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面向用户的信息检索研究方法 1
1.1 面向系统方法与面向用户方法间的区别 1
1.2 面向用户的方法 1
1.2.1 Taylor的信息需求层次法 2
1.2.2 Belkin的ASK假说 3
1.2.3 Dervin的意会方法(sense-making) 5
1.2.4 Kuhlthau的信息搜索过程方法(ISP) 7
1.2.5 Wilson的信息查询背景方法 8
1.2.6 认知工作背景分析(CWA) 10
1.3 本章小结 12
参考文献 14
第2章 OPAC环境下的交互信息检索 19
2.1 OPAC环境概述 19
2.1.1 历史和背景 19
2.1.2 OPAC的定义和类型 19
2.1.3 发展现状 21
2.1.4 对用户的挑战 22
2.2 研究概况 22
2.3 交互式研究 23
2.3.1 用户目标及其影响 23
2.3.2 策略/行为和情绪因素 24
2.3.3 知识结构对查询成功的影响 26
2.3.4 评估研究与可用性测试 26
2.3.5 检索中介研究及其意义 27
2.3.6 交互研究的研究方法 28
2.4 本章小结 29
参考文献 31
第3章 联机数据库环境下的信息交互检索 34
3.1 联机数据库环境概述 34
3.1.1 历史和背景 34
3.1.2 联机数据库的概念和联机产业的主要构成因素 34
3.1.3 发展现状 35
3.1.4 对用户的挑战 36
3.2 研究概况 38
3.3 交互式研究 38
3.3.1 任务及其影响 38
3.3.2 检索策略的等级 39
3.3.3 检索策略、检索阶段和检索焦点的转换 41
3.3.4 用户的知识结构 42
3.3.5 检索者特点/认知风格/检索风格 43
3.3.6 易用性和用户控制 44
3.3.7 联机交互信息检索系统的评价标准 45
3.4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48
第4章 网络搜索引擎环境下的交互式检索 52
4.1 网络搜索引擎环境概述 52
4.1.1 历史和背景 52
4.1.2 网络搜索引擎的定义和类型 52
4.1.3 发展现状 53
4.1.4 对用户的挑战 55
4.2 研究概况 56
4.3 交互式研究 57
4.3.1 用户目标/任务的层次 57
4.3.2 使用模式:检索表达式的构建与重构 58
4.3.3 多媒体信息检索模式 60
4.3.4 不同用户群的信息检索行为/策略 61
4.3.5 知识结构的影响 62
4.3.6 网络搜索引擎的评价标准 63
4.3.7 与其他联机交互式检索系统的比较 65
4.4 本章小结 67
参考文献 69
第5章 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交互检索 74
5.1 数字图书馆环境概述 74
5.1.1 历史和背景 74
5.1.2 数字图书馆的定义与类型 75
5.1.3 发展现状 76
5.1.4 对用户的挑战 77
5.2 研究概况 78
5.3 交互式研究 79
5.3.1 任务/目标及影响 79
5.3.2 使用模式 80
5.3.3 在线帮助 81
5.3.4 可用性研究 83
5.3.5 机构可用性 85
5.3.6 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检索 86
5.3.7 数字图书馆评价标准 87
5.4 本章小结 88
参考文献 92
第6章 文本检索会议和交互式专题研究 97
6.1 文本检索会议概述 97
6.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97
6.1.2 专题类型 97
6.2 交互式专题概述 99
6.3 交互式研究的种类 100
6.3.1 检索者知识的影响与任务多维性的影响 101
6.3.2 检索表达式构造与重构:相关反馈与长度 102
6.3.3 检索战术与战略 105
6.3.4 结果组织结构与传递机制 105
6.3.5 不同检索模型与评价方法的比较 108
6.3.6 交互式多语言/跨语言检索(CLIR) 109
6.4 本章小结:文本检索会议(TREC)交互式专题研究的影响与局限性 111
参考文献 113
第7章 交互式信息检索模型 117
7.1 三种主要的信息检索模型 117
7.1.1 Ingwersen的认知模型及其应用 117
7.1.2 Belkin的文本交互式系列性模型及其应用 120
7.1.3 Saracevic的交互式层次模型及其应用 122
7.1.4 三种信息检索模型的应用及影响 124
7.1.5 三种模型的局限 125
7.2 微观交互式信息检索模型及其方法 126
7.2.1 Ellis的信息查询行为模型 126
7.2.2 Bates的摘浆果方法 126
7.2.3 Vakkari任务基础上的信息检索过程理论 127
7.2.4 Spink交互式反馈模型 127
7.2.5 Hert的交互式信息检索与信息搜索过程的关系 128
7.2.6 Wang,Hawk和Tenopir的用户网络交互多维模型 130
7.2.7 Pharo的搜索情境及转换方法 130
7.3 本章小结:现有的宏观及微观的交互式信息检索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局限 131
参考文献 132
第8章 交互式信息检索框架 137
8.1 数字环境下的信息检索以及交互式信息检索的实质 137
8.2 计划—情境交互式信息检索模型 137
8.2.1 计划—情境交互式信息检索模型概述 137
8.2.2 用户目标/任务的层次及其描述 138
8.2.3 用户目标及任务的层次之间的关系 139
8.2.4 工作任务和搜索任务的多维性 141
8.2.5 个人信息结构 142
8.2.6 社会组织环境 144
8.2.7 信息检索系统 145
8.2.8 信息查询策略的多维性 146
8.2.9 信息查询策略:计划和情境的产物 155
8.2.10 计划和情境的多维性 156
8.2.11 当前搜索目标和信息查询策略的转变:情境的确定 157
8.2.12 当前搜索目标/任务中影响转变的因素及信息查询策略 163
8.3 本章小结 164
参考文献 165
第9章 交互式信息检索框架实例与验证 170
9.1 实证研究概述 170
9.1.1 研究目的 170
9.1.2 方法论 170
9.2 用户目标和任务的层次及其描述 171
9.3 个人信息基础结构 172
9.4 社会组织环境 174
9.5 信息检索系统 175
9.6 信息查询策略的类型 176
9.7 计划与情境多维性 180
9.7.1 计划多维性 180
9.7.2 情境多维性 181
9.8 当前搜索目标和信息查询策略的转换 181
9.8.1 当前搜索目标转换的类型 181
9.8.2 交互意图的转换类型 183
9.8.3 检索策略转换的类型 184
9.9 影响当前搜索目标/搜索任务及信息查询策略变化的因素 185
9.9.1 计划性因素 185
9.9.2 情境性因素 186
9.10 本章小结 187
参考文献 188
第10章 计划-情境交互式信息检索模型的意义 190
10.1 理论意义:有助于对信息检索本质的理解 190
10.1.1 重要概念的辨析 190
10.1.2 交互式信息检索的本质:计划和情境的产物 191
10.2 实践意义:有助于交互式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 192
10.2.1 支持多种信息查询策略 192
10.2.2 平衡易用性和用户控制性:系统角色和用户参与以及反馈机制 195
10.2.3 创建交互式帮助机制 197
10.3 交互式信息检索系统评价的意义:多维评价体系 202
10.3.1 对交互式信息检索系统性能的评价 203
10.3.2 对界面可用性和结构可用性的评价 204
10.3.3 对人机交互过程的评价 205
10.3.4 整合交互式信息检索系统的多维评价标准 206
10.4 本章小结 208
参考文献 209
第11章 总结与展望 215
11.1 本书的结论与贡献 215
11.2 有待解决的问题与研究方向 217
11.2.1 全适用型模型 217
11.2.2 面向用户研究与面向系统设计的差异 217
11.2.3 多媒体交互检索和跨语言交互检索的复杂性 218
11.2.4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相关问题 218
参考文献 220
中英文术语对照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