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家祥 聂锦芳 张立波 著
  •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
  • 页数:407 页
图书介绍: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观 1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观 1

一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二 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5

三 哲学的社会功能 7

四 哲学理论形态的更迭 1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17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实践基础 17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 19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变轨迹 2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与特点 28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及其相关争论 28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对象 30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世界的方式 32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35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现实 38

一 世纪之交的境遇 38

二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命运 42

四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态势 46

第五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49

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9

二 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0

第一章 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的统一 57

第一节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57

一 实践概念的规定 57

二 实践的基本特征 58

三 实践的基本形式 60

四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62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 65

一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65

二 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 71

三 人与自然共同进化 74

第三节 人与社会的关系 81

一 现实的人及其与社会的统一 81

二 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 83

三 环境创造人和人创造环境 87

第四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和实践基础 91

一 人与自然关系社会性的基本含义和内容 91

二 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社会性 92

三 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社会性 93

第二章 世界的存在方式 98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98

一 不同哲学派别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98

二 世界的物质性在于其客观实在性 102

三 科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104

四 哲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论证 106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07

一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07

二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111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113

一 时间、空间概念及其特征 113

二 时间、空间与物质 114

三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16

四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117

第四节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120

一 规律的含义 120

二 规律的特性 121

三 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123

第五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24

一 意识的起源 124

二 意识的本质 130

三 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134

四 意识论与人工智能 137

第三章 世界的辩证图景 143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143

一 联系的含义 143

二 联系的特点 144

第二节 世界的永恒发展 147

一 发展的含义与实质 147

二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149

第三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150

一 对立统一规律 150

二 质量互变规律 157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 163

第四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67

一 现象和本质 167

二 内容和形式 169

三 原因和结果 171

四 必然性和偶然性 174

五 可能性和现实性 177

第五节 面对质疑与争论 180

一 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和矛盾观 180

二 辩证法体系再探讨 187

三 唯物辩证法与系统科学 191

第四章 人对世界的认识 198

第一节 认识的前提、基础和本质 198

一 认识的前提 198

二 认识的基础 203

三 认识的本质 206

第二节 认识的要素 209

一 认识主体 209

二 认识客体 212

三 认识中介 214

第三节 认识的具体机制 216

一 认识的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 216

二 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与作用 219

三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与作用 222

第四节 认识的过程 224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24

二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28

三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不断发展 230

第五节 认识的真理性 232

一 对几种真理观的评论 232

二 真理的客观性 236

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40

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42

第五章 社会结构 248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的经济结构 248

一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48

二 社会的经济结构 254

第二节 国家政权和社会的政治结构 258

一 国家的起源 259

二 国家的特征 260

三 国家的职能 261

四 国体和政体 262

第三节 精神生产和社会的意识结构 263

一 社会的精神生产 263

二 社会的意识结构 272

三 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建设 277

第四节 人群共同体的历史形式 279

一 家庭 279

二 氏族和部落 284

三 民族 287

第六章 社会运行机制 292

第一节 需要和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92

一 需要与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动因 292

二 需要与利益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294

三 需要与利益的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趋势 295

第二节 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97

一 分工的本质和结构 298

二 分工的起源和历史形态 300

三 分工的社会作用 304

四 分工发展的未来趋势 309

第三节 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13

一 交往概念的含义和界定 313

二 交往形式和交往类型 315

三 交往的社会作用 317

第四节 社会的运筹性因素和自我调节功能 318

一 社会的运筹性因素 318

二 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 318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322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22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22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28

第二节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32

一 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332

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34

三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335

第三节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36

一 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36

二 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39

第四节 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343

一 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343

二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346

三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48

四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50

第五节 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51

一 科学的本质 351

二 科学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和科学的社会功能 352

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53

第六节 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357

一 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关系 357

二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一致性 360

三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特殊性 361

第八章 社会形态更替和社会进步 365

第一节 社会形态的划分 365

一 经济社会形态 365

二 技术社会形态 368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372

一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372

二 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374

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和客观性 378

四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382

五 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86

第三节 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90

一 社会进步的内涵和根据 391

二 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 393

三 社会进步的代价 396

四 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400

参考文献 404

后记 407