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则 1
1.1 目的与范围 1
1.2本规范在工程中的应用 1
1.2.1岩土工程的基本要点 1
目 录 1
1.2.2人员资格 2
1.3性能准则与极限状态 2
1.3.1性能准则 3
1.3.2设计要点 3
1.3.3极限状态方法 3
1.5岩土工程类别 4
1.5.1基本概念 4
1.4耐久性 4
1.5.2 Ⅰ类岩土工程 5
1.5.3 Ⅱ类岩土工程 7
1.5.4Ⅲ类岩土工程 8
1.6当地经验 9
第二章安全度与功能的检验 10
2.1极限状态 10
2.2惯用措施 10
2.3计算模型 11
2.3.1现有的方法 11
2.3.2变量的设计值 12
2.3.3设计计算模型 14
2.3.4分项系数法推求设计值 14
2.4试验模型与载荷试验 16
2.3.5其它推求设计值的方法 16
2.5观测法的采用 17
2.6设计报告 17
第三章设计条件与作用 19
3.1定义 19
3.1.1设计条件 19
3.1.2作用 19
3.2作用的设计值推算 21
3.2.1概述 21
3.2.2土和岩石引起的静荷载 22
3.2.3水引起的压力 22
3.2.6其它作用 23
3.3.1概述 23
3.3分项系数法推算设计值 23
荷载 23
3.2.5支承结构引起的附加荷载和环境 23
3.2.4支承结构引起的静荷载 23
3.3.2作用的分类 24
3.3.3作用的设计值和代表值 26
3.3.4荷载情况和作用的组合 28
3.4不用分项系数法推算设计值 30
第四章岩土工程资料 31
4.1概述 31
4.2岩土工程勘察 31
4.2.1引言 31
4.2.2初步勘察 31
4.2.3设计勘察 32
4.3.1试坑、深井、钻探和取样 35
4.3现场勘察 35
4.3.2原位试验 36
4.3.3地球物理探测 41
4.4室内试验 42
4.4.1土的鉴别试验 42
4.4.2土的压缩性和强度试验 43
4.4.3土的压实试验 46
4.4.4土和地下水的化学试验 46
4.4.5其它试验 47
4.5岩土工程参数的评价 47
4.5.1概述 47
4.5.3容重(重度)和现场密度 48
4.5.2土类的鉴别 48
4.5.4现场密度 49
4.5.5强度 49
4.5.6刚度 52
4.5.7渗透性和固结参数 53
4.5.8其它岩土工程参数 54
4.6岩土工程报告 56
4.6.1岩土工程资料的提交 56
4.6.2岩土工程资料的评价 57
4.6.3结论和建议 58
5.3人工填土 59
5.2性能准则 59
5.3.1土料选择 59
第五章人工填土与改良地基 59
5.1范围 59
5.3.2压实 60
5.4改良地基 62
5.4.1地基改良方法的选择 62
5.4.2降水法 62
5.4.3超载法 63
5.4.4岩土工程方法 64
第六章扩展基础的检验方法 65
6.1范围 65
6.2极限状态 65
6.3.1作用 66
6.3.2设计条件、荷载情况和荷载组合 66
6.3作用和设计条件 66
6.4设计和施工要点 67
6.4.1扩展基础的选择 67
6.4.2基础埋深 67
6.4.3基础宽度 68
6.4.4设计方法 68
6.5破坏极限状态的设计 70
6.5.1整体稳定性的丧失 70
6.5.2承载力失效 70
6.5.3滑动破坏 74
6.5.4高偏心度荷载作用的基础 76
6.5.5基础移动导致的结构破坏 76
6.6功能极限状态设计 77
6.6.1位移分析 77
6.6.2沉降 77
6.6.3倾覆 81
6.6.4差异沉降 82
6.6.5振动分析 82
6.7结构设计要点 82
6.7.1混凝土设计 82
6.7.2破坏极限状态设计 83
6.7.3功能极限状态设计 83
6.7.4耐久性 84
6.8施工监理 84
第七章桩基础 86
7.1适用范围 86
7.2极限状态 87
7.3设计方法 89
7.4.1表面负摩阻力 90
7.4各种作用 90
7.4.2隆起 91
7.4.3水平移动 91
7.5设计条件,荷载情况及荷载组合 92
7.6桩的设计要点 92
7.7桩基的结构设计 92
7.8受压桩的极限状态设计 92
7.8.1整体稳定性 92
7.8.2承载力失效 92
7.8.3根据打桩公式确定桩端阻力 98
7.8.4群桩的破坏极限状态的设计承载力 99
7.8.5桩基的沉降 99
7.8.6表面负摩阻力的最大值 101
7.9.2上拔力 102
7.9抗拔桩的极限状态设计 102
7.9.1整体稳定性 102
7.9.3抗拔桩的剪切破坏 104
7.9.4桩基受拉时的垂向位移 107
7.10侧向受力桩的破坏极限状态设计 108
7.10.1整体稳定性 108
7.10.2侧向破坏承载力 109
7.10.3水平位移 111
7.11桩的设置 111
7.11.1桩的设置方法 111
7.11.2施工检验 112
7.11.3质量控制 113
7.11.4静载试验 113
8.2极限状态 116
第八章挡土结构物的检验方法 116
8.1范围 116
8.3作用和设计条件 117
8.3.1作用 117
8.3.2设计条件 118
8.3.3锚固力 118
8.3.4地下水压力 118
8.3.5冰和波浪的作用力 119
8.3.6交通荷载 119
8.3.7温度影响 119
8.4设计和施工要点 119
8.4.1设计原则概述 119
8.4.3回填和排水 121
8.4.2地锚 121
8.5土压力 122
8.5.1概述 122
8.5.2墙面摩擦力 122
8.5.3静止土压力 122
8.5.4土压力的极限值 123
8.5.5动用的土压力值 124
8.5.6压密影响 124
8.5.7地震对土压力的影响 125
8.6破坏极限状态设计 125
8.6.1极限状态 125
8.6.2整体稳定性 126
8.6.3基础失效 126
8.6.4地下冲刷 127
8.6.5结构失效 128
8.6.6被动抗力不足引起的失效 128
8.7功能极限状态 128
8.7.1位移分析 128
8.7.2振动分析 129
8.8耐久性 129
8.8.1混凝土的耐久性 129
8.8.2侵蚀 129
第九章堤与坡 130
9.1范围 130
9.2极限状态 130
9.3.3恒载和活载 131
9.3.2设计条件 131
9.3.1作用 131
9.3作用和设计条件 131
9.3.4水力 132
9.3.5地震影响 132
9.4设计施工注意事项 133
9.5 1A破坏极限状态设计 133
9.5.1失稳破坏 133
9.5.2承载力失效引起的破坏 136
9.5.3内部冲刷破坏 136
9.5.4倾倒破坏 136
9.6 1B破坏极限状态和功能极限状态的设计 137
9.7.1坡 138
9.7.2堤 138
9.7监测 138
第十章施工监理 140
10.1监理的目的和作用 140
10.2监理工作中的一些原则 140
10.2.1监理计划 141
10.2.2检验和控制 141
10.2.3成果评价 142
10.3场地条件 143
10.3.1土与岩石 143
10.3.2地下水 144
10.4施工总进度 145
10.5监测 145
10.6施工监理项目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