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3
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3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4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6
一、教育心理学的萌芽阶段 6
二、教育心理学的独立阶段 7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8
四、教育心理学的成熟阶段 9
五、教育心理学的完善阶段 10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11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1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2
复习要点 16
拓展思考 18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19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19
二、心理发展的动力 20
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20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1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1
二、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22
三、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22
四、心理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24
五、心理发展的相互制约性 24
六、心理发展逐渐分化和统一的特性 25
第三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25
一、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5
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6
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32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32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34
三、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37
复习要点 39
拓展思考 42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问题 43
第一节 学习的概念和作用 43
一、学习的概念 43
二、学习的作用 44
第二节 学习的特点和分类 47
一、学习的特点 47
二、学习的分类 49
第三节 影响学习的因素 53
一、智力因素与学习 53
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54
复习要点 56
拓展思考 58
第四章 学习理论 59
第一节 我国古代的学习心理思想 59
一、学习的本质 59
二、学习的规律 59
三、学习的心理条件 61
四、学习的过程 61
第二节 学习的联结理论 62
一、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62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65
三、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68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69
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73
第三节 学习的认知理论 78
一、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 78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80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83
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87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91
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94
一、人本主义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 95
二、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97
三、对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 98
复习要点 99
拓展思考 103
第五章 学习兴趣 105
第一节 学习兴趣概述 105
一、学习兴趣的概念 105
二、学习兴趣与学习活动 105
三、学习兴趣的发展 106
四、学习兴趣的形成 107
第二节 学习兴趣的分类 107
第三节 学习兴趣的品质 108
一、学习兴趣的倾向性 108
二、学习兴趣的广泛性 109
三、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109
四、学习兴趣的效能 109
第四节 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与培养 110
一、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 110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110
复习要点 113
拓展思考 113
第六章 学习动机 114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114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114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15
三、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116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117
一、本能理论 117
二、强化理论 118
三、需要层次理论 119
四、认知失调理论 121
五、自我效能理论 121
六、成就动机理论 124
七、归因理论 125
八、动机理论的总结 127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28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29
二、利用强化原理 129
三、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131
四、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132
五、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133
复习要点 135
拓展思考 137
第七章 学习迁移 138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138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138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138
三、学习迁移的测量 141
四、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 142
第二节 学习迁移理论 143
一、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 143
二、当代的学习迁移理论 150
三、当代学习迁移研究的进展与特点 160
第三节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62
一、学习材料的特点 162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162
三、认知技能和策略 162
四、定势的作用 163
五、认知结构特点 163
第四节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63
一、发现教学内容的可迁移性和教学方法的促迁移性 163
二、教材的组织和呈现系统化、网络化、一体化 164
三、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164
四、使用过度学习和思维训练实现学习结果的保持和运用 164
复习要点 165
拓展思考 168
第八章 学习策略 169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169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点 169
二、学习策略的类型 172
第二节 主要的学习策略 173
一、认知策略 173
二、元认知策略 181
三、资源管理策略 185
第三节 学习策略教学 187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87
二、学习策略的教学要求 188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阶段 190
复习要点 192
拓展思考 194
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 195
第一节 知识概述 195
一、知识与知识观 195
二、知识的分类 196
三、知识学习的标准 199
四、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 200
第二节 概念的学习 201
一、概念的定义 201
二、概念的种类 202
三、概念的结构 203
四、概念的功能 203
五、概念的获得 204
六、概念的学习 205
第三节 原理的学习 209
一、原理概述 209
二、原理学习的意义 209
三、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 210
四、原理的教学 210
复习要点 211
拓展思考 213
第十章 技能的学习 214
第一节 技能概述 214
一、技能及其特点 214
二、技能与知识的关系 215
三、技能与习惯的关系 216
四、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217
五、技能的类型 218
六、技能的作用 223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 223
一、动作技能的形成理论 223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标志 225
三、动作技能的保持 228
四、动作技能的培养 230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237
一、心智技能的形成理论 237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特点 239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 240
复习要点 241
拓展思考 244
第十一章 智能的发展 245
第一节 能力和智力概述 245
一、能力概述 245
二、智力概述 248
三、智力和能力的关系 254
第二节 智力的发展 254
一、智力发展的趋势 254
二、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254
三、智力的开发 256
第三节 创造力 260
一、创造力概述 260
二、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260
三、创造力的培养 263
复习要点 264
拓展思考 266
第十二章 品德的形成 267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267
一、品德的概念 267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269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272
一、道德认知理论 272
二、道德情感理论 279
三、班杜拉道德行为的理论研究 283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284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 285
二、道德情感的丰富 289
三、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293
复习要点 295
拓展思考 298
第十三章 有效教学的设计 299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299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299
二、有效教学设计的意义 300
三、有效教学设计的特点 300
四、有效教学设计的依据 301
五、教学设计流程 304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 307
一、教学目标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307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308
三、任务分析 313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设计 317
一、教学事项的确定 317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321
三、教学媒体的选用 322
四、教学环境的控制 323
第四节 教学策略的选择 324
一、教学策略的内涵 325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325
三、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326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327
复习要点 332
拓展思考 334
第十四章 课堂教学管理 335
第一节 课堂教学管理概述 335
一、科学界定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 335
二、课堂教学管理的功能 335
三、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类型 336
四、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因素 337
第二节 课堂教学管理的技能 340
一、课堂教学节奏的处理 340
二、课堂段落的管理 341
三、课堂教学控制的技术 343
第三节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348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及分类 348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349
三、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表现 350
四、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归因 351
五、正确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 351
复习要点 352
拓展思考 353
第十五章 教学评价 354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354
一、教学评价的含义 354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354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 356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 359
五、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360
六、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62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363
一、常用的教学测验 363
二、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及编制技术 364
三、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 366
四、测验的准备与实施 369
五、测验分数的解释与报告 371
复习要点 372
拓展思考 373
第十六章 教师心理 374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 374
一、教师角色的界定 374
二、教师角色的分类 374
三、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377
四、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379
第二节 教师的威信 383
一、教师威信的含义 383
二、教师威信的内在价值 383
三、教师威信的构成 384
四、教师威信的形成、维持与发展 384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386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387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388
三、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88
四、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90
五、教师心理健康的诊断 393
六、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393
复习要点 397
拓展思考 398
第十七章 学生心理 399
第一节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399
一、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399
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400
三、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403
四、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406
五、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途径 409
第二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409
一、个别差异与差异心理 410
二、性别差异与教育 410
三、智力差异与教育 411
四、认知风格的差异与教育 414
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418
一、特殊儿童的界定 418
二、特殊儿童的类型、心理特点与教育 418
三、特殊儿童教育的原则与策略 424
复习要点 425
拓展思考 427
参考文献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