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第二卷)目 录前言 1
总论 1
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 1
一、八大前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二、大跃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挫折 5
三、从纠“左”到“反右倾”的庐山会议 7
四、国民经济的调整 8
五、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0
六、“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 12
重大事件 17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7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提出 17
二、开门整风 19
三、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 21
四、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影响 22
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23
一、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动 23
二、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成绩和经验 24
两种教育制度的提出与实施 25
一、两种教育制度的酝酿 25
二、两种教育制度的正式提出 27
三、两种教育制度的实施和曲折 28
四、刘少奇再次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及其新高潮的出现 29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2
一、大跃进运动的酝酿和发动 32
二、人民公社化的提出 33
三、北戴河会议的“跃进”决策 34
四、狂热的大炼钢铁与全国公社化 36
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与反教条主义斗争 37
一、军队的正规化和检查与纠正教条主义倾向 37
二、对军事学院和训练总监部工作的不同看法 38
三、军委扩大会激烈批判“教条主义” 39
中苏两国在长波电台和共同潜艇舰队问题上的分歧与斗争 40
一、在长波电台上的争执 40
二、关于共同潜艇舰队的斗争 40
一、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与中国的策略 42
台湾海峡紧张局势与炮击金门 42
二、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与炮击金门的准备 43
三、万炮齐轰金门岛 43
四、严密封锁金门,切断孤岛补援 44
五、美蒋矛盾的发展与毛泽东的决策 46
第一次郑州会议与八届六中全会 47
一、第一次郑州会议 47
二、武昌会议进一步试图纠正“共产风” 48
三、中共第八届六中全会 49
第二次郑州会议与八届七中全会 50
一、第二次郑州会议 50
二、上海会议 51
三、中共第八届七中全会 52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3
一、二届人大工作概况 53
二、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53
三、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 55
五、第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 56
四、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 56
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会议 58
一、第三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 58
二、第三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 59
三、第三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 59
四、第三届全国政协第四次会议 60
1959年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机会主义 60
一、以调整和纠“左”为会议的开端 60
二、彭德怀给毛泽东的信 61
四、会议的决议和反右倾斗争的展开 62
三、毛泽东转而批右倾机会主义 62
赫鲁晓夫访华 63
最高人民法院特赦战争罪犯 65
一、十周年大庆第一次特赦战犯 65
二、对在押战犯的陆续特赦 66
大庆石油勘探大会战与工业学大庆运动的兴起 67
一、大庆油田的发现 67
二、石油勘探大会战 68
三、工业学大庆运动的兴起 69
二、布加勒斯特会议中苏的斗争 70
布加勒斯特会议与中苏分歧的扩大 70
一、华沙条约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与中共中央代表的发言 70
三、中苏关系的恶化 71
1960年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 73
一、林彪大搞个人崇拜 73
二、对谭政和总政治部的批判与会议的两个决议 73
文艺界调整的北京会议、广州会议、大连会议 74
一、北京会议的和煦暖风 74
二、广州会议与周恩来、陈毅的讲话 75
一、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76
各条战线调整政策的出台 76
三、大连会议 76
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的制定 77
三、《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的制定 79
四、《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的制定 80
五、《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的制定 80
六、教育工作条例草案的制定 81
七、科学工作条例草案的制定 82
八、文艺工作条例草案的制定 82
二、讨论与修改刘少奇的书面报告 83
七千人大会 83
一、中国共产党的一次空前规模的干部大会 83
三、毛泽东讲民主集中制和大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85
新疆伊犁反革命暴乱事件 87
一、事件的发生与经过 87
二、中国政府的抗议与中苏交涉 87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88
一、调整工作的新进展 88
二、北戴河工作会议 89
三、阶级斗争理论占据主导地位 90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91
一、麦克马洪线与印度对中国的领土要求 91
二、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 92
三、印度当局发动进攻和我边防军的反击 92
国防战略的变化与“大三线”建设 94
一、国防战略的变化 94
二、三线建设的确定 94
二、山西省学习大寨与学习陈永的活动 96
一、大寨人艰苦奋斗改变生产条件 96
三、三线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96
农业学大寨运动 96
三、学大寨运动在全国的开展 97
向雷锋学习运动 98
一、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98
二、学雷锋运动的开展 98
三、学习雷锋运动的成效 99
三、毛泽东的支持和运动在全国范围的展开 100
二、工交战线开展学习解放军运动 100
一、解放军突出政治与思想政治工作 100
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运动 100
全军大比武活动 101
一、全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 101
二、全军大比武 102
三、林彪的批评与压制 103
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与爆炸成功 103
一、中国核工业的建立与发展 104
三、中国政府的立场 105
二、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105
杭州会议与《前十条》 106
一、杭州会议与毛泽东的看法 106
二、《前十条》的主要内容 106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四清运动 108
一、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提出与试点 108
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指导思想 108
三、社教运动的深入开展与转入“四清”运动 110
全国工作会议与《二十三条》 111
一、讨论社教问题的全国工作会议 111
二、《二十三条》的主要内容 112
三、《二十三条》的影响 113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13
西藏自治区成立 115
一、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建立及其工作 115
二、西藏自治区的正式成立 117
二、程思远牵线搭桥 118
一、李宗仁政治立场的转变 118
李宗仁回到北京 118
三、李宗仁海外归来和在首都机场的声明 119
广泛学习英雄模范人物活动的开展 120
一、学习欧阳海 120
二、学习谢臣 121
三、学习王杰 121
四、学习赵尔春 121
五、学习吴兴春 122
六、学习孙乐义 122
一、中美之间的会谈与斗争 123
七、学习麦贤得 123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外交 123
二、中苏关系从友好合作到严重恶化 125
三、中国同亚非拉国家的团结合作 126
四、中国和邻国的睦邻关系 127
五、中国同西欧、日本的关系 128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129
一、工交建设主要成就 129
三、轻工、化工与电子产业主要成就 134
二、农林水利建设重要成就 134
四、首都“十大建筑” 137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卫生与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139
一、文化卫生事业主要成就 139
二、体育事业主要成就 142
重大事件(台湾) 148
经济建设计划与财经改进措施 148
一、第二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 148
二、第三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 148
四、“19点财经改进措施” 149
三、第四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 149
国民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150
一、国民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50
二、国民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50
“五二四”反美运动 151
一、刘自然事件 151
二、群众性的反美浪潮 151
一、《自由中国》与雷震事件 152
雷震事件与《文星》事件 152
二、《文星》事件 153
“台独运动”阴?初起 154
一、廖文毅在日本的“台独”活动 154
二、苏东启事件与廖启川事件 154
三、彭明敏事件 155
人物 157
于右任 157
王杰 157
齐白石 158
龙云 158
向秀丽 159
刘文学 160
许世英 160
李济深 161
吴忠信 162
俞鸿钧 163
沈钧儒 163
陈诚 164
陈? 165
陈叔通 166
陈铭枢 166
陈嘉庚 167
邵式平 168
林伯渠 169
欧阳海 171
罗荣桓 172
柯庆施 173
柳亚子 174
胡适 175
胡宗南 175
洪兰友 176
徐傅霖 177
黄炎培 177
梅兰芳 179
梅贻琦 179
章宗祥 180
焦裕禄 181
蒋廷黻 182
雷锋 183
大事记 185
1957年 185
1958年 205
1959年 217
1960年 229
1961年 243
1962年 259
1963年 273
1964年 285
1965年 308
大事记(台湾) 330
1957年 330
1958年 331
1959年 333
1960年 334
1961年 335
1962年 337
1963年 338
1964年 339
1965年 340
文献资料 343
一、党、政、军、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级组织沿革和领导成员名录 343
(一)中央 343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343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 34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4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36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73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383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军兵种 383
中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 385
人民团体 387
(二)各省、市、自治区 388
北京市 388
天津市 390
河北省 391
山西省 392
内蒙古自治区 393
辽宁省 394
吉林省 395
黑龙江省 396
上海市 396
江苏省 397
安徽省 398
浙江省 398
福建省 399
江西省 400
山东省 401
河南省 401
湖北省 402
湖南省 403
广东省 403
广西壮族自治区 404
四川省 405
海南行政区 405
云南省 406
贵州省 406
西藏自治区 407
陕西省 408
甘肃省 409
青海省 410
宁夏回族自治区 4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12
(一)论文 413
二、研究成果 413
(二)著作、工具书 418
三、文献索引 424
(一)政治 424
(二)经济 427
(三)科教文卫 429
(四)军事 430
(五)外交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