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一、语言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1
二、语言学史的顺序问题 4
三、语言学史的分期问题 5
古代语言学史 7
第一章 上古时期 7
一、初民神话和宗教故事中关于语言的问题 7
1.1概说 7
1.2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人类语言的传说 7
1.3古埃及关于语言起源的故事 9
二、古印度人对于语言的看法和语法分析 10
1.4古印度人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 10
1.5波尼尼和其他古印度语法学家 12
1.6古印度语文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13
三、古代中国人对于语言文字的看法和解释 17
1.7古代中国人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 17
1.8我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名”“实”问题的讨论 19
1.9我国古代字书的编纂和对于古书的训释 23
四、我国秦汉时代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 27
1.10我国古代的字书和《说文解字》 27
1.11《尔雅》及其体例 30
1.12扬雄的《方言》 31
1.13刘熙的《释名》 34
1.14古书的注释 36
五、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语文学家对于语言的看法和语法分析 37
1.15希腊古代哲学家关于“词”与“物”关系的讨论和语法分析 37
1.16希腊古代语文学家亚里士塔尔库斯和盛诺多图斯 39
1.17希腊古代语法学家特拉克斯和他的《希腊语语法》 40
1.18古罗马的希腊语文教师克拉特斯 41
1.19古罗马语法学家瓦罗和多纳图斯 42
1.20古希腊、罗马语文研究中的缺点 43
第二章 中古时期 47
一、我国魏晋时代音韵学的兴起及其以后的发展 47
2.1我国反切法的兴起 47
2.2我国最早的韵书 48
2.3《切韵》、《刊谬补缺切韵》和《唐韵》 49
2.4《广韵》和《集韵》 51
2.5《五音集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和《诗韵》 53
2.6等韵学和韵摄图 56
二、阿拉伯和阿拉伯语文学研究 59
2.7阿拉伯语的一般情况 59
2.8古阿拉伯语文学学派及其贡献 60
2.9阿拉伯语文研究的特点及其所发生的影响 63
三、欧洲中世纪关于语言的研究 65
2.10欧洲中世纪语言研究的一般特点 65
2.11耶稣会士关于语言翻译和文献搜集的工作 65
2.12关于原始世界和天堂语言的拟测 68
2.13语言的比较和分类 69
第三章 近古时期 71
一、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结合民族运动对于语言的研究和一般语法问题的考察 71
3.1文艺复兴时代俗文学的兴起 71
3.2文艺复兴时代对于语法的研究 72
二、波尔·洛瓦雅耳唯理语法或普通语法学派及其方法论原则 74
3.3波尔·洛瓦雅耳修道院和“唯理普通语法” 74
3.4唯理语法的方法论原则 75
3.5总结 77
三、我国元明时代北音系统韵书的兴起及其以后的演变 78
3.6元曲的兴起 78
3.7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79
3.8乐韶凤、宋濂等的《洪武正韵》 81
3.9兰廷秀的《韵略易通》 83
3.10毕拱辰的《韵略汇通》 85
3.11樊腾凤的《五方元音》 86
四、我国关于古音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 88
3.12我国古代学者对于古音的解释 88
3.13陈第对于古音的研究 91
3.14顾炎武对于古音的研究 92
3.15江永的古韵分部 94
3.16段玉裁的古韵分部 95
3.17戴震的古韵分部 97
3.18孔广森的古韵分部 99
3.19王念孙、江有诰、夏炘、章炳麟、黄侃等的古韵分部 101
3.20钱大昕、章炳麟和黄侃对于古声母的考究 104
3.21总结 106
五、十八世纪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语言起源问题的看法 108
3.22概说 108
3.23洛克论人类的抽象能力 109
3.24亚当·史密斯、斯图瓦尔特和卢骚对语言起源问题的看法 110
3.25孔狄亚克的感叹说 111
3.26赫尔德的摹声说 112
3.27赫尔德对语言研究的影响 113
历史比较语言学史 116
第四章 历史比较法产生的前提 116
一、绪论 116
4.1概说 116
二、世界语言标本的搜集 117
4.2十八世纪以前关于世界语言标本的搜集 117
4.3俄国的《全球语言的比较词汇》 119
4.4赫尔伐士的《语言目录》 120
4.5阿德隆的《米特里达脱斯或普通语言学》 122
三、梵语材料在语言比较研究中的运用 123
4.6梵语材料对于语言比较研究的意义 123
4.7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对于梵语的学习 123
4.8十八世纪欧洲人对于梵语和欧洲语言有相同点的发现 124
4.9史勒格耳的《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及其意义 126
第五章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129
一、绪论 129
5.1概说 129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 129
5.2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129
5.3拉斯克和他的《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 130
5.4波普和他的《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和《比较语法》 132
5.5雅各布·格里姆和他的《德语语法》 135
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139
5.6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的意义 139
5.7波特和他的《印度·日耳曼系语言领域内的词源研究》 139
5.8古尔替乌斯和他的贡献 141
5.9施莱赫尔的贡献和缺点 142
5.10费克和他的《民族分裂前印度·日耳曼基础语词典》 147
5.11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的新时期 149
5.12阿斯戈里和他的贡献 150
5.13维尔纳和“维尔纳定律” 151
5.14勃鲁格曼和“新语法学派”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上的贡献 153
5.15索绪尔和他的贡献 157
5.16梅耶关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著作 158
第六章 各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 161
一、绪论 161
6.1概说 161
二、印欧语系 162
6.2概说 162
(一)印度·伊朗语族 162
6.3分类 162
6.4印度语支 163
6.5伊朗语支 164
(二)希腊语族 165
6.6希腊语和希腊语方言 165
(三)意大利·克勒特语族 167
6.7分类 167
6.8意大利语支 167
6.9克勒特语支 169
(四)日耳曼语族 171
6.10分类 171
6.11峨特语支 172
6.12北部日耳曼语支 172
6.13西部日耳曼语支 172
6.14日耳曼族语言的历史比较 173
(五)波罗的·斯拉夫语族 174
6.15.分类 174
6.16波罗的语支 174
6.17斯拉夫语支 174
6.18斯拉夫语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 177
6.19波罗的语语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 179
(六)阿尔巴尼亚语族 180
6.20阿尔巴尼亚语的情况 180
6.21关于阿尔巴尼亚语的研究 180
(七)阿美尼亚语族 181
6.22阿美尼亚语的情况 181
6.23关于阿美尼亚语的研究 181
(八)吐火罗语族 182
6.24吐火罗族的情况 182
6.25关于吐火罗语的研究 183
三、汉藏语系 184
6.26概说 184
(一)汉语族 184
6.27汉语的情况 184
6.28关于汉语的研究 186
(二)泰语族 191
6.29泰语族的情况 191
6.30关于泰语族的研究 192
(三)藏缅语族 193
6.31藏缅语族的情况 193
6.32关于藏缅族语言的研究 194
(四)苗瑶语族 196
6.33苗瑶语族的情况 196
6.34关于苗瑶族语言的研究 196
(五)越南语和叶尼塞·奥斯提亚克语 197
6.35概说 197
6.36越南语及其特点 197
6.37叶尼塞·奥斯提亚克语及其特点 198
6.38关于汉藏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 199
四、含·闪语系 202
6.39概说 202
(一)含语族 202
6.40含语族的情况 202
6.41关于含族语言的研究 204
(二)闪语族 205
6.42闪语族的情况 205
6.43关于闪族语言和含·闪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 209
五、芬兰·乌戈尔语系 210
6.44芬兰·乌戈尔语系的一般情况 210
6.45关于芬兰·乌戈尔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 212
六、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 213
6.46概说 213
(一)突厥语族 213
6.47突厥语族的情况 213
6.48突厥语族语言的研究 214
(二)蒙古语族 215
6.49蒙古语族的情况 215
6.50关于蒙古族语言的研究 216
(三)通古斯语族 217
6.51通古斯语族的情况 217
6.52关于通古斯族语言的研究 218
6.53突厥·蒙古·通古斯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 219
七、伊伯利·高加索语系 219
6.54概说 219
6.55南部高加索语言 220
6.56北部高加索语言 220
6.57关于伊伯利·高加索系语言的研究 221
八、南亚语系 222
6.58概说 222
(一)扪达语族 222
6.59扪达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222
(二)孟·高棉语族 223
6.60孟·高棉语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223
九、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 225
6.61概说 225
(一)印度尼西亚语语族 225
6.62印度尼西亚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225
(二)美拉尼西亚语族 226
6.63美拉尼西亚语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226
(三)密克罗尼亚语族 226
6.64密克罗尼西亚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226
(四)玻里尼西亚语族 227
6.65玻里尼西亚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227
6.66马来亚·玻里尼西亚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 228
十、达罗毗荼语系 228
6.67概说 228
6.68泰米尔语 229
6.69喀拿拉语 229
6.70铁鲁古语 229
6.71贡德语、科拉姆语、比尔语、库伊语、库鲁克语和马尔托语 230
6.72婆罗呼语 230
6.73达罗毗荼系语言的特点 230
6.74达罗毗荼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 231
十一、班图语系和非洲诸语言 232
6.75概说 232
(一)班图语系 232
6.76班图系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232
6.77班图系语言的研究 233
(二)苏丹·几内亚语系 234
6.78苏丹·几内亚系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234
6.79苏丹·几内亚系语言的研究 235
(三)布施曼·霍登托特语系 236
6.80布施曼语和霍登托特语的分布状况 236
6.81布施曼语的研究 236
6.82霍登托特语的研究 236
6.83布施曼语和霍登托特语的主要特点 237
十二、美洲诸语言 237
6.84概说 237
(一)北美洲诸语言 238
6.85北美洲诸语言的分布状况 238
(二)中美洲诸语言 239
6.86中美洲诸语言的分布状况 239
(三)南美洲和安的列斯岛诸语言 239
6.87南美洲和安的列斯岛诸语言的分布状况 239
6.88关于美洲诸语言的研究 241
普通语言学史 243
第七章 普通语言学的建立 243
一、绪论 243
7.1概说 243
二、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洪堡特 243
7.2洪堡特和他的学说 243
三、石坦达尔对于洪堡特语言学观念的解释和他所建立的心理主义理论 249
7.3石坦达尔和他的心理主义观念 249
第八章 语言学中的自然主义学派 252
一、绪论 252
8.1概说 252
二、施莱赫尔的自然主义观点 253
8.2施莱赫尔的生平和著作 253
8.3施莱赫尔的自然主义观点 253
三、缪勒的自然主义观点 258
8.4缪勒对于语言和语言学的看法 258
8.5缪勒学说的反应 258
第九章 语言学中的新语法学派 260
一、绪论 260
9.1概说 260
二、新语法学派的基本理论 260
9.2《形态学研究》发刊词 260
9.3语言变化中的两个原则 261
三、保罗的个人心理主义 263
9.4保罗和语言研究中的历史主义观点 263
9.5保罗对类推作用的解释 264
四、新语法学派的新发展 266
9.6德尔勃吕克标志着新语法学派的新发展 266
第十章 语言学中的心理社会学学派 267
一、绪论 267
10.1概说 267
二、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 267
10.2索绪尔和他的著作 267
10.3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 268
三、梅耶和房德里耶斯的心理社会学观点 276
10.4梅耶和他的著作 276
10.5梅耶的语言学理论 276
10.6房德里耶斯和他的语言学理论 280
四、总结 281
10.7心理社会学学派的理论基础及其来由 281
第十一章 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及其主要派别 283
一、绪论 283
11.1概说 283
11.2结构语言学及其主要派别的历史 283
二、结构语言学的基本原理 285
11.3结构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索绪尔的语言学原理 285
三、结构语言学的方法论原则 290
11.4结构语言学方法论的三个原则 290
四、结构语言学三个主要派别的差异 294
11.5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学派间的差异及其意义 294
五、总结 296
11.6结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评论 296
第十二章 语言学中的“词与物”学派、唯美主义学派和新语言学学派 298
一、绪论 298
12.1概说 298
二、“词与物”学派 298
12.2舒哈尔德和“词与物”学派 298
12.3“词与物”学派基本理论评议 299
三、唯美主义学派 300
12.4浮士勒和唯美主义学派 300
12.5浮士勒语言学观念的三个基础 301
12.6唯美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 303
12.7浮士勒理论的评价 307
四、新语言学学派 308
12.8新语言学的倡导者 308
12.9新语言学的一般理论评价 309
第十三章 现代美国语言学中的心理主义和机械主义 311
一、绪论 311
13.1概说 311
二、萨丕尔的心理主义 311
13.2萨丕尔的生平和著作 311
13.3萨丕尔的心理主义 313
13.4萨丕尔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美国的民族语言学 315
三、布龙菲尔德的机械主义 317
13.5布龙菲尔德的生平和著作 317
13.6布龙菲尔德学说的继承人及其影响 322
附录一 美国的形式语言学 324
附录二 社会语言学 332
第十四章 英国语言学 339
一、英国古代有关语言研究的特点 339
14.1英国十八世纪关于词典的编纂和文字拼写改革的讨论 339
二、语音学问题的研究 340
14.2亨利·斯威特和但尼尔·琼斯的语音学研究 340
三、英国语言学中的“伦敦学派” 341
14.3弗斯和他所领导的“伦敦学派” 341
四、韩礼德的系统·功能主义 346
14.4韩礼德的生平和著作 346
第十五章 苏联语言学 350
一、绪论 350
15.1概说 350
二、十月革命前俄国的语言学 350
15.2十月革命前俄国语言学的状况 350
三、苏联的语言学 352
15.3十月革命后苏联语言学的状况 352
15.4马尔和他的“语言学新学说” 353
15.5斯大林关于语言学的著作及其影响 356
第十六章 中国语言学 359
一、中国传统的语文研究 359
16.1中国传统的语文研究及其特点 359
二、鸦片战争后我国语文研究的转变 360
16.2鸦片战争后我国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 360
16.3汉语语法建立 360
16.4汉字改革的倡议 361
三、五四运动后的语言文字研究 362
16.5关于我国语言文字改革和研究的状况 362
四、解放后我国语言文字研究的大改革 365
16.6解放后中国语文研究概述 365
参考文献 367
把握语言学发展史的总脉络——试论“五段两线三解放”&岑运强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