节 几种特殊的栽培技术 406
施肥 408
第五节 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经验的进一步丰富 408
病虫害防治 409
第六节 植树造林和柞蚕放养技术的改进 411
植树造林 411
柞蚕放养 412
第七节 农书 414
第一节 旗地 416
旗地的形成 416
第二章 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上) 416
旗地的类别、数量和性质 419
旗地的变化 425
第二节 农业租佃关系 430
贵族和缙绅地主及其主佃关系 430
庶民地主及其主佃关系 438
第三节 农业雇佣劳动 445
清代农业的雇佣关系 445
清代有关雇工的规定 446
农业雇工 451
经营地主的增多 459
台湾的土地制度 463
第四节 台湾的土地制度和租佃关系 463
封建租佃关系 475
第五节 土地买卖 484
先尽亲房、原业 484
画字银与脱业钱 486
活卖、找价、回赎与绝卖 488
地价 494
第三章 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下) 501
第一节 八旗王公贵族 501
八旗王公贵族的形成 501
八旗贵族的迅速发展 505
八旗贵族的逐渐衰落 510
第二节 孔府贵族地主 512
屯地 512
厂地 514
官庄 516
私庄 521
第三节 宗族制度 525
宗族的法规和要求 525
清廷对宗族法规的政策 531
族谱的修纂与收族 533
族田 538
族正制度 540
第四章 手工业技术及有关的工程 544
第一节 建筑 544
标准程式化的趋向 544
宫殿和园林 545
少数民族的建筑 546
夯土技术 546
第二节 水利 547
沟渠和海塘 547
治黄 547
官私纺织业的规模 549
第三节 纺织 549
纺织品的质量 550
纺织机 551
第四节 采矿 551
探矿知识 551
坑采技术 553
井采技术 553
第五节 冶金 554
炼铁 554
金属加工 556
铸造型范 556
第六节 机械 557
铸炮铁范 557
造船和航海技术 559
第七节 交通运输 559
陆上交通运输工具 560
第八节 兵器 561
火炮 561
手榴弹 562
西方技术的传入 563
造纸业的分布和主要品种 564
造纸技术 564
第九节 造纸 564
数量和质量 565
第十节 印刷 566
印刷业的发展 566
雕版印刷 567
活字印刷 567
关于泥活字的使用情况 568
第十一节 瓷器 569
生产规模和主要成就 569
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 571
第十二节 石油天然气 572
油气苗的发现 572
陶瓷工艺家唐英 572
钻井技术的发展与天然气的利用 573
刘岳云的论述 575
第五章 手工业与资本主义萌芽 576
第一节 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576
包买商的空前活跃 576
手工业部门的增多 579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586
第二节 四川井盐业中资本主义的萌芽 590
商人阶层的基本概况 601
第一节 商人和商业 601
第六章 商人、商业、商镇 601
国内市场的发展 604
市场交换 612
第二节 天下四大镇 619
四大镇的发展和繁荣 619
天下四大镇的特点 627
天下四大镇在全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631
第三节 粤海关 633
粤海关的组织机构 633
粤海关的关税 639
十三行的由来 650
第四节 广东十三行 650
十三行的职权和性质 652
十三行之“夷馆” 656
十三行的衰落 659
第五节 物价 667
谷物价格 667
服用 670
各类副食 674
田价 676
工价 677
朝廷机构的建立和设官 679
第一节 职官制度 679
第七章 政权机构及其职能 679
地方机构的建立和设官 686
军事机构的建立和设官 694
第二节 议政王大臣会议 698
议政王大臣会议产生的历史背景 698
崇德年间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699
顺治年间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发展 701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消失 707
第三节 财政管理 709
清初财政之重建 709
清前期的财政收入和税制 714
清前期的财政支出和审计 717
乾嘉后期财政的腐败 723
第四节 漕运 726
明清两代的漕运 726
清代漕运的弊端 732
清代漕运的发展 738
第五节 学校与科举 744
学校制度 744
科举制度 755
“摊丁入亩”之概况 763
第六节 “滋生人丁”和“摊丁入亩” 763
“摊丁入亩”的特点和意义 767
第八章 军制和法制 777
第一节 八旗与绿营 777
入关以前的八旗军 777
入主中原以后的八旗军 781
八旗军威及其战斗力的逐渐削弱 786
绿营兵的建立、发展和衰亡 788
第二节 刑法制度 791
大清律例的制订 791
律例的基本内容 793
刑名诉讼 800
第九章 礼俗 806
第一节 岁时节 日风俗 806
元旦、立春和上元节 806
清明与端午 813
乞巧、中元及中秋 815
寒衣、冬至、腊八与祭灶 819
第二节 木兰秋狝 823
木兰秋狝盛典 823
衰落和废止 831
清入关前官修图书机构 837
第一节 清代官修图书制度与机构 837
第十章 官修图书 837
内阁 838
翰林院 838
詹事府 839
“内廷三馆” 839
官修图书的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842
第二节 清代官修图书的基本概况 842
康熙、雍正时期的官修图书 842
乾隆时期的官修图书 846
嘉庆、道光时期的官修图书 852
第三节 清代官修图书的特点及其影响 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