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改革之前 1
所有制 1
企业 3
农业 5
物资流通 8
商业 11
外贸 14
财政 16
税收 20
金融 22
基本建设 24
劳动工资 26
二 从思想解放开始 29
实践标准与“两个凡是”的交锋 30
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形成 34
认清了一个现实: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6
明确了一个道理:生产力是建立和检验生产关系的客观依据 40
破除了社会主义单一模式论 44
形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 45
重新确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方针 49
三 第一个硕果:农业生产责任制 54
从包工到组到包干到户 54
不仅仅是经营方式的变化 57
农民的新合作 63
人民公社的政社分设 67
中国农业面临的种种矛盾 70
四 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到全面承包 78
放权 78
让利 83
大中型企业承包 87
小型企业租赁 91
企业间的横向联合与企业集团的形成 94
公有制条件下的企业兼并 98
试行中的股份制 103
五 商品流通:一渠道多环节向多渠道少环节的转变 109
农副产品:由统购派购到放开经营 109
将物资流通让一块给市场调节 113
在商品批发中取消“三固定” 117
六条流通渠道代替了独家经营 121
交易形式的多样化 126
流通秩序仍未理顺 128
六 在下放外贸经营权以后 135
外贸经营权的逐渐下放 135
外汇分配:由单轨制到双轨制的转变 138
外贸财务:初步打破了中央对地方的“大锅饭” 141
宏观控制手段的多样化发展 143
改革的成就与局限性 144
深化改革的模式选择 149
七 政府之间“分灶吃饭” 161
1980年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161
1983年的调整和改进 163
1985年实行的“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164
1988年实行的递增包干制 166
包干制的层层推行 167
包干制的正负效应 168
有些问题不是包干制造成的 171
包干的方式需要改进 175
分税制的障碍 177
八 两步利改税与新税制的形成 181
涉外税制的建立与健全 181
第一步利改税的试行 183
第二步利改税和工商税制的改革 184
税收体系的不断完善 188
与利改税并存的盈亏包干制 189
“利改税”的意义与现行税制的缺陷 191
关于主体税的四种主张 194
税务局长的改革设想 200
九 资金商品化与银行企业化 202
二级银行体系的建立 202
初步改变中央银行的信贷资金供给制 204
流动资金:由财政主管到银行统管 207
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尝试 209
金融市场初具规模 210
存款准备率:尚难有效运用的工具 214
我国金融面临重重困境 215
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是专业银行企业化 219
专业银行企业化的障碍 224
十 投资放权与投资失控 228
投资渠道多源化 228
预算内投资“拨改贷” 232
审批权限的下放 237
在投资决策中强调可行性研究 240
在基建施工中引入竞争机制 242
试行中的基金制 245
投资领域的三大问题 247
按商品经济要求改革投资体制 253
十一 价格扭曲;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 260
1984年以前的以调为主 260
1984年以后的以放为主 263
双轨制的历史功过 265
价格扭曲: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 269
两种改革思路 273
十二 难破的“铁饭碗” 277
逼出来的“三结合”就业方针 277
企业招工制度的两项改革 279
正在兴起的劳务市场 280
优化劳动组合:打破“铁饭碗”的尝试 284
第二职业悄悄地发展 288
劳动制度改革的三大难题 291
改革思路种种 295
十三 为摆脱平均主义所作的努力 299
分配体制的三大转变 299
现行的七种分配方式 304
引人注目的分配不公现象 311
平均主义仍然是主要问题 313
通货膨胀条件下工资改革的新困难 315
十四 十年后的思考 319
思考之一 319
十年改革使中国进入了双轨制经济 319
双轨制是产生三大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 321
消除双轨制需要深化改革 324
思考之二 325
向企业扩权是改革的方向 325
在硬化预算约束条件下扩权才能活而不乱 326
硬化预算约束需要几管齐下 328
思考之三 331
改革是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再分配 331
通货膨胀也会造成利益再分配 332
在改革中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334
思考之四 335
正确的政策是对成功实践的肯定 335
成功的实践来自解放思想 337
“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