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3
《东方生活流》序 3
文学批评的回望 6
劳作:将进入历史和未来 9
两栖的文体 12
亚美利加天空的温情 15
误解的“空白” 18
那里的高雅羞辱了我 21
朦胧的宣告 24
辉煌的震撼 29
散文的精髓是自由 32
蝴蝶也会哭泣 34
《徐志摩名作欣赏》编后记 36
现代文化形态的诗意重铸——香港学者诗综论 39
拾石头的女人 73
海涅的《新诗集》(Neue Gedichte) 75
金马伦山麓 78
不可忽视的存在——香港新诗漫笔之一 81
包容和综合的品质——香港新诗漫笔之二 84
中国城市诗的前锋——香港诗漫笔之三 87
激情退潮之后——中国新诗潮的坚持与调整 90
低音的辉煌——谢春池的诗 97
流动的生命树——序马莉诗集《神秘树》 103
中国新文学的再度辉煌 109
夜香港的魅力 111
新世纪的太阳——二十世纪中国诗潮 117
第一章 古典王国的衰亡 117
第二章 前夜的阵痛 134
第三章 重围的决战 146
第四章 女神们的创造日——浪漫时代一 168
第五章 诗美的启蒙——浪漫时代二 192
第六章 怪影与异国情调——现代初潮一 211
第七章 秩序的反叛——现代初潮二 232
第八章 抒情时代的终结 260
第九章 七月的希望 290
第十章 暗流涌出地表 307
第十一章 历史大转折的预示 343
附录 都市记忆与乡村情结 364
《新世纪的太阳》书后 377
《新世纪的太阳》新版后记 380
1994 385
从诗体革命到诗学革命 385
悼念吴组缃先生 395
冯至先生对中国新诗建设的贡献——冯至先生周年祭 398
诗学建构的突破性尝试 404
化为文学作品的《英儿》 408
消隐了的桨声灯影 410
维多利亚海滨绿意 413
“水果刀”的祝福——香港印象之一 416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演进的历史描述——王才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序 418
诗歌精品点评:埋葬了的爱情 422
凝聚了学术精神和艺术才智的再创造 425
从尖沙咀眺望香港岛 429
1995 435
学科建设的总体问题:历史性、现代性、时间性、正统性 435
维也纳的“金戒指” 437
追求和期待 441
我读《江口风流》 444
重读《东阳江》 446
一篇永不忘却的课文 449
值得纪念的一个事件 452
诗人的职业——在北京大学《罗门、蓉子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455
诗歌的困境和消费化倾向 458
后现代性:无边的陷阱 470
散文:沉寂过后的萌动 478
1996 511
重读《赶车传》 511
电话亭上的招贴 513
“畅销书”在当前文化语境中的概念界定 515
布衣的友情 517
谢冕致崔道怡 520
晓雪的风格 522
永远动人的年青——我读《廊桥遗梦》 527
大苦难后的平淡 529
被遮蔽的风景 532
永远沐浴着他的阳光——送别艾青先生 535
诗人随笔丛书·总序 539
我的梦幻年代 541
重读《望星空》 545
危机在于作家缺乏节制的放纵 546
艰难的“回答” 548
“百年不遇”的胜景 549
1997 555
重读《洼地上的“战役”》 555
《诗苑谈片》序 558
一个提醒与一份清醒 561
透过诗域的月光——读《冰月亮》 563
一颗星亮在天边——纪念穆旦 568
批评的退化 580
中国文学的新时代 582
世纪之交的精神历险 588
崇山峻岭中生长的生命是坚强的 592
青春的激情:文学和作家的骄傲 594
再现一个历史阶段的诗歌形态 596
富有的是精神 607
城市与乡村 611
不无可以检讨之处 613
临近赤道的故乡 616
特别的崇武 619
试着找门 622
初读《舞者》 625
香港新诗的历史和地位 628
风雨相伴而行 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