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缘起与过程 1
第一节 考察的缘起 3
第二节 地球观察组织和泰顺县政府与民间对考察的支持 6
第三节 考察内容与考察做法 9
第四节 考察收获与后续研究 13
第二章 地理与历史 17
第一节 地理环境 19
第二节 政区和人口 22
第三节 古今方志 26
第四节 浙闽开发与泰顺的拓荒 28
第五节 移民的迁入与分布 31
第六节 地域多元文化的形成 36
第七节 泰顺的商品经济 41
第八节 主要商业中心 45
第九节 地理条件对泰顺历史的影响 49
第十节 泰顺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源流 50
第三章 民间文献与日常生活 57
第一节 家谱与家族历史 59
一、泰顺家谱调查 59
二、泰顺家谱内容 59
三、“十八大姓”及其家谱 62
四、僧道谱牒 67
第二节 契约与日常生活 69
一、泰顺契约的范式 69
二、家族田地交易的契约集 74
第三节 科书与道教仪式 75
第四节 其他民间文献 83
一、泰顺民间碑刻材料 84
二、《上洪双桃先生米寿岁记》 86
第四章 传统农村风貌 91
第一节 泰顺农村的基本风貌 93
一、家族 93
二、村庄 96
三、地方 97
四、县 99
五、地方信仰 100
六、村庄布局 102
第二节 泰顺北部村庄风貌 104
一、新浦乡库村(吴宅、包宅、新仓) 105
二、筱村镇徐岙底村 111
三、筱村镇东垟村 115
四、百丈镇寻踪 118
五、司前镇 121
六、司前镇里光村 124
七、竹里乡何宅垟村 127
八、仙稔乡仙居村 129
九、仙稔乡三滩村 134
十、岭北乡村尾村 135
十一、罗阳镇上交垟村 139
第三节 泰顺南部村庄风貌 143
一、泗溪镇 143
二、泗溪镇南溪村 148
三、泗溪镇前坪村 150
四、三魁镇 154
五、三魁镇庵前村 160
六、雪溪乡桥西村 164
七、雅阳镇塔头底村 165
八、雅阳镇百福岩村 169
九、龟湖镇 172
第五章 凝固的传统世界 177
第一节 泰顺乡土建筑生成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179
第二节 泰顺各类古桥的历史演变 185
一、矴步 186
二、木拱桥 187
三、木梁桥 188
四、石拱桥 190
五、石梁桥 190
第三节 著名的虹桥——木拱桥 192
一、汴水虹桥与浙闽木拱廊桥 193
二、浙闽木拱廊桥与汴水虹桥的关系 195
三、泰顺廊桥的营造和习俗 201
四、廊桥营造工匠:以徐郑世家为例 207
五、廊桥·古道·人家 209
第四节 村落民居 213
一、泰顺传统民居的调查 213
二、泰顺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214
三、泰顺传统民居实例分析 220
第五节 泰顺传统建筑木作技术研究 231
一、建筑类型 231
二、构架体系 232
三、构件形式 235
四、斗拱 238
五、屋顶形式 242
六、举折、生起与侧脚 243
七、藻井与轩廊 245
八、悬鱼和惹草 246
九、结语 247
第六节 古道和水上交通 247
一、泰顺传统交通的特点 247
二、道路建设 249
三、飞云江航运 254
第六章 乡民的精神世界 257
第一节 以祠、墓为中心的家族文化 259
一、宗祠祭祖 259
二、墓扫祭祖 265
第二节 泰顺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 268
第三节 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信仰 271
一、陶二公信仰 271
二、徐三公信仰 274
第四节 木偶戏 277
第五节 百家宴 283
第七章 思考与讨论 287
第一节 政治经济与地方社会:泰顺的经验 289
一、明代浙闽山区建县主要基于政治原因 289
二、泰顺县城选址的非经济性 290
三、如何分析山区的商品经济 292
第二节 家族文化的构建及影响因素 294
一、完成家族文化构建的条件:人口、经济与科举成功 295
二、完成家族文化构建的标志:家谱、祠堂 298
三、家族的分派、联合和重振 300
第三节 浙江历史上的区域开发与地域文化差异 303
一、浙江历史上区域开发的趋势 303
二、浙江的三大文化区 306
三、浙江三大文化区的主要差异 309
第四节 泰顺与东南沿海地域开发 312
第五节 地域考察与中国的再发现 317
附表和附录 321
附表1 2006年和2007年考察的参加者和志愿者名单 321
附表2 考察时提供过帮助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名单 322
附表3 泰顺考察地点一览表(2006~2008年) 323
附表4 各姓氏历史上迁入泰顺的情况 323
附表5 泰顺廊桥一览表 328
附表6 泰顺部分优秀古建筑一览表 335
附录1 泰顺家谱目录(部分) 346
附录2 泰顺诸道坛科书目(部分) 350
附录3 泰顺历史文化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352
附录4 泰顺县古建筑保护工作大事记 359
附录5 岭北同乐桥建造散记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