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于语言:真知和谬见 1
1.语言的无处不在 3
2.听—说和读—写 4
3.对语言的敬畏 5
3.1 语言崇拜 5
3.2 语言的社会力量 9
3.3 名即其人 10
4.关于语言的“常识” 14
5.语言的共性 16
6.语言的起源 21
6.1 《圣经》和其他 22
6.2 关于语言起源的旧有理论 25
6.3 几点初步的结论 28
7.小结 30
第二章 语言的物理载体 33
1.语言的载体 35
1.1 面对面的口语交流:听和说 35
1.2 书面的语言交流:读和写 36
1.3 几种特殊的语言交流形式 39
1.4 语言不同载体的优与劣 43
2.语音的研究 46
2.1 声学语音学 47
2.2 感知语音学 48
2.3 发声语音学 48
2.4 发声器官 49
2.5 语音学的新发展 53
3.语音的组合:音位学 56
4.世界上的文字书写系统 58
4.1 历史回眸 60
4.2 “画谜”原则 64
4.3 不同的书写系统 66
4.3.1 方块文字 68
4.3.2 音节文字 70
4.3.3 字母文字 71
5.小结 75
第三章 语言中的词汇 79
1.开放型词类和闭合型词类 81
2.词的结构 82
2.1 粘附词素与自由词素 85
2.2 派生词素和屈折词素 87
2.2.1 派生词素 87
2.2.2 屈折词素 90
2.2.3 Uglify和Uglification 92
3.构词法 95
3.1 复合词 95
3.2 缩略词 97
3.3 合成词 97
3.4 逆成词 99
3.5 省略词 100
3.6 外来词 100
4.汉语的网络新词汇 102
5.小结 104
第四章 语言的意义 109
1.概念意义与联想意义 111
2.语义特征 112
3.语义关系 120
3.1 同义关系 121
3.2 反义关系 123
3.3 上下义关系 128
3.4 同音异形和同音同形 131
3.5 多义关系 134
4.歧义 136
5.语义异常 141
6.小结 147
第五章 语言的句子结构 151
1.什么是“语法”? 152
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155
3.转换生成语法中的句子结构 157
4.句法规则 161
4.1 变陈述句为一般疑问句 161
4.2 变肯定陈述句为否定陈述句 165
5.语言的无穷性 167
6.再论句子的结构歧义 175
7.小结 179
第六章 使用中的语言 183
1.真实语境中的语言 184
2.会话隐涵 185
2.1 意义的暗指和推导 185
2.2 合作原则 188
2.3 违背准则 190
3.以言行事 193
3.1 一言三行 194
3.2 适切的言语行为 196
3.3 言语行为分类 197
4.言出有礼 201
4.1 事关面子 201
4.2 威胁与保护面子 203
4.3 面子的正面和负面 203
4.4 个案分析:借我一张邮票 204
4.4.1 说还是不说 205
4.4.2 说什么 206
4.4.3 积极还是消极 206
5.语篇分析 209
6.小结 212
第七章 社会中的语言 215
1.个人方言、方言和语言 216
2.地域方言和口音 220
3.社会方言与风格 224
3.1 社会方言 224
3.2 风格 228
4.语言与性别 232
4.1 语言的性别差异 232
4.2 男性和女性的会话风格 235
4.3 语言与性别歧视 236
4.4 现代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241
5.语言与民族认同 245
5.1 《最后一课》 247
5.2 苏联 248
5.3 以色列 248
6.小结 249
第八章 儿童语言习得 253
1.两条研究路径 254
2.语言习得的先决条件 257
2.1 关键期 257
2.2 真实有效的交流 259
2.3 成人儿语 261
2.4 被隔离儿童的悲惨遭遇 265
3.语言习得的阶段 267
3.1 咿呀学语阶段 267
3.2 单词句阶段 268
3.3 双词句阶段 272
3.4 从电报到无穷 275
4.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理论 279
4.1 模仿论 279
4.2 强化论 280
4.3 天赋语法论 281
5.二语习得 286
6.小结 288
第九章 语言与认知 291
1.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292
2.语言反映什么 295
3.思维的本质是什么 297
4.范畴化的本质是什么 299
4.1 客观主义的范畴观 300
4.2 关于范畴的原型理论 303
5.概念隐喻 305
6.小结 314
结语 317
参考书目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