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唯道论与道论 3
第一章 老子唯道论 3
一、道的渊源 3
二、道论的兴起 5
三、唯道论的创立 7
四、唯道论的基本观点 9
五、唯道论的理论突破 10
第二章 道的多学科立体透视 15
一、从哲学上看,道是宇宙的生生之元 15
二、科学上看,道是宇宙大爆炸从无生有的产生过程 17
三、从宗教学看,道是自然性的神 21
四、从文化学看,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 23
第三章 道与当代宇宙论 28
一、宇宙的原始状态 28
二、宇宙的生成过程:天、地、人 29
三、天外智慧生物与神仙信仰 31
四、宇宙的归宿 32
五、大爆炸宇宙论与当代人文理论 33
第四章 道:祭道路神 36
一、古代的道路神:道、祖、祖道、軷 36
二、古人对五祀之一“行神”的祭祀 38
三、现代人对道路神的祭祀民族 40
第二部分 唯道论与道家 45
第一章 当代道家 45
一、当代道家的定义 45
二、当代道家的思潮 48
三、当代道家与当代新儒家比较 52
四、当代道家的兴起 53
第二章 道家的世界战略 55
一、修道隐士叙述老子的道家战略 55
二、美国政府的世界自由战略 56
三、道家的世界和平战略 58
第三章 《道德经》与当代治国之道 61
一、邓小平治国与“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 61
二、邓小平治国与“不争”“守拙”的管理智慧 63
三、胡锦涛治国与“三宝”“知和曰常”的管理智慧 64
第四章 老子的勤俭执政观 67
一、执政者要节约与保护自然资源 67
二、执政者要廉政,防止腐败 67
三、执政者要克服奢华与浪费 68
第五章 老子自然哲学与医疗养生 70
一、自然政治观与自然养生观 70
二、自然哲学在医疗临床中的运用 71
三、建立自然和谐的医患关系 73
第三部分 唯道论与道教 77
第一章 老子与道教 77
一、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77
二、通往神灵之道 80
三、《老子》与道教经典 83
第二章 当代道教的主神结构 86
一、道教主神:三清、玉皇、太上、道 86
二、道教主神的结构无序状态 87
三、道教主神的结构体系初探 88
四、逻辑与历史的一致 90
五、螺旋上升的回归 91
第三章 道与上帝 94
一、基督教与道教的相似性 94
二、基督教与道教的相异性 95
三、基督教上帝与道的相似性 96
四、基督教上帝与道的相异性 97
第四章 唯道的宗教观 99
一、三教合一之路:道 99
二、五教合一之路:道 103
三、宗教对话与多元主义之路:道 107
第五章 葛洪与奥古斯丁的性伦理观比较 115
一、葛洪与奥古斯丁的可比性基础 115
二、奥古斯丁的性伦理观——禁欲主义 117
三、葛洪的性伦理观——非禁欲主义 118
四、两种相反的性伦理观之成因 121
第四部分 唯道论与唯物论、唯心论 129
第一章 质疑中国古代唯心主义 129
一、哲学基本问题以及两个派别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129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30
三、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唯心主义 131
四、中国人与欧洲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不同 133
五、孟子、王阳明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134
六、朱熹不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135
第二章 质疑中国古代唯物主义 138
一、中国古代哲学不具有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138
二、早期阴阳学说不是唯物主义 140
三、早期五行学说不是唯物主义 142
四、气一元论不是唯物主义 143
五、中国古代哲学不具有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 145
六、恢复中国古代哲学的本来面目 147
第三章 质疑中国古代先验论 152
一、认识论(包括先验论)是近代才有的 152
二、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特殊说法 154
三、中国古代没有先验论 155
四、孔子、孟子和宋明理学家不是先验论哲学家 156
第四章 质疑中国古代反映论 159
一、反映论是近代才有的,中国古代没有反映论 159
二、荀子不是反映论哲学家 160
三、王夫之不是反映论哲学家 162
四、反映论有待深入探讨 164
第五部分 唯道论与中国哲学史 169
第一章 中国哲学史体系的泛化及其成因 169
一、哲学起点的泛化 169
二、研究范围的泛化 171
三、背景分析的泛化 172
四、泛化的原因 174
第二章 质疑中国古代经验论与唯理论 179
一、经验论和唯理论是近代实验自然科学的产物 179
二、墨子不是经验论哲学家 181
三、老子、孔子不是唯理论哲学家 183
第三章 质疑中国古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史 185
一、形式上学的时代性以及它与朴素辩证法的关系 185
二、中国古代不具备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 186
三、董仲舒不是形而上学哲学家 188
第四章 陆家山不是唯心主义哲学家 191
一、宇宙论非唯心主义 191
二、认识论还是价值论 193
三、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吗 194
第六部分 《道德经》辩证法的历史形成与逻辑发展 199
概述 199
第一章 五行相杂说到五行生胜说 200
一、五行探源 200
二、五行相杂与相胜 201
三、五行相生与生胜 202
第二章 阴阳动因说到阴阳相合说 204
一、阴阳观念的形成 204
二、阴阳动因说与六气均衡说 204
三、阴阳相克与转化 205
四、阴阳消长与相和 206
五、阴阳与辩证矛盾观 206
第三章 他和、否和与中和 208
一、殷周“和”概念 208
二、史伯的“以他平他谓之和” 208
三、晏婴的可、否相反相济 209
四、孔子的中和学说 210
五、中和与对立面统一 211
第四章 尚一说到不两说 214
一、尚一说与不一说 214
二、尚贰观念 215
三、物生有两 216
四、两端与两可 217
五、一二(一两)说与不两说 217
第五章 范畴演进的历史与范畴内在的逻辑 220
一、区域文化与范畴融合 220
二、《易传》与范畴融合 221
三、历史的过程与逻辑的过程 222
第六章 晚周辩证思维的发展 224
一、《易传》范畴的逻辑结构 224
二、《易传》结构与辩证矛盾观 225
三、从《易经》《老子》到《易传》 226
第七章 辩证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 229
一、从差异、对立到矛盾 229
二、哲学发展与社会进程的对应性 230
第七部分 唯道论理论 235
第一章 唯道主义哲学体系&江正杰 235
一、中国古代哲学是属于辩证唯道主义的传统 235
二、唯道主义自然哲学的基本原理 236
三、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对称性原理 238
四、人心的三元结构:灵性、感性、理性 243
五、五大价值目标:真、善、美、乐、灵 245
六、老子的体系本质上乃是一个原始而典型的辩证唯道主义的完整体系 246
七、唯道主义本质上乃是一种真正的唯物主义,是在自然观上和认识论上彻底发展了的唯物主义 247
第二章 唯道论的基本宗旨&周赞勋 邹纯范 252
一、五千言向人揭示元性命之奥妙 252
二、五千言指明两种生存方式之正邪 254
三、五千言授人以唯道、阴阳、系统之法式 256
第三章 唯道论的基本内涵&王平 259
一、宇宙自然之道 259
二、为人处世之“道” 261
三、治国理政之“道” 263
四、延年益寿之“道” 266
第四章 唯道论的当代价值&周锡山 270
一、概念和定义 270
二、唯道论是中国儒道佛三家共同的理论 271
三、唯道论的伟大指导作用 273
四、唯道论的当代价值 274
第五章 唯道论的生命哲学&沈善增 277
第六章 唯道论在道教生命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曾维加 280
一、人道合一即为仙 280
二、道生“精”、“气”、“神” 282
三、道即是心、心即是道 284
四、善与道同称 287
五、结论 289
第七章 唯道论的当代艺术观&魏明生 291
一、道生艺术 291
二、道在艺术 295
三、道兴艺术 299
第八章 唯道论与一神论&张成秋 305
一、《老子》与唯道论 305
二、唯道论的理论与突破 306
三、唯道论与一元论 307
四、一元论与一神论、泛神论 307
五、道与神的相关比较 307
六、结论 308
第八部分 评议唯道论 311
第一章 道——中国哲学的独特智慧&刘清平 尹招元 311
一 311
二 313
第二章 唯道论是时代的创新&周锡山 315
第三章 举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之大旗&陈明性 321
第四章“中国特色”的根就是“唯道论”&于悠然 326
一、中国特色与唯道论 326
二、唯道论的核心是老子的“道” 327
三、唯道论的现实价值与特点 329
第五章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突破&王小明 333
第六章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质疑&拉脱维亚:史莲娜 336
第七章 唯物论,唯心论,唯道论&薛英俊 李成秋 340
一、各派理论与代表人物 340
二、唯物论、唯心论与唯道论之关系界定 342
三、《唯道论的创立》的历史作用及意义 343
第九部分 道学新论摘要 347
第一章 新道学理论 347
一、道学文化的新科学观&胡孚琛 347
二、当代道家&宫哲兵 347
三、论新儒家与新道家的关系&孔令宏 348
四、道与人的契合——当代新道家人学的历史渊源与创立价值&王驰 348
五、新道家之新在何处突破&刘剑虹 348
第二章 唯道论与中国哲学 350
一、与道为友:庄子的人论&美国:成中英 350
二、论“唯道”&台湾:杨汝舟 351
三、《淮南子》中的唯道思想&祁岩 352
四、老子的唯道论体系&李国湘 352
五、论中国哲学唯道论的现实运用&刘兴轶 352
第三章 唯道论与上帝论 353
一、唯道与至上神&郑晓芳 353
二、唯道论与唯上帝论的比较&王树莲 353
三、老子之道与圣经之道的比较研究&黄敏 353
第四章 道论 354
一、老子道德经之精义——唯道是从&台湾:杨汝舟 354
二、老子哲学新论——以“道”的特性为核心的探讨&台湾:陈立骧 354
三、《道德经》中的“自然”含义&孙君恒 355
四、唐代重玄学派道论的特点&刘固盛 355
五、王雱庄学思想中的道论&肖海燕 355
第五章 道与和谐社会 356
一、《道德经》的和谐观&唐明邦 356
二、论老子的和谐社会观&李德建 356
三、道家思想与日本哲学的近代化&徐水生 356
四、天道地道人道与天地人和谐之道&郭辉东 袁建四 357
五、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道家的生态和谐观&张端明 殷艳萍 357
六、论道家的公正观&梅珍生 358
第六章 道与企业管理 359
一、从“上善若水”看现代企业管理&马来西亚:郑炳丰 359
二、《道德经》首章浅释企业管理中的经验矛盾&杨雪菲 359
第七章 道与心理学 360
一、道家心理学的发展&美国:李绍崑 360
二、“道”的原则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运用&美国:张宝蕊 360
三、道家的处世之道与认知疗法&吕锡琛 361
第八章 道与科学 362
一、“道”范畴与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唯道论的一个例证&谢清果 362
二、论宇宙与物质生成&伍建宠 张玉英 362
三、试论“道”的三种形态划分及其在哲学和科学上的意义&李惠生 362
第九章 道与道教 364
一、高科技时代的道教养生之“思”&李刚 364
二、道教道之本体说二题&赵芃 364
三、“神”无方而“道”无体——道之信仰的社会表达形式&李向平 364
四、道乐审美探微&胡军 365
五、谈道教生命观的社会意义&吴诚真 迟性觉 365
第十章 丹道 366
一、《道德经》与丹道修炼&陈全林 366
二、道教内丹西派祖师李西月论道&霍克功 366
三、唯道论是丹道养生的源头活水&张化平 366
四、周天气功的奥妙——大小周天、奇经八脉与卯酉周天研析&张念镇 367
五、《豫扇六式》晕解&宋庆胜 367
第十一章 散论 368
一、东西方心身认识论的区别&加拿大:胡碧玲 368
二、道、佛有无观略辨&吕有祥 368
三、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周易学&台湾:胡瀚平 368
四、道家智慧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张琨 369
五、庄子论言道者悖论&美国:刘金华 369
六、“道商”刍议&宫步坦 369
七、唯道论研讨会综述&宫哲兵 370
第十部分 以道治国:《道德经》新译 375
导论 以道治国,建立公道正义的和谐社会 375
第一章 以道治国,还是以德治国 378
一、以道治国:建立慈爱不争、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378
二、以道治国:建立不分等级、贵贱的平等社会 385
三、以德治国:德治以道为根本,道治高于德治 390
第二章 圣人治国,还是侯王治国 396
一、有道政治家“圣人”的道治原则 396
二、有道政治家“圣人”的崇高人格与道德修养 402
三,对当权统治者“侯王”的奉劝与告诫 408
第三章 道家思想治国,还是儒、墨、法家思想治国 414
一、道家的人格、信仰以及对死而不亡的追求 414
二、道家的治国谋略与阴柔权术 419
三、批评孔子的仁义礼智学 425
四、批评孔子的道名天命德 429
五、批评墨子 432
六、批评法家 434
附:河上公本《道德经》 437
道经 437
德经 442
参考文献 449
后记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