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苏联的改革 6
一、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6
斯大林时代 6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及其失败 7
勃列日涅夫的功过 9
安德罗波夫执政的十五个月 10
症结在哪里? 10
只有进行“根本改革”才有出路 11
“不改革我就没法干” 12
改革的风帆已经扬起 14
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危机 16
围绕利别尔曼建议的争论 16
二、经济体制改革 16
经济学中十个“教条主义”观点 17
一部纪录片引起的风波 20
农业中的集体承包制 21
租赁承包和跨单位承包 26
企业将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27
长、中、短期计划互相衔接 31
几种新的设想 33
所有制问题上的新趋向 35
三、政治体制改革 37
旧体制是一种“阻碍机制” 37
“我们需要民主就象需要空气一样” 40
“人民自治”——民主化的新目标 46
咄咄逼人的“公开化原则” 48
“党的机关不应和国家机关做重复工作” 52
不要“企图从莫斯科管理一切” 55
“改革需要法律保障” 58
“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干部” 60
四、文教和科技改革 65
两个“基本方针” 66
加速科技发展的新措施 73
改革是文艺界的“主旋律” 77
五、苏联改革之评价 80
西方的舆论 80
东欧的反应 83
中苏改革比较研究 86
苏联改革的启示 89
布达佩斯的枪声震醒了匈牙利人 91
一、改革的历史和现状 91
匈牙利的改革 91
摆脱“左”的桎梏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93
二、经济体制改革 94
改革始于农业 94
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经济管理 97
灵活而适宜的价格制度 99
多种多样的税收制度 101
工资制度的新变革 103
银行真正成为企业的伙伴 109
多元化的企业领导形式 111
国家不再是亏损企业的“庇护伞” 116
三、政治体制改革 118
政治改革的方向就是民主化 118
党的领导就是政治指导 121
“党要作自己的反对派” 123
各司其职各有其权 124
社会组织参与领导,保护劳动者利益 127
干部制度的新探索 130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32
四、匈牙利改革之评价 133
改革加强了社会主义制度 133
改革中的曲折与问题 134
有益的启示 136
波兰的改革 141
一、改革的历史和现状 141
1948年的政治转折 141
“波兹南事件”与波兰型社会主义的探索 142
“夏季工潮”宣告“高速发展战略”失败 144
雅鲁泽尔斯基开始了全方位的改革 145
二、经济体制改革 146
多种经济成分平等并存的经济结构 146
“三自”原则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147
计划体制的改革 147
《破产法》敲响了亏损企业的警钟 149
允许雇工,发展私营小企业 151
实行“四种”价格体制 152
新的报酬制度 154
财政体制的改革 155
1 982年的外贸体制改革 157
银行的新作用 161
土地的个体农户所有制 163
雄心勃勃的第二阶段改革纲要 166
改革是消除危机的“良药” 167
三、政治体制改革 167
实行多党议会制,发挥社会团体的参政作用 168
贯彻政教分离原则 169
实行广泛的言论自由,扩大民主 169
实行党、政分开原则,加强议会和立法的作用 170
精减人员,调整职能,改革中央机构 171
“不违法的都可以干” 173
四、波兰改革之评价 174
南斯拉夫的改革 180
一、改革的历史和现状 180
改革的起始原因 180
改革的理论依据 180
改革的阶段划分 181
继续探索自治改革的新途径 184
改革的基本特征 184
二、经济体制改革 186
经济改革的实质是所有制问题 186
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自治经济休制 187
三、政治体制改革 190
“自治型”的政治体制的沿革 190
“自治型”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 191
改革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194
干部民主化取代了“行政式” 200
领导干部轮换制 201
社会主义自治民主制的基础 202
一个进一步民主化的新因素 203
一面不合理制度的“反光镜” 204
以法治国 206
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前景 207
四、教育制度改革 209
应运而生的新型定向教育制度 209
定向教育制度的特点 210
定向教育的学制和教学内容 212
定向教育组织的自治和教育活动 213
创建定向教育共同体 215
保加利亚的改革 217
一、经济体制改革 218
两权分离原则 218
“自治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自治原则 220
垂直方向的改革 221
“横向的改革” 223
银行与经济组织一体化 226
在艰难中前进 227
二、政治体制改革 228
“从非固有的职能中解放出来” 228
多种形式的农业承包制 228
政府机构的改革 230
“社会——国家和国家——社会”原则 232
完善民主,加强社会监督 233
干部“三化”和竞选原则 236
三、科技改革 239
“没有科技革命就没有社会主义” 239
评价领导人的第一标准 239
“各个击破”——有选择的有限发展科技的政策 240
给科研机构以更大的自主权 241
积极参加国际科技合作 242
培养适应科技革命的科技人才 242
四、保加利亚改革的几点启示 243
一、改革的历史和现状 246
特殊的建国方式 246
民主德国的改革 246
6·1 7事件的教训 247
“匆促的改革”与柏林墙 248
“新经济体制”的得失 248
“联合企业”——民主德国的特色 250
二、经济体制改革 251
“黄、红、黑三种颜色加国徽的社会主义” 251
“发展经济同改善人民生活相统一” 251
集中型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及特点 252
联合企业——民主德国的经济支柱 254
联合企业是现阶段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组织形式 255
生机勃勃的“三小协会” 257
三、民主德国改革之评价 258
成就、问题、经验 258
罗马尼亚的改革 263
“个人入股法” 263
所有制理论上的“独创性发展” 265
实施新的财经体制 266
“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 269
实行多劳多得“不封顶”的分配原则 270
价格体制改革 271
对党的领导作用的新认识 274
破除一长制,加强党和国家统一集中领导 275
从上而下的民主机构 276
重视法制,加强监督 278
继续下去了 279
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再也不能 279
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281
第一次经济改革的流产 281
“布拉格之春”的花朵被践踏 282
酝酿新的改革 284
改造经济机制 285
以法律为保障 286
国民经济的轴心 287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改革 289
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289
扩大了合作农场的自主权 289
通往西方的“窗户”打开了 290
计划指令与经济鼓励相结合 291
“走农牧业为主”的道路 291
蒙古的改革 291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同扩大企业自主权相结合 292
支持公民从事个体劳动,发展个体经济 292
古巴的改革 293
建立企业经济合同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293
“三大”路线与今后的动向 293
越南的改革 295
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慢集体化步伐 295
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经济效益 295
允许开办私人企业 297
阮文灵上台后发展经济的新政策 297
积极吸引外资 298
为什么效果甚微? 299
开始摆脱霍查的影子 300
阿尔巴尼亚的改革 300
正在打破“凡是观” 301
“闭关锁国政策”在解冻中 302
西方发达国家的改革 304
风迷西方的“私有化”运动 304
西德经济的“大政策” 305
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的七大战略转变 308
美日税制的新招法 309
八十年代西方金融改革 313
西欧“福利国家”的危机与改革 314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 317
西方国家行政管理新变化 322
面向未来的投资 325
日本科研管理的灵活性研究体制 328
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 330
新加坡服务业的改革 331
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的税制改革 334
巴基斯坦的贸易政策改革 335
南朝鲜大幅度削减外国投资者租税和关税 337
奖励的方案 337
南朝鲜鼓励海外资源开发投资的新措施 337
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金融改革 338
印度尼西亚促进易和投资的新措施 340
菲律宾新的全面投资法案 341
南朝鲜经济发展中的三次战略性转变 342
印度的经济改革 344
巴西的国营企业改革 346
新加坡外交政策的改革 347
马来西亚鼓励外商投资的新优惠政策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