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史 第9卷 中国隋唐五代思想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仲文 胡晓林 谢保成 武金铭 刘士文
  •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
  • 页数:25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隋唐五代思想史 1

一、隋唐五代思想概述 1

二、隋朝的思想发展 4

(一)思想领域的基本态势 4

1.儒、佛、道思想的对立 4

2.三教趋同观点的提出 6

3.官方的方针 8

(二)王通的思想 12

1.生平和著作 12

2.明王道 13

3.三教可一 16

三、唐初鉴戒思想的发展 18

(一)贞观君臣“以古鉴今”的意识 18

1.太宗“以古为镜” 18

2.古籍皆“为治之具” 19

3.修史以“览前王得失” 21

(二)注重“人事”的“取鉴于亡国” 23

1.“取鉴于亡国”思想的演进 23

2.取“亡国之君”为戒 24

3.“取鉴”的基本特色 27

(三)兼通众意的“取鉴乎哲人” 30

1.“取鉴乎哲人”的提出 31

2.兼取“众家之意”的思想 32

四、重振儒家思想的尝试 35

(一)对儒家思想正宗地位的重新确认 35

1.选拔儒学之士 37

2.兴学培养后继人才 38

3.以崇儒为基本国策 39

(二)官方对经学的统一 41

1.颜师古与《五经》定本 41

2.陆德明与《经典释文》 43

3.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52

(一)三家并立的基本国策 64

1.对儒、道、佛的认识 64

五、儒、道、佛思想论争 64

2.尊崇道教 67

3.扶植佛教 69

(二)儒家思想对佛、道的驳论 72

1.傅奕上疏废佛 72

2.狄仁杰、姚崇的援佛反佛 74

3.辛替否的援佛反佛 77

4.吕才、李华、卢藏用的反迷信思想 79

(三)佛、道思想交锋 83

1.“夷”夏尊卑之辩 84

2.礼法人伦之辩 85

3.社会影响之辩 86

4.老子化胡之辩 87

1.刘知几生平 90

六、学术思想的系统反思 90

(一)刘知几著《史通》 90

2.以史为主,错综经纬 93

(二)《史通》的思想特色 96

1.求实录与扬名教 96

2.疑古与惑经 101

3.天人论与变易论 109

七、经学思想的重大变异 119

(一)社会变动引出“思想危机” 119

1.异端斯起,学说林立 119

2.反思中的困惑 122

(二)《春秋》新学的兴起 124

1.一个独特学派的形成 125

2.颇具特色的解经新意 126

(三)从历代评论看其影响与地位 133

1.救乱之旨影响久远 133

2.《新唐书》的苛责 134

3.理学大师们一致称赞 136

4.几点结论 137

八、非古是今的经世思想 139

(一)杜佑纂《通典》的旨趣 139

1.杜佑生平 140

2.从“体要”探“政理”的经世意识 141

3.全新的社会结构说 144

(二)《通典》的非古是今 147

1.古今既异,形势亦殊 147

2.欲行古道,势莫能遵 149

3.随时立制,既弊而变 152

(三)《通典》的历史地位 155

1.思想史上的地位 155

2.学术史上的地位 158

(一)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生平 162

九、中国古代“天人论”的基本总结 162

(二)“受命不于天,于其人” 163

(三)“天人不相预”和“天与人交相胜” 166

1.“天人不相预” 167

2.“天与人交相胜” 170

(四)顺人、重势与理、数、势 173

1.柳宗元的顺人、重势 173

2.刘禹锡的理、数、势 175

十、道学先驱者的思想 179

(一)韩愈的思想 179

1.道统说 179

2.性三品与情三品 184

(二)李翱的思想 186

1.去情惑以复性 186

2.格物以致知 189

十一、儒、佛、道思想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192

1.佛教借鉴儒学的一般状况 193

(一)佛教对儒、道的借鉴 193

2.佛教的中国化--禅宗 194

3.佛教对道教的借鉴 197

(二)儒学对佛、道的吸取 198

1.柳宗元“统合儒释” 198

2.刘禹锡“援佛入儒” 200

3.李翱“以佛解儒” 202

4.儒学对道教的吸取 203

(三)道教及道家思想对儒、佛的吸取 205

1.对儒学的吸取 205

2.对佛教的吸取 207

十二、晚唐的思想 213

(一)“剥非”与“补失”的经世思想 213

1.直指时病俗弊 213

2.推崇“道统”以救世 216

3.“取天下以民心” 217

4.相面之“诞妄” 219

(二)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深入思考 223

1.自然起源与人类进化 223

2.“无欲而无私”的为人处世观 226

(三)反专制思想与辩证思想 228

1.反专制思想的萌芽 229

2.辩证思想的发展 232

十三、五代时期的思想 239

(一)思想领域的趋势 239

1.道教思想的时代特点 239

2.儒学受到冲击 241

3.佛教禅宗独盛 242

(二)《化书》的思想成就 243

1.谭峭生平 243

2.万物皆化的朴素辩证观 244

3.恤民、均食、重俭的社会政治观 246

十四、结语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