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二重体制的政治 1
目录 1
第一章二重体制的政治 1
目录 1
一、由草原本位政策到汉地本位政策 2
第一节蒙元帝国的兴衰 2
一、由草原本位政策到汉地本位政策 2
第一节蒙元帝国的兴衰 2
二、迂回曲折的汉化道路 8
二、迂回曲折的汉化道路 8
第二节蒙汉杂揉的政治制度 12
一、蒙古旧制的保留 12
第二节蒙汉杂揉的政治制度 12
一、蒙古旧制的保留 12
二、照搬金制格局的中央官制 17
二、照搬金制格局的中央官制 17
三、行省制度的建立 22
三、行省制度的建立 22
四、重吏轻士的官员铨选制度 27
四、重吏轻士的官员铨选制度 27
第三节元代文人的政治追求 33
一、蒙元之际北方士人的政治思想 33
第三节元代文人的政治追求 33
一、蒙元之际北方士人的政治思想 33
二、南宋遗民的政治意识 37
二、南宋遗民的政治意识 37
三、元代中后期的政治思想折射 41
三、元代中后期的政治思想折射 41
第二章因民族而异的法律 47
第二章因民族而异的法律 47
第一节元王朝建立前的蒙古法律 48
一、成吉思汗时期的立法建设 48
第一节元王朝建立前的蒙古法律 48
一、成吉思汗时期的立法建设 48
二、忽必烈建元前的立法 49
二、忽必烈建元前的立法 49
一、几次重大的立法活动 51
一、几次重大的立法活动 51
第二节较系统的法律形式 51
第二节较系统的法律形式 51
二、法律形式的多样性 53
二、法律形式的多样性 53
一、公开的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 55
第三节法律内容的变化及特点 55
一、公开的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 55
第三节法律内容的变化及特点 55
二、宗教僧侣的法律特权及弊端 58
二、宗教僧侣的法律特权及弊端 58
三、带有蒙古旧俗的刑制 60
三、带有蒙古旧俗的刑制 60
第四节司法审判制度的创造 64
一、司法机构的多重性 64
第四节司法审判制度的创造 64
一、司法机构的多重性 64
二、诉讼制度的新进展 67
二、诉讼制度的新进展 67
第五节朴素实用的法学 68
一、朴素的法律思想 68
一、朴素的法律思想 68
第五节朴素实用的法学 68
二、重视实用的法学与法医学 70
二、重视实用的法学与法医学 70
第三章威震欧亚大陆的军事 72
第一节复杂多样的军事制度 72
一、军事领导体制 72
一、军事领导体制 72
第一节复杂多样的军事制度 72
第三章威震欧亚大陆的军事 72
二、军队体制及编制 73
二、军队体制及编制 73
三、军兵种 75
三、军兵种 75
四、兵役制度 76
四、兵役制度 76
五、后勤保障 78
五、后勤保障 78
一、冷兵器 79
第二节兵器的革新与创造 79
一、冷兵器 79
第二节兵器的革新与创造 79
二、火器 82
二、火器 82
三、战船 85
三、战船 85
四、兵器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86
四、兵器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86
一、兵书与军事思想 88
第三节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 88
第三节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 88
一、兵书与军事思想 88
二、用兵方略 90
二、用兵方略 90
三、惯用战术 92
三、惯用战术 92
第四章曲折发展的社会经济 94
第一节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 94
一、官田的不断增多 94
一、官田的不断增多 94
第一节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 94
第四章曲折发展的社会经济 94
二、地主阶级大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97
二、地主阶级大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97
三、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100
三、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100
第二节农业与畜牧业 104
一、户口的变化与分布 104
一、户口的变化与分布 104
第二节农业与畜牧业 104
二、土地的开发与农田水利兴修 105
二、土地的开发与农田水利兴修 105
三、作物品种、分布与产量 107
三、作物品种、分布与产量 107
四、畜牧业生产 109
四、畜牧业生产 109
第三节手工业、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 111
第三节手工业、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 111
一、手工业发展概况 112
一、手工业发展概况 112
二、官营手工业 115
二、官营手工业 115
三、民间手工业 117
三、民间手工业 117
四、交通运输 118
四、交通运输 118
五、商业贸易 120
五、商业贸易 120
第四节边疆地区的开发 122
一、岭北地区 122
第四节边疆地区的开发 122
一、岭北地区 122
二、西北地区 125
二、西北地区 125
三、西藏地区 127
三、西藏地区 127
四、西南地区 128
四、西南地区 128
五、东北地区 130
五、东北地区 130
一、货币发行 131
一、货币发行 131
第五节国家财政 131
第五节国家财政 131
二、赋役制度 136
二、赋役制度 136
三、财政支出 141
三、财政支出 141
第一节三大农书和农业科技 146
一、三大农书——《农桑辑要》、《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 146
第五章艰难发展中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 146
一、三大农书——《农桑辑要》、《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 146
第一节三大农书和农业科技 146
第五章艰难发展中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 146
二、农具和耕作使用技术 151
二、农具和耕作使用技术 151
三、棉花传入中原和“风土限制”说的突破 155
三、棉花传入中原和“风土限制”说的突破 155
四、养蚕、养蜂和蔬菜、果木栽植技术的新进展 158
四、养蚕、养蜂和蔬菜、果木栽植技术的新进展 158
一、筑炉技术 162
第二节冶金技术的缓慢发展 162
一、筑炉技术 162
第二节冶金技术的缓慢发展 162
二、水力鼓风技术 163
二、水力鼓风技术 163
三、铜质模具造型技术 164
三、铜质模具造型技术 164
四、关于镔铁之生产 165
四、关于镔铁之生产 165
第三节制瓷技术的突出进步 166
第三节制瓷技术的突出进步 166
二、石灰碱釉的稳步发展 167
二、石灰碱釉的稳步发展 167
一、胎料选择技术的改进 167
一、胎料选择技术的改进 167
三、青花技术的兴起 168
三、青花技术的兴起 168
五、卵白釉的成就 169
四、釉里红的发明 169
四、釉里红的发明 169
五、卵白釉的成就 169
六、铜红釉和钴蓝的发展 170
七、分室龙窑的出现 170
七、分室龙窑的出现 170
六、铜红釉和钴蓝的发展 170
第四节棉纺技术的兴起和丝织业的减退 171
第四节棉纺技术的兴起和丝织业的减退 171
一、纺织原料初加工技术的进步 172
一、纺织原料初加工技术的进步 172
二、纺车技术的重大创新 174
二、纺车技术的重大创新 174
三、印染技术的日趋成熟 175
三、印染技术的日趋成熟 175
四、丰富多样的织物品种和加金织物的流行 176
四、丰富多样的织物品种和加金织物的流行 176
一、木活字的使用和套色印刷 177
一、木活字的使用和套色印刷 177
第五节印刷术、火药与指南针 177
第五节印刷术、火药与指南针 177
二、火药、火器技术 180
二、火药、火器技术 180
三、指南针的推广和航海业的发展 183
三、指南针的推广和航海业的发展 183
第六节漆饰技术的提高 184
第六节漆饰技术的提高 184
一、雕漆和剔红 185
二、剔犀 185
一、雕漆和剔红 185
二、剔犀 185
三、戗金 186
三、戗金 186
五、夹纻工艺 187
五、夹纻工艺 187
四、?钿 187
四、?钿 187
一、李冶与天元术 189
第一节名家辈出的数学 189
第六章富有成就的自然科学 189
一、李冶与天元术 189
第一节名家辈出的数学 189
第六章富有成就的自然科学 189
二、《授时历》中的数学内容 193
二、《授时历》中的数学内容 193
三、朱世杰的四元术、垛积术与招差术 194
三、朱世杰的四元术、垛积术与招差术 194
四、其他数学成就 199
四、其他数学成就 199
五、数学教育 200
五、数学教育 200
六、中外数学交流 203
六、中外数学交流 203
第二节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高峰 204
第二节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高峰 204
一、元上都天文台和西域仪象 205
一、元上都天文台和西域仪象 205
二、大都天文台和它的观测设备 208
二、大都天文台和它的观测设备 208
三、观星台和量天尺 212
三、观星台和量天尺 212
四、《授时历》的成就 213
四、《授时历》的成就 213
五、著名的少数民族天文学家和回回司天监 215
五、著名的少数民族天文学家和回回司天监 215
六、大规模的天文观测 217
六、大规模的天文观测 217
七、恒星观测的进一步发展 218
七、恒星观测的进一步发展 218
一、元代的地图与方志 219
第三节地理学及其重要成果 219
第三节地理学及其重要成果 219
一、元代的地图与方志 219
二、发达的驿站制度 221
二、发达的驿站制度 221
三、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河源考察 222
三、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河源考察 222
四、元初杰出的旅行家 224
四、元初杰出的旅行家 224
五、域外地理的杰作——《真腊风土记》和《岛夷志略》 226
五、域外地理的杰作——《真腊风土记》和《岛夷志略》 226
第四节交相辉映的各民族医学 227
第四节交相辉映的各民族医学 227
一、朱丹溪及其滋阴学派 228
一、朱丹溪及其滋阴学派 228
二、长足发展的外科骨伤科学 231
二、长足发展的外科骨伤科学 231
三、舌诊、针灸及其他学科 236
三、舌诊、针灸及其他学科 236
四、营养食疗与卫生保健 239
四、营养食疗与卫生保健 239
五、回汉并存的医事制度 240
五、回汉并存的医事制度 240
六、藏族和维吾尔族医学 242
六、藏族和维吾尔族医学 242
第一节文教政策和相关条件 244
第七章教育和图书出版事业 244
第七章教育和图书出版事业 244
第一节文教政策和相关条件 244
第二节学校教育的广泛开展 245
第二节学校教育的广泛开展 245
第三节社学与私学的普及 249
第三节社学与私学的普及 249
第四节教育思想的变化 251
第四节教育思想的变化 251
第五节教育的扩展与交流 254
第五节教育的扩展与交流 254
一、官府之聚书 255
一、官府之聚书 255
第六节艰苦的图书收藏工作 255
第六节艰苦的图书收藏工作 255
二、官府相援的书院藏书 257
二、官府相援的书院藏书 257
三、士人秘藏 258
三、士人秘藏 258
四、藏经目录 259
四、藏经目录 259
第七节图书的出版与发行 260
一、官府刻书与书院刻书 260
一、官府刻书与书院刻书 260
第七节图书的出版与发行 260
二、承宋而兴的坊刻书 261
二、承宋而兴的坊刻书 261
三、精善的私宅刻书 262
三、精善的私宅刻书 262
四、元刻本的特点 263
四、元刻本的特点 263
五、医书和通俗读物大量刊行 265
五、医书和通俗读物大量刊行 265
六、蒙、汉及各族文字书籍的翻译交流 267
六、蒙、汉及各族文字书籍的翻译交流 267
第八章理学的北传与朱、陆“和会” 269
一、学术渊源与思想风格 269
第八章理学的北传与朱、陆“和会” 269
第一节黄震对程朱理学的修正 269
第一节黄震对程朱理学的修正 269
一、学术渊源与思想风格 269
二、“道”(“理”)在事中的本体论 270
二、“道”(“理”)在事中的本体论 270
三、对程、朱性论的修正 271
四、对程、朱认识论和修养论的修正 271
四、对程、朱认识论和修养论的修正 271
三、对程、朱性论的修正 271
五、对“道统”论的怀疑与批评 272
五、对“道统”论的怀疑与批评 272
二、朱学成为官学 273
一、理学的北传 273
第二节理学的北传与朱学成为官学 273
二、朱学成为官学 273
一、理学的北传 273
第二节理学的北传与朱学成为官学 273
第三节许衡的理学思想 274
第三节许衡的理学思想 274
一、“理”本论中的矛盾现象 275
一、“理”本论中的矛盾现象 275
二、心性说的“心学”倾向 276
二、心性说的“心学”倾向 276
三、“求之于心”与道德“践履” 277
三、“求之于心”与道德“践履” 277
一、天道思想和事在人为 278
第四节刘因的理学与经学思想 278
第四节刘因的理学与经学思想 278
一、天道思想和事在人为 278
三、经学思想 279
二、“博学详说”的读书穷理说 279
二、“博学详说”的读书穷理说 279
三、经学思想 279
第五节吴澄“和会朱陆”的理学倾向 280
第五节吴澄“和会朱陆”的理学倾向 280
二、心性说的朱、陆“和会” 281
一、“太极”说和理气观 281
二、心性说的朱、陆“和会” 281
一、“太极”说和理气观 281
三、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 282
三、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 282
一、郑玉的调和朱、陆 284
第六节郑玉、赵偕的理学思想 284
第六节郑玉、赵偕的理学思想 284
一、郑玉的调和朱、陆 284
二、赵偕的陆学传播 286
二、赵偕的陆学传播 286
第一节官方宗教礼仪的建设与特点 288
第九章宗教发展的繁盛时代 288
第一节官方宗教礼仪的建设与特点 288
第九章宗教发展的繁盛时代 288
第二节国家帝师制度与汉地佛教 290
一、蒙古贵族的崇佛政策 290
第二节国家帝师制度与汉地佛教 290
一、蒙古贵族的崇佛政策 290
二、佛教的发展及其管理制度 292
二、佛教的发展及其管理制度 292
三、独特的帝师制度 294
三、独特的帝师制度 294
四、汉地佛教继续发展 296
四、汉地佛教继续发展 296
五、佛教与元代文明 298
五、佛教与元代文明 298
第三节云南上座部佛教 299
一、上座部佛教的传入 299
一、上座部佛教的传入 299
第三节云南上座部佛教 299
二、理论与经典 300
二、理论与经典 300
三、教派、僧阶与寺院制度 301
三、教派、僧阶与寺院制度 301
四、上座部佛教与傣族社会文化 303
四、上座部佛教与傣族社会文化 303
第四节藏传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305
一、前弘期佛教初传及其与本教的斗争 305
第四节藏传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305
一、前弘期佛教初传及其与本教的斗争 305
二、后弘期之初佛教著名人物 308
二、后弘期之初佛教著名人物 308
三、藏传佛教诸派及其理论 310
三、藏传佛教诸派及其理论 310
第五节全真道的繁荣与江南道教的流行 314
一、丘处机与全真道的兴衰 314
第五节全真道的繁荣与江南道教的流行 314
一、丘处机与全真道的兴衰 314
二、江南正一道 319
二、江南正一道 319
三、江南净明道 320
三、江南净明道 320
第六节也里可温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振兴 322
一、也里可温教——基督教的第二次传入 322
一、也里可温教——基督教的第二次传入 322
第六节也里可温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振兴 322
二、伊斯兰教的盛行 324
二、伊斯兰教的盛行 324
三、犹太教士的增加 328
第七节 白莲教的崛起与元末社会变革 328
第七节 白莲教的崛起与元末社会变革 328
三、犹太教士的增加 328
第一节音韵学史上崭新的一页 331
第一节音韵学史上崭新的一页 331
第十章汉语言文字及其他民族文字 331
一、《切韵》系韵书的改革 331
一、《切韵》系韵书的改革 331
第十章汉语言文字及其他民族文字 331
二、《中原音韵》对传统韵书的突破 332
二、《中原音韵》对传统韵书的突破 332
三、等韵学的新成就 334
第二节以六书之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字学 334
三、等韵学的新成就 334
第二节以六书之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字学 334
第三节训诂学的衰微与建树 336
第三节训诂学的衰微与建树 336
第四节第一部语法学专著——《语助》 338
第四节第一部语法学专著——《语助》 338
一、察合台与察合台语 339
一、察合台与察合台语 339
第五节察合台文 339
第五节察合台文 339
二、察合台文及其拼写规则 342
二、察合台文及其拼写规则 342
三、察合台文重要文献及研究概况 344
三、察合台文重要文献及研究概况 344
第六节回鹘式蒙古文 347
第六节回鹘式蒙古文 347
第七节八思巴文的创制 351
第七节八思巴文的创制 351
第八节傣文 357
第八节傣文 357
第九节彝文 361
第九节彝文 361
第十节纳西族古老的文字——东巴文 367
第十节纳西族古老的文字——东巴文 367
第十一节古藏文——元明时代 373
第十一节古藏文——元明时代 373
一、《蒙古秘史》的史学价值 377
第一节 《蒙古秘史》及其他 377
第十一章成果丰硕的史学 377
第一节 《蒙古秘史》及其他 377
一、《蒙古秘史》的史学价值 377
第十一章成果丰硕的史学 377
二、《圣武亲征录》和《元朝名臣事略》 381
二、《圣武亲征录》和《元朝名臣事略》 381
一、《通鉴》学的发展 384
第二节《通鉴》学的发展和《通鉴》胡注的成就 384
第二节《通鉴》学的发展和《通鉴》胡注的成就 384
一、《通鉴》学的发展 384
二、《通鉴》胡注的成就 386
二、《通鉴》胡注的成就 386
一、马端临撰《文献通考》 388
第三节《文献通考》——典制体通史范围的扩大 388
一、马端临撰《文献通考》 388
第三节《文献通考》——典制体通史范围的扩大 388
二、《文献通考》扩大了典制体通史的范围 390
二、《文献通考》扩大了典制体通史的范围 390
三、马端临进步的历史思想 391
三、马端临进步的历史思想 391
四、《文献通考》的文献价值 393
四、《文献通考》的文献价值 393
一、《元典章》和《元经世大典》 395
第四节政书和实录 395
一、《元典章》和《元经世大典》 395
第四节政书和实录 395
二、历朝实录 397
二、历朝实录 397
一、修三史诏与《三史凡例》 398
第五节修辽、金、宋三朝正史 398
一、修三史诏与《三史凡例》 398
第五节修辽、金、宋三朝正史 398
二、《辽史》和《金史》的特色 400
二、《辽史》和《金史》的特色 400
三、卷帙浩繁的《宋史》 405
三、卷帙浩繁的《宋史》 405
第十二章空前发展的戏曲与文学 409
第一节杂剧的兴衰及其表演艺术 409
第一节杂剧的兴衰及其表演艺术 409
第十二章空前发展的戏曲与文学 409
一、杂剧兴盛的原因 410
一、杂剧兴盛的原因 410
二、杂剧的南移和衰微 411
二、杂剧的南移和衰微 411
三、杂剧的剧本形式和表演艺术 412
三、杂剧的剧本形式和表演艺术 412
第二节元前期杂剧 414
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 414
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 414
第二节元前期杂剧 414
二、王实甫和《西厢记》 417
二、王实甫和《西厢记》 417
三、白朴和马致远 419
三、白朴和马致远 419
四、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422
四、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422
第三节元后期杂剧 424
一、郑光祖和乔吉 424
一、郑光祖和乔吉 424
第三节元后期杂剧 424
二、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426
二、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426
第四节元代南戏 427
一、元代南戏的发展及其形式 427
一、元代南戏的发展及其形式 427
第四节元代南戏 427
二、高明和《琵琶记》 428
二、高明和《琵琶记》 428
三、荆刘拜杀及其他 430
三、荆刘拜杀及其他 430
第五节元代散曲 432
第五节元代散曲 432
一、散曲的兴起和体裁 433
一、散曲的兴起和体裁 433
二、前期散曲作家作品 433
二、前期散曲作家作品 433
三、后期散曲作家作品 435
三、后期散曲作家作品 435
第六节元代诗文 437
第六节元代诗文 437
一、前期诗文作家作品 438
一、前期诗文作家作品 438
二、后期诗文作家作品 439
二、后期诗文作家作品 439
一、北方画坛 443
第十三章灿烂辉煌的美术成就 443
第一节宋金遗民画家的活动 443
一、北方画坛 443
第十三章灿烂辉煌的美术成就 443
第一节宋金遗民画家的活动 443
二、江南画坛 444
二、江南画坛 444
一、赵孟俯的绘画 446
第二节赵孟俯等人的绘画 446
一、赵孟俯的绘画 446
第二节赵孟俯等人的绘画 446
二、赵孟俯影响下的山水画家 448
二、赵孟俯影响下的山水画家 448
第三节元四家的艺术成就 449
第三节元四家的艺术成就 449
一、黄公望 450
一、黄公望 450
二、倪瓒 451
二、倪瓒 451
三、王蒙 451
三、王蒙 451
四、吴镇 452
第四节工笔与白描 452
一、工笔设色 452
第四节工笔与白描 452
一、工笔设色 452
四、吴镇 452
二、水墨细笔花鸟画 453
二、水墨细笔花鸟画 453
三、白描 454
三、白描 454
一、擅长墨梅、墨竹的画家 455
第五节梅竹和云山墨戏 455
第五节梅竹和云山墨戏 455
一、擅长墨梅、墨竹的画家 455
二、米氏云山的传人 458
二、米氏云山的传人 458
第六节壁画作品的大量涌现 459
第六节壁画作品的大量涌现 459
一、壁画种类与作者情况 459
一、壁画种类与作者情况 459
二、永乐宫壁画 460
二、永乐宫壁画 460
三、广胜寺、水神庙壁画 461
三、广胜寺、水神庙壁画 461
四、敦煌石窟元代壁画 462
五、墓室壁画 462
五、墓室壁画 462
四、敦煌石窟元代壁画 462
一、元初书坛三大家 463
第七节各族书家竞展风姿 463
一、元初书坛三大家 463
第七节各族书家竞展风姿 463
二、在野文人的书法特色 464
二、在野文人的书法特色 464
三、官宦书家 465
三、官宦书家 465
一、佛教雕刻 466
第八节雕塑艺术中的宗教题材 466
一、佛教雕刻 466
第八节雕塑艺术中的宗教题材 466
二、道教雕塑的艺术特色 468
二、道教雕塑的艺术特色 468
三、其他宗教雕塑作品 469
三、其他宗教雕塑作品 469
四、墓砖浮雕、俑及其他小型雕塑 469
四、墓砖浮雕、俑及其他小型雕塑 469
五、著名雕塑家和《画塑记》 470
五、著名雕塑家和《画塑记》 470
一、绘画组织和艺匠机构 471
一、绘画组织和艺匠机构 471
第九节宫廷的美术机构、鉴藏著录及书画理论 471
第九节宫廷的美术机构、鉴藏著录及书画理论 471
三、丰富的私家收藏 472
二、内府的书画鉴藏机构 472
三、丰富的私家收藏 472
二、内府的书画鉴藏机构 472
四、绘画著录及理论贡献 473
四、绘画著录及理论贡献 473
第十节工艺美术的重大革新 474
五、元代书论 474
第十节工艺美术的重大革新 474
五、元代书论 474
一、陶瓷工艺 475
一、陶瓷工艺 475
二、染织工艺 478
二、染织工艺 478
四、漆器工艺 481
四、漆器工艺 481
三、金属工艺 481
三、金属工艺 481
五、玉雕工艺 482
五、玉雕工艺 482
六、石雕工艺 483
六、石雕工艺 483
第十四章形制多样的建筑 484
第一节都城与宫殿建筑 484
第一节都城与宫殿建筑 484
第十四章形制多样的建筑 484
一、元上都的营建 485
一、元上都的营建 485
二、城市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元大都 486
二、城市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元大都 486
三、大都的宫殿建筑和御苑 489
三、大都的宫殿建筑和御苑 489
第二节多类型并存的宗教建筑 491
一、佛教建筑 491
第二节多类型并存的宗教建筑 491
一、佛教建筑 491
二、喇嘛教建筑 496
二、喇嘛教建筑 496
三、道教建筑 498
三、道教建筑 498
四、伊斯兰教建筑 502
四、伊斯兰教建筑 502
第三节住宅园林及其他建筑 504
第三节住宅园林及其他建筑 504
第四节建筑技术与艺术成就 507
第四节建筑技术与艺术成就 507
一、小令 512
第一节 民间歌曲和说唱音乐 512
第十五章世俗色彩浓重的音乐艺术 512
第十五章世俗色彩浓重的音乐艺术 512
第一节 民间歌曲和说唱音乐 512
一、小令 512
二、琵琶词 513
二、琵琶词 513
三、货郎儿和九转货郎儿 513
三、货郎儿和九转货郎儿 513
四、诸宫调 514
四、诸宫调 514
五、词话 515
五、词话 515
六、驭说 516
七、深刻全面的说唱艺术标准 516
六、驭说 516
七、深刻全面的说唱艺术标准 516
第二节乐器和器乐 517
一、火不思 517
一、火不思 517
第二节乐器和器乐 517
二、七十二弦琵琶 518
二、七十二弦琵琶 518
三、兴隆笙 519
四、渔鼓和简子 519
四、渔鼓和简子 519
三、兴隆笙 519
第三节 《唱论》和《中原音韵》 524
第三节 《唱论》和《中原音韵》 524
第十六章元代舞蹈的新发展 527
第十六章元代舞蹈的新发展 527
第一节宫廷雅乐、宴乐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527
第一节宫廷雅乐、宴乐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527
第二节宗教、民俗和民间舞蹈 538
第二节宗教、民俗和民间舞蹈 538
第三节杂剧中的舞蹈 544
一、舞蹈化的生活动作 544
第三节杂剧中的舞蹈 544
一、舞蹈化的生活动作 544
二、插入性舞蹈表演 545
二、插入性舞蹈表演 545
三、和杂剧串联演出的舞蹈节目 548
三、和杂剧串联演出的舞蹈节目 548
第十七章项目繁多的体育运动 550
一、森林部落的滑雪活动 550
一、森林部落的滑雪活动 550
第一节早期蒙古的体育活动 550
第十七章项目繁多的体育运动 550
第一节早期蒙古的体育活动 550
二、骑马与狩猎活动 551
二、骑马与狩猎活动 551
一、骑射与步射 552
一、骑射与步射 552
第二节武术的发展变化 552
第二节武术的发展变化 552
二、长兵技能的新发展 554
二、长兵技能的新发展 554
三、丰富多彩的短兵技能 555
三、丰富多彩的短兵技能 555
四、多民族武术的交流与融合 557
四、多民族武术的交流与融合 557
五、形式多样的民间武术活动 558
五、形式多样的民间武术活动 558
六、广泛开展的角力与手搏活动 559
六、广泛开展的角力与手搏活动 559
第三节活跃的球类活动 560
第三节活跃的球类活动 560
一、蹴鞠活动 560
一、蹴鞠活动 560
二、击鞠活动 562
二、击鞠活动 562
三、捶丸活动 563
三、捶丸活动 563
第四节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565
第四节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565
一、导引养生发展的基本特点 565
一、导引养生发展的基本特点 565
二、有代表性的导引养生著述 566
二、有代表性的导引养生著述 566
第五节棋类活动的发展 569
第五节棋类活动的发展 569
一、中国象棋 570
一、中国象棋 570
二、围棋活动 571
二、围棋活动 571
第六节游泳、竞渡及秋千活动 572
第六节游泳、竞渡及秋千活动 572
第十八章民俗文化与精神风貌 576
第一节饮食 576
一、主食 576
一、主食 576
第一节饮食 576
第十八章民俗文化与精神风貌 576
二、副食 577
二、副食 577
第二节服饰 579
一、男子服饰 579
第二节服饰 579
一、男子服饰 579
二、女子服饰 581
二、女子服饰 581
第三节婚丧习俗 583
一、婚姻习俗 583
一、婚姻习俗 583
第三节婚丧习俗 583
二、丧葬习俗 585
二、丧葬习俗 585
第四节岁时风俗 586
第四节岁时风俗 586
第五节社会精神风貌 587
一、文人社会风尚 587
一、文人社会风尚 587
第五节社会精神风貌 587
二、异族生活习惯互为影响 589
二、异族生活习惯互为影响 589
三、一般社会精神风貌 590
三、一般社会精神风貌 590
一、民族分布概况 593
一、民族分布概况 593
第一节民族分布与民族等级构成 593
第十九章民族大家庭的初步形成 593
第一节民族分布与民族等级构成 593
第十九章民族大家庭的初步形成 593
二、划分民族为四等 594
二、划分民族为四等 594
第二节蒙古族文化 596
一、语言文字 596
一、语言文字 596
第二节蒙古族文化 596
二、蒙古族教育 597
二、蒙古族教育 597
三、宗教 599
三、宗教 599
四、文学与艺术 601
四、文学与艺术 601
五、科技 603
五、科技 603
六、生活习俗 604
六、生活习俗 604
第三节回族文化 610
第三节回族文化 610
一、文学与艺术 610
一、文学与艺术 610
二、科学技术 612
二、科学技术 612
一、语言文字 617
第四节畏兀儿族文化 617
一、语言文字 617
第四节畏兀儿族文化 617
二、文学与史学 618
二、文学与史学 618
三、科学技术 621
三、科学技术 621
第五节契丹女真遗民文化 624
一、文学艺术 624
第五节契丹女真遗民文化 624
一、文学艺术 624
二、科学技术 631
二、科学技术 631
第二十章东西文化的融汇 634
第二十章东西文化的融汇 634
一、杨庭壁出使马八儿、俱蓝 636
一、杨庭壁出使马八儿、俱蓝 636
第一节与元通使的亚非国家 636
第一节与元通使的亚非国家 636
二、元与麻喏八歇的关系 637
二、元与麻喏八歇的关系 637
三、元与缅甸 638
三、元与缅甸 638
四、周达观真腊见闻 639
四、周达观真腊见闻 639
五、中泰关系的新纪元 641
六、元与马木鲁克 641
六、元与马木鲁克 641
五、中泰关系的新纪元 641
七、元与亚非国家的通使 642
七、元与亚非国家的通使 642
第二节元帝国和钦察汗国 644
一、钦察汗国和中国文化 644
一、钦察汗国和中国文化 644
第二节元帝国和钦察汗国 644
二、元代的钦察人 646
二、元代的钦察人 646
一、伊儿汗国和中国文化 649
第三节元帝国和伊儿汗国 649
第三节元帝国和伊儿汗国 649
一、伊儿汗国和中国文化 649
二、元代的伊朗人、阿拉伯人 652
二、元代的伊朗人、阿拉伯人 652
第四节元文化和亚非欧三大洲 653
一、外销丝瓷的繁荣 653
一、外销丝瓷的繁荣 653
第四节元文化和亚非欧三大洲 653
二、元与高丽、越南的文化交流 656
二、元与高丽、越南的文化交流 656
三、日本宋学的兴起 657
三、日本宋学的兴起 657
四、元与马木鲁克的文化交流 658
四、元与马木鲁克的文化交流 658
五、汪大渊考察的海外文化 659
五、汪大渊考察的海外文化 659
六、中国文化在欧洲的曙光 660
六、中国文化在欧洲的曙光 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