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1.1 环境毒理学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 1
1.2 生物化学研究在环境毒理学中的意义 3
1.3 毒物和毒作用的时相 4
1.4 生物体对毒物的反应 6
1.5 毒性参数和毒性分级 10
第二章 污染生物化学 17
2.1 水污染 18
2.2 空气污染 30
2.3 土壤污染 39
2.4 辐射损害 51
第三章 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62
3.1 暴露相或接触相 62
3.2 外来化合物在细胞膜上的通透方式 63
3.3 吸收 69
3.4 分布 78
3.5 排泄 85
3.6 毒物动力学 87
第四章 外来化合物的代谢转化 100
4.1 Ⅰ相反应—氧化 102
4.2 Ⅰ相反应—其他 116
4.3 Ⅱ相反应—结合反应 121
第五章 毒物代谢体外研究方法 132
5.1 毒物代谢体外研究的一般讨论 132
5.2 毒物代谢酶的诱导方法 140
5.3 亚细胞成分制备 140
5.4 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测定 143
5.5 环氧化物水化酶活性测定 148
5.6 转移酶活性测定 151
5.7 大鼠原代肝细胞的分离和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154
5.8 毒物与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的体外研究 159
5.9 体外脂质过氧化试验(硫代巴比妥酸法) 160
第六章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162
6.1 种属和品系 163
6.2 遗传因素 174
6.3 性别和激素状况 179
6.4 年龄和发育 181
6.5 营养状况和饮食因素 184
6.6 病理状况 186
6.7 环境因素 188
6.8 酶的诱导和抑制 189
6.9 外来化合物的联合作用 195
第七章 剂量—反应关系和毒性测定 200
7.1 毒性的指标 200
7.2 剂量—反应关系 203
7.3 剂量—反应曲线 204
7.4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 208
7.5 鱼类毒性试验 214
7.6 亚急性毒性试验 216
7.7 慢性毒性试验 218
7.8 蓄积毒性试验 218
7.9 毒物联合毒性检测方法 224
第八章 毒作用机理 228
8.1 毒物对细胞的损伤 229
8.2 毒物与生物大分子的共价结合 239
8.3 脂质过氧化 250
8.4 对受体的作用 254
8.5 对酶作用的影响 258
8.6 毒作用分子机理小结 264
第九章 DNA损伤及修复 267
9.1 热力学特性改变引起的DNA损伤 267
9.2 遗传毒物引起的DNA损伤 269
9.3 遗传毒物对遗传机构内其它生物大分子的损伤 276
9.4 DNA损伤的修复 278
第十章 化学致突变作用 284
10.1 基因突变 284
10.2 染色体改变 288
10.3 遗传毒物对人类基因库的影响 296
10.4 遗传毒理学试验方案 301
10.5 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试验 307
10.6 培养哺乳动物细胞致突变试验 319
10.7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SLRL)试验 320
10.8 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 326
10.9 啮齿类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 332
10.10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 335
10.11 程序外DNA合成试验 337
10.12 显性致死试验 340
11.1 化学致癌作用机理 343
第十一章 化学致癌作用 343
11.2 化学致癌作用的阶段学说 347
11.3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350
11.4 化学致癌物的体内代谢活化 362
11.5 肿瘤的化学预防 373
11.6 化学致癌物的生物鉴定 377
11.7 短期筛选试验预测致癌物可靠性评价 383
第十二章 生殖毒理与化学致畸作用 396
12.1 性腺毒性 397
12.2 胚胎毒性 401
12.3 生殖毒性试验 407
12.4 动物致畸试验方法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