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二卷(大战的全面展开)》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 出 版 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
  • 页数:888 页
图书介绍:

引言 1

第十六章“奇怪的战争”与德国入侵北欧 7

第一节“奇怪的战争” 7

欧战爆发后的西线形势 7

英法联军消极避战的方针与措施 8

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8

不切实际的计划与措施 9

西线无战事 13

第二节 德军入侵北欧的计划与准备 15

入侵北欧计划的制定 15

入侵北欧的准备 19

第三节 德国入侵北欧、丹麦、挪威沦陷 20

德国入侵丹麦 20

德军对挪威的入侵 21

德国入侵挪威 21

挪威坚持抗战 23

联军在挪威的失利 25

第四节 丘吉尔战时内阁的成立及其抗战决心 28

张伯伦内阁倒台 28

丘吉尔组建战时内阁 31

战时内阁的抗战决心 32

第十七章 德国进攻西欧 36

第一节 德军与英法联军的作战计划和兵力部署 36

德军进攻西欧计划的酝酿 36

“黄色”方案的形成与修订 38

德军的进攻部署 40

联军作战计划的制定 42

联军的防御部署 43

第二节 德军对低地国家的进攻 45

德军征服荷兰 46

德军攻占比利时 47

第三节 德军闪击法国 50

德军突破色当 50

德军向海峡推进 53

魏刚计划的破产 56

第四节 敦刻尔克大撤退 58

希特勒的“停止前进”令 58

“发电机”行动 61

第五节 法国腹地的作战与意大利参战 66

作战双方实力和兵力部署 66

德军发展进攻 69

意大利参战 70

巴黎沦陷 73

第六节 法国败降及其原因 75

贝当组阁 75

法国投降 76

签订停战协定 80

法国战败的原因 83

第十八章 德国和英国的战略轰炸与大西洋海战 86

第一节 德国的“海狮”计划与英国的总动员 86

德国的“和解”努力及其失败 86

“海狮”计划及其准备 87

英国的总动员和抵抗准备 91

兵力动员 91

制定并实施防御计划 91

构筑防御工事 92

争取美国的援助 93

德军的空袭企图及双方兵力部署 94

第二节 不列颠之战 94

作战经过 95

第一阶段,夺取制空权 95

第二阶段,轰炸英国首都伦敦 102

第三阶段,轰炸主要工业城市 105

第三节 英国轰炸德国 106

夜间精确轰炸,打击德国经济目标 107

夜间面积轰炸,打击德国城市目标 109

第四节 大西洋海战的全面爆发 115

德英双方的战略企图及兵力部署 115

德国海军的战略企图及兵力部署 115

英国海军的战略企图及兵力部署 118

德军潜艇的伏击和搜索战 120

大西洋海战的全面爆发 120

德军水面舰艇的巡洋作战 121

英国海军的远程封锁作战和护航体系的建立 124

第十九章 德意在非洲、巴尔干和地中海的侵略 129

第一节 德意在非洲的侵略扩张与英军的作战行动 129

意大利在东非的侵略及其失败 130

意英在北非的争夺 131

德国出兵北非及其初期胜利 132

英军争夺主动权的努力及其失败 134

第二节 德意对巴尔干的侵略扩张 137

意大利入侵希腊受挫 137

德国在巴尔干的侵略计划 139

德意侵占南斯拉夫和希腊本土 143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 150

第三节 英军的“弩炮”行动与地中海交通线争夺战 154

英军的“弩炮”行动 154

英舰队支援“自由法国”运动 159

英国与德意在地中海的争夺 160

第二十章 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和英美军事联盟的形成 168

第一节 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和扩大 168

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168

三国同盟的扩大 174

第二节 美国的租借法案与英美联盟的形成 177

中立法的修改 177

租借法案的通过 180

“先欧后亚”战略的确立 187

侵苏意图的提出 193

第一节 德国的侵苏决策 193

第二十一章 德国入侵苏联的决策和苏联反侵赂战争的准备 193

侵苏决心的形成 194

侵苏指令的下达 197

第二节 德国的侵苏战争准备 203

“巴巴罗萨”计划的制定 203

前期准备 203

“巴巴罗萨”计划 205

战争经济方面的准备 207

增强战争经济潜力的方针与措施 207

德国战争经济潜力的增长 210

侵苏德军的组建与战略展开 212

侵苏德军的编成 212

侵苏德军的战区准备与集结、展开 213

对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与苏德战争爆发时间的判断 217

第三节 苏联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217

苏军的战备思想 217

对主要战略方向和德军主突方向的判断 219

对战争初期作战特点的认识 220

苏联反侵略战争的政治、经济准备 221

政治准备 221

经济准备 223

武装力量的增强与国防计划的实施 227

武装力量的动员与扩充 227

武装力量的大规模改编和改装 228

加强军队的军事训练 229

国防计划的基本构想与苏军的兵力部署 230

第四节“东方战线”的建立 234

占领波兰东部领土 234

苏芬“冬季战争” 237

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 243

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并入苏联 250

第二十二章 德国闪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253

第一节 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进行边境保卫战 253

德国对苏联的突然袭击 253

边境交战与苏军的初期失利 255

德军在北翼的进攻 255

德军在中路的进攻 257

德军在南翼的进攻 260

第二节 苏联实行全国总动员,转入战时体制 262

建立和健全统帅机构 263

动员一切力量,开展全民战争 264

将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 267

第三节 世界各国声援苏联抗德战争 270

第四节 战争初期苏败德胜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275

苏军严重失利的主要原因 275

时间判断失误是苏军失利的首要原因 275

对主突方向的错误判断给苏军带来消极影响 280

对战争初期作战特点的错误认识是苏军失利的理论因素 281

肃反扩大化是导致苏军失利的重要因素 283

德军获胜的基本原因 285

战争动员早,军事实力雄厚 285

战略态势有利 286

战法得当 287

主要经验与教训 287

准确判明敌人进攻时间,适时转入战时状态,对取得战争初期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 287

作战方式必须适应军事技术的发展 287

外交上的合纵连横对谋得有利的战略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288

军事训练必须符合战争的实际需要 289

第二十三章 德军从全面进攻转向重点进攻,苏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290

第一节 德军准备发展进攻,苏军转入战略防御 290

德军发展进攻的战略部署 290

对战场形势的判断 290

发展进攻的部署 291

苏军的战略防御措施 293

第二节 1941年7月中旬——8月中旬的主要战役 298

基辅战役第一、第二阶段 298

双方企图与兵力部署 298

战役经过 300

斯摩棱斯克战役 303

双方企图与兵力部署 303

战役经过 305

列宁格勒会战开始 310

战前态势与苏军的防御准备 310

德军的第一次进攻 311

双方部署的调整 313

德军的第二次进攻与苏军在旧鲁萨方向的反突击 315

第三节 希特勒调整战略部署,作出南北分兵决策 317

希特勒对德军主突方向的新思考 317

南北分兵决策的初步形成和暂时取消 319

南北分兵决策的最后作出 323

第四节 德军在苏联南部实施主要突击,苏军进行基辅保卫战 328

基辅地域合围战 328

敖德萨战役 332

顿巴斯—哈尔科夫战役 334

克里木战役 338

罗斯托夫战役 342

第五节 德军加强对苏联北部的进攻,苏军进行列宁格勒保卫战 344

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和包围 344

德军对列宁格勒的陆上封锁 344

苏军挫败德军围攻 349

季赫温战役 352

德军在季赫温方向的进攻 352

苏军在季赫温地域的反攻 355

1941年秋冬列宁格勒军民的反围困斗争 356

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 356

列宁格勒军民反围困斗争的初步胜利 357

第六节 苏联加紧国民经济的改组 360

德军入侵给苏联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360

集中力量发展军工生产 362

加紧国民经济改组的主要措施 362

迅速完成生产设备、物资和人员的大规模东迁 364

加快东部地区建设 365

改善农业生产,保障前线和后方供应 366

实施战时运输计划 367

改组供应体制,实行居民定量供应制 368

国民经济改组成效显著 369

重工业生产开始回升 369

军工生产稳步上升 370

工农业布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371

第二十四章 德国“闪击战“的破产与苏军的冬季总攻 374

第一节 德军进攻莫斯科,苏军进行莫斯科保卫战 375

苏德双方的战略企图与兵力部署 375

莫斯科会战开始 377

第二节 苏军在莫斯科的反攻与德军“闪击战”的破产 387

苏军在莫斯科的反攻 387

德军“闪击战”的破产 394

第三节 苏军的冬季总攻 400

战场态势与苏德双方的战役企图 400

苏军在西方向的进攻 402

苏军在西北、西南方向上的进攻 407

第二十五章 日本调整侵华战略,中国提出新的战略方针 413

第一节 武汉会战后的远东局势 413

日本走进内外交困的死胡同 413

日军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沼 413

日本兵员和物资动员困难重重 414

侵华战争动摇了日本的经济基础 416

日本“东亚新秩序”声明与英美对日本的绥靖政策 417

欧洲危机对英美苏远东政策的影响 417

苏联援华及其远东政策 420

第二节 日本侵华战略的调整 420

武汉会战后日本侵华战略的调整 420

放弃“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方针,采取以政治进攻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 421

停止正面战略进攻,重点巩固已有占领区 422

加紧经济掠夺,力图“以战养战” 423

欧战爆发后日本的战略企图 424

第三节 中国新的战略方针 426

中国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的战略企图 426

关于第二期抗战的战略方针 426

欧战爆发后的抗战国策 431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相持阶段的战略方针 434

汪伪集团的叛国投敌与日本对重庆当局的诱降受挫 439

第二十六章 进入相持阶段的中国战场 439

第一节 日军的诱降和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 439

中国抗战力量反击日本及汪伪集团的“和平”阴谋 444

第二节 日本的战略轰炸和封锁作战 446

日军的战略轰炸及中国空军的顽强抗击 446

日军对华南沿海地区的封锁作战 454

海南岛与潮汕作战 454

桂南会战 456

第三节 中国正面战场继续抗击日军进攻 460

南昌会战 460

双方企图与兵力部署 460

日军大举进犯 462

中国军队对日军的反击 463

会战企图与兵力部署 465

随枣会战 465

会战经过及结果 466

第一次长沙会战 468

1939年冬季攻势 471

枣宜会战 473

第四节 中国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蓬勃发展 478

华北八路军主力实施战略机动,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 478

八路军主力挺进冀中、冀南和山东等地 478

粉碎日军对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482

挫败日军的“讨伐肃正” 484

华中新四军东进北上,发展华中抗日游击战争 488

新四军东进北上,开辟和保卫华中抗日根据地 488

中原局深入皖、苏敌后,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基本完成 490

华南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494

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497

第五节 百团大战 501

决策经过 501

战役主要进程 503

第一阶段(1940年8月20日~9月10日) 503

第二阶段(1940年9月22日~10月上旬) 506

第三阶段(1940年10月6日~1941年1月24日) 507

战役的结局与影响 510

第二十七章 1941年中国战场的军事行动 513

第一节 日本新的战略调整 513

在准备南进的同时,坚持以征服中国为首要目标 513

在实施经济封锁的同时,以强化占领区的“治安肃正”为主要作战目标 515

第二节 中国敌后战场的艰苦抗战 520

华北敌后战场反“扫荡” 521

华中敌后军民反“扫荡”、反“清乡”的斗争 525

华南敌后抗日军民的艰苦斗争 530

第三节 中国正面战场抗击日军 532

东南沿海作战 532

抗击日军的局部进攻 533

豫南会战 533

上高会战 535

第二次长沙会战 538

晋南(中条山)会战 542

第二十八章 中国抗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 547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 547

陕甘宁边区 547

民主政治建设 547

经济建设 549

文化教育建设 551

敌后抗日根据地 551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552

经济建设 553

文化教育建设 556

第二节 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558

国民参政会的设置 558

战时经济政策的施行 560

战时经济方针的确定 560

主要经济政策与经济统制措施的实施 561

战区工厂的内迁 566

国统区抗战文化的开展 568

第一节 南进战略和体制的确立 572

日本北进战略的动摇 572

第二十九章 日本南进战略的确立 572

日本南进战略的确立 575

日本南进体制的建立 579

第二节 日本南进的尝试 583

滇缅公路危机与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583

远东危机 590

第三十章 日美谈判的破裂及其战争准备 597

第一节 日美矛盾的加剧和双边谈判 597

日美矛盾的发展 597

日美谈判及其破裂 598

谈判准备 598

谈判经过 600

第二节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军事准备 607

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决策 607

作战方针与计划 609

作战准备与兵力展开 613

第三节 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准备 617

美英加强太平洋地区的战备合作 617

美国的对日方针和作战计划 618

美国对日作战的准备 622

第三十一章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630

第一节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 630

日本袭击珍珠港 630

作战企图和临战准备 630

作战经过 634

美国正式参战 636

第二节 美国实行全国总动员,转入战时体制 637

全国总动员 639

经济总动员 639

军事总动员 645

国家转入战时体制 647

第三节 日军对东南压的进攻部署与马来西亚等地的沦陷 648

日军进攻东南亚的部署 648

日军攻占马来亚等地 649

作战企图和兵力部署 649

作战经过 650

第四节 日军攻占菲律宾与荷属东印度等地 654

日军进攻菲律宾 654

作战企图 654

作战经过 655

日军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 657

作战企图 657

作战经过 658

日军攻占香港、关岛和威克岛 660

第三十二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日战略方针的调整与美英的对华战略 665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方针 665

中国国民政府的战略方针 665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方针 670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的对华战略 673

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对华战略的调整 673

日军进攻四川作战计划的破产 677

第三节 中国战区的成立和美英对华战略 681

中国战区的成立 681

美国的对华战略 683

英国的对华战略 686

反“扫荡” 688

华北敌后抗日军民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 688

第一节 中国敌后战场继续艰苦抗战 688

第三十三章 1942年的中国战场 688

反“蚕食” 691

华中敌后抗日军民反“扫荡”、反“清乡”的斗争 693

华南敌后抗日军民反“扫荡”斗争 696

第二节 中国正面战场抗击日军新的进攻 698

第三次长沙会战 698

浙赣会战 704

第三十四章 日军进攻缅甸和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 709

第一节 日军进攻缅甸的作战计划与中英军事同盟的建立 709

日军进攻缅甸的计划准备 709

中英军事同盟的建立 711

第二节 英军在缅南的溃败和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的方针和部署 714

缅南英军的溃败 714

中国远征军的作战方针和部署 719

第三节 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经过 724

日军进攻缅甸中部 724

曼德勒方面作战 725

援助西路英军作战 729

缅东方面作战 731

中国远征军全线撤退 733

第三十五章 日本法西斯的“大东亚共荣圈” 739

第一节 “大东亚共荣圈”的建立 739

“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 739

“大东亚共荣圈”的建立 744

“大东亚共荣圈”的殖民体制及其实质 747

第二节 日本在“大东亚共荣圈”内的统治与掠夺 751

残暴的殖民统治 751

疯狂的经济掠夺 755

对资源和财富的掠夺 756

对劳动力的掠夺 763

第三十六章 德意法西斯的欧洲“新秩序” 765

第一节 欧洲“新秩序”的建立 765

欧洲“新秩序”的构想 765

欧洲“新秩序”的建立 767

第二节 对欧洲占领区的暴力统治和经济掠夺 771

残酷的暴力统治 771

空前的种族灭绝和民族压迫 771

恐怖的集中营 774

疯狂的经济掠夺 776

对物资的劫掠 776

对钱财的搜刮 778

对劳动力的掠夺 780

日本的占领政策与亚洲人民抵抗运动的崛起 781

第三十七章 亚欧等地人民抵抗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781

第一节 亚洲人民抵抗运动的广泛展开 781

亚洲人民抵抗运动的规模急剧扩大 788

第二节 欧洲人民抵抗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793

欧洲抵抗运动的背景与根源 793

抵抗运动的蓬勃兴起 794

抵抗运动的迅猛发展 801

第三节 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斗争 805

解放被侵占的国土 805

打击国内外法西斯势力 808

第三十八章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817

第一节 《大西洋宪章》 817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外交政策的变化 817

美英首脑会议及《大西洋宪章》 821

会前准备 826

第二节 莫斯科会议——苏英美联盟的重要步骤 826

会议的圆满成功 829

第三节 阿卡迪亚会议——美英“先欧后亚”战略的完善 833

珍珠港事件对“先欧后亚”战略的冲击 833

阿卡迪亚会议 835

第四节 《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 841

罗斯福拟定大同盟宣言 841

美苏英讨论修改《宣言》 843

《宣言》正式签订及其意义 845

第三十九章 大战全面展开阶段的军事技术与学术 849

第一节 军事技术的发展 849

促进军事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849

步兵武器 853

大战全面展开阶段军事技术发展的状况 853

炮兵武器 855

装甲车辆 856

作战飞机 862

航空母舰 866

雷达技术 867

第二节 军事学术的发展 869

“闪击战”理论全面运用,战争初期问题得到重视 869

战争动员提前进行,动员规模进一步扩大 872

力避两线作战,重视与盟国的战略协同 873

作战规模扩大并呈立体性,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理论更趋完善 876

游击战和武装抵抗运动广泛开展,并且成为反侵略战争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作战形式 878

本卷结束语 882

本卷后记 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