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北京大学之历史定位 1
第一章 19世纪的学校、政治与改革 12
晚清北京的西学 13
京师以外地区对于创新与改造的尝试 18
重提清廷领路 22
筹办京师大学堂 25
孙家鼐的设想 29
“戊戌大学”:梁启超的设想 33
政治与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35
反动的代价 39
第二章 京师大学堂与清末北京 41
重新开始:张百熙与“壬寅大学” 44
用人的政治 47
转型时期大学堂文化之特征 54
壮志未酬 60
张之洞对大学堂的重组与规训 67
小脚女人般的变革 69
帝制的终结 77
第三章 辛亥革命后的局势不稳与重新界定 79
改革的希望与困难 80
局势不稳、积怨和作为表率的知识分子 87
1913年5月预科生风潮 94
新文化网络的核心 98
国立北京大学的延续与变革,1914—1916 102
学术派系新霸主的崛起 109
游走在学术与政治之间 114
第四章 新旧文化之间 118
机遇之窗 119
蔡元培与浙江帮 120
指挥台的威力 122
利用新的文化网络 126
再造最高学府 132
课外社团的井喷 139
象征意义、规劝与新身份的形成 145
第五章 政治的不断介入 152
大学与社会 153
分歧加剧 157
1918年5月的预演 161
教育与政治之间模糊的界限 164
新闻业及塑造舆论的运动 169
文化的政治:作为政治靶子的北大 176
五四运动与万众瞩目的北大的诞生 183
第六章 五四运动的内在张力 190
五四运动后为确定北大使命的尝试 191
对抗与试验 196
开女禁 205
新文化精英主义 209
直通文化市场 214
生活在首都 218
第七章 被围困的北大 225
争取自办教育 226
最后一线希望 230
新的革命浪潮 232
铸就“北大精神” 238
第一次统一战线的分裂 241
危机中的纪念 250
五四新文化的衰落 252
维系“北大精神” 258
结语 261
参考文献 264
译后记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